一打就記仇和越打越親的孩子分別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今天送孩子去幼兒園的途中遇到小區一位寶媽。這位寶媽的孩子跟我女兒同齡,她全職在家已經四年了,在閒聊當中,她說:“我的孩子兩歲的時候就表現出對音樂極大的興趣,我覺得她很有音樂細胞,所以,她三歲的時候我就給她買了鋼琴,希望她將來能有一技之長。”

寶媽說,她花了大幾萬買回鋼琴,還專門給女兒報了鋼琴的興趣班,結果女兒只學了兩節課,就對鋼琴興致全無,她心想,自己花了大價錢買的琴,怎麼樣都得學個本回來於是,她給孩子安排了每天學琴的時間,可是小孩總有偷懶的時候,女兒一偷懶,她就很想對她兇,有時候耍賴躺地上哭,氣極了,她會用衣架打她。但每次打完,她又怕女兒心中會有陰影,和自己不親,她不知該怎麼辦?

一打就記仇和越打越親的孩子分別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她說的這個問題倒讓我想起了我的一個親戚,今年35歲的她有兩個女兒。小女兒很調皮,經常搗蛋,被打是常有的事。但說也奇怪,小姑娘被打完半小時不到,又黏上去媽媽、媽媽的叫沒停,兩個人又親得像一個人似的。

倒是我老家一個鄰居,兩個不到十歲的孩子由爺爺奶奶帶著,孩子爸媽遠在福州工作,一個月最多回來一次。孩子媽回來的少,孩子跟她並不是十分親。所以即便孩子媽回來,孩子們也都是跟著奶奶睡。有一次因為兩個孩子搶東西,孩子媽氣極了,打了大的那個孩子。結果,大的那個孩子當天直接復氣離家出走,一整家子人找了一天才找到人。

一打就記仇和越打越親的孩子分別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某些家庭,父母打罵孩子,但孩子並不懷恨,也不叛逆,更不會記仇;而某些家庭中,孩子只要被父母小小教訓了下,孩子就有深深的陰影。

某些家庭中父母勤於工作,未必有時間陪伴孩子,而孩子卻能夠在長大後感恩父母;某些家庭中,父母時刻圍著孩子轉,可親子關係卻乏善可陣。

一打就記仇和越打越親的孩子分別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是什麼因素在左右著親子感情呢?

除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外,我覺得讓孩子感到最有安全感的因素,應該就是足夠的愛。有時間陪伴當然很好,但是有些父母長時間的陪伴未必代表這種父母付出了足夠的耐心和愛。

作為孩子的親人,尤其是父母,愛一定是要被孩子感受到、撫觸到,要先於所有要求而存在的。

所以,一個孩子,小的時候如果你能夠給他很多很多愛,就算你有時會打他罵他,他也不會記恨你,也不會變壞。因為孩子是不會愛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