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寧通寶、軍政府造四川銅幣賞析!

崇寧通寶、軍政府造四川銅幣賞析!

崇寧通寶、軍政府造四川銅幣賞析!

崇寧通寶 直徑:3.484cm 厚:0.218cm

北宋徽宗 趙佶崇寧年間(1102-1106年)始鑄,年號錢。有崇寧通寶、 崇寧重寶和崇寧元寶三種。 崇寧通寶當十型, 錢文為徽宗親書,所以又其為御書錢。該錢文書法清秀骨瘦,鐵劃銀鉤,是徽宗趙佶 瘦金書體存留世間的真實顯現。宋徽宗更因鑄錢精絕,當時官造成色在96%-96.7%高於崇寧重寶、崇寧元寶,而於 王莽並稱“錢法二聖”,是現在青銅錢中價值最高的兩種錢幣之一。錢體厚重,青銅質,鏽色古舊,開門的老生坑。之所以謂之大字版,是因此品錢文四字飽滿,寄廓接緣。“寶、寧”二字冠點長且向左傾;長點“崇”;斜丁“寧”;高走“通”等,與被公認的各譜均載的大字“崇寧通寶”雷同。除錢徑略小外,輪廓寬窄、 穿孔大小、成色亦基本一致。

首先此錢“寧”字心外點長且無回筆,類 鐵母寧;其次,“通”頭呈三角狀,有稱“三角通”者;還有“崇”字示部“小”中間豎勾細且向右斜。具以上特徵的大字版“崇寧通寶”諸譜未見。 《崇寧通寶分類圖譜》第126頁249號是一枚標“鐵母寧”的“崇寧通寶”,但不是大字版,只有第50頁099號、100號兩枚標“珍”的錢才是約定俗成的大字版“崇寧通寶”。然鐵母寧大字者僅見此一枚錢徑32.2毫米,穿徑8.5毫米,厚3毫米,重14.4克。錢體厚重,青銅質,鏽色古舊,開門的老生坑。之所以謂之大字版,是因此品 錢文四字飽滿,寄廓接緣。“寶、寧”二字冠點長且向左傾;長點“崇”;斜丁“寧”;高走“通”等,與被公認的各譜均載的大字“崇寧通寶”雷同。除錢徑略小外,輪廓寬窄、穿孔大小亦基本一致。

崇寧通寶、軍政府造四川銅幣賞析!

崇寧通寶、軍政府造四川銅幣賞析!

軍政府造四川銅幣 直徑:3.687cm 厚:0.217cm

四川銅幣軍政府是由四川銅元錢幣演變過來的,最早銅元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川督岑春煊始議鑄造銅元。光緒二十九年(1903)六月,建立四川銅元局,其規模不大,僅就原購鑄小制錢的廢機修整使用.廠房是機器局的壓銅廠和舊的銅錢廠,鑄料是機器局的槍彈廢殼邊渣和寶川局餘銅,圯煉淨盡。按銅96%、鉛0.1%及其他的比例配鑄“當五”、“當十”銅元。所鑄銅元悉用紫銅,量較好。。以致四川銅元成為全國銅元特點之一。

公元1911年11月27日,以一場鐵路紛爭為開端,四川這個 大清帝國人口最多的省份,終於宣佈獨立,建立大漢四川軍政府。 尹昌衡出任 軍政部長,被推為都督後,立即著手組織 軍政府,由 周駿任軍政部長,其他各部門首腦由革命黨人與立憲派分子分任之。辛亥革命後,四川大漢軍政府於民國元年廢除龍紋大清銅幣模式.改鑄四川銅幣軍政府造“當十”、“二十”和“當五十”文三種面值的銅幣,正面為“四川銅幣”四字,中問有一枚海棠花,有“軍政府造”,下邊為當制錢若干文,反面中問有一圈,圈內為篆文“漢”字,圈外還環繞有十八個小圈,小圈上有“中華民國元年”六字。民國2年(1913),又添鑄“當一百”和“當二百”兩種銅元,當一百銅元的模式與當五十的相同,當二百文的版面稍大,其正面中間譜有一圈,圈內為嘉禾兩穗,穗中有直書的“貳百文”三字,圈上為“中華民國二年”,圈下為“四川造幣廠造”,反面正中亦有珠圈,圈內為兩面交叉的五色旗,圈上有英文TheBeputIleofchine,當二百文的版面比一百文大,這種二百文銅元,又稱“雙旗”銅元亦稱大二百文銅元。

民國7年(1918)成都造幣廠曾增鑄五文銅幣。民國8、9年(1919、1920),曾鑄當一百和二百銅幣。民國13年(1924).揚森為了更多地掠奪鑄幣暴利,鑄造重量輕、幣身薄,體積小的小一百和小二百(也叫新一百和新二百)銅幣,這兩種銅幣的模式與以前鑄的“漢”字和“旗版”均有變動。自民國15年1926)起到17年(1928)止的三年時間內,四川造幣廠鑄造的小二百文銅幣多達四億餘枚。由於鑄造銅幣有利可圖.當時省內各防區的軍閥們也紛紛效尤,設廠鑄造劣質銅幣,使四川幣制混亂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四川銅幣在清末初鑄時,質量較好,一般都是用紫銅。每枚銅元的含銅量均在96%--97%左右。民國以後,成、渝兩地鑄造的銅元。因當事者貪圖重利。攙入白鉛較多,除老一百、老二百兩種為紫銅外,其餘均是白黃色的白鉛。故銅質不如清末所鑄之純,但官方要求是成色96%以上。由於四川省內軍閥混亂,有些軍閥用銅日雜,使成色方面連95%也難以達到。

清末民初,民間日常生恬所需生活日用品,純以錢文計算。在銀元暢行時,銅元作為輔幣仍舊普遍流通行使,不論成都或重慶所造銅元,均能在省內外廣泛流通。但自銅元面額增大後.不僅原有的制錢被收去改鑄銅元圖利,小面額的銅元亦有被收購熔化改鑄大面額的。如當五十文銅元出現時,市上的當十文和當二十文的銅元就減少。新二百文銅元面市時,原有的老一百和老二百文銅元亦趨匿跡。民國14年(1925),當五十文以下銅元都停鑄後,新二百文銅元在川省境內成為交易的起碼單位。少數二百文以下的交易,有的用制錢,有的則將當二百文銅元截為兩半或四片當作一百文或五十文,作為找補零星數額之用。這種銅元,俗稱宰板銅元。有的地方還有以竹籤或竹片代銅元作零星找補之用的。由於銅元的額定價值與使用價值產生差距,如當十文銅元最初是按照面額使用,以後每枚逐漸改作當一百文行使,其他種類銅元的使用價值亦有改變,而政府又未規定先後價格摺合的比率,以致民間的債權債務由此發生不少糾紛。

四川銅元中二百文的鑄造,前已述及自民國2年(1913)開始.計有大型小型的區分,鑄造者惟利是圖。初由五十文改鑄一百文,繼改鑄大型二百文,此猶未足,復改鑄小型二百文。大型二百文一枚,最少可改小型二百文兩枚,成色要求96%,清鑄二十文銅幣,其重量較小型二百文還重。更有不法之徒,更用機械以清鑄十文銅幣壓而擴之,改圖易字成小二百文,兩型的重量沒有差別。故在流通中因地區不同而有差別。大型二百文在全省均能流通使用,尤以沱江流域為多。川南高縣、珙縣、筠連、興文等縣,只作一百二十五文或一百文行使。而儀隴、蓬安、昭化、通江等縣,卻作三百文行使。天全縣僻處邊遠,常有外省商入以二百五十文的價收買,而遂寧、潼川、保寧(今閬中)、南部、廣安等縣每以大型二百文(旗版)斫成二,一牙作一百行使。至於小型二百文,在全省長江沿岸,自涪陵以下及酉陽、秀山等縣,只作一百文使用.其餘各地則能照面額通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