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西洋,應深知中國自強之記,舍此無所他求

他們不是翻過的歷史,而是一百多年前的青年人,和今天一樣,有著青年人的追求和朝氣。

當年有清政府選派幼童留洋以求引進西學,第一批就包括詹天佑等人。

詹天佑,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

他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為中國鐵路事業做出卓越貢獻,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

詹天佑的父親詹作屏出具的保證書就曾這樣寫道:

茲有子天佑,情願送赴憲局帶往花旗國肄業學習技藝,回來之日聽從差遣,不得在國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此去西洋,應深知中國自強之記,舍此無所他求

又有馮如,早年半工半讀於美國,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研製成功世界第一架飛機。他決心努力鑽研飛機的設計製造和駕駛技術,為祖國的國防事業作出貢獻。

1910年,馮如研製的飛機試飛成功,其飛行高度、飛行距離和速度均創當時世界紀錄。

此去西洋,應深知中國自強之記,舍此無所他求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物質、金錢、地位不能羈絆住他的愛國之心。1950年2月,華羅庚毅然放棄了在美國“闊教授”的待遇,衝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途經香港時,他寫了一封《告留美同學的公開信》,他滿腔熱忱地呼籲:

“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

還有,被譽為“中國現代火箭之父”的錢學森。經歷不懈努力與鬥爭,在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歸國的路程。回國後,錢學森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躍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此去西洋,應深知中國自強之記,舍此無所他求

近現代史上有名的人物,當然還有更多無名的人物,都曾捲入這一潮流,留日,留歐,留美,留蘇。今天的留學各有各的考慮,而當時的出發點大都是為了共同的目標——救亡圖存、啟蒙革命。

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激起三千年未有之留學潮。但他們不是翻過的歷史,而是一百多年前的青年人,和今天一樣,有著青年人的追求和朝氣。

在最早的留學潮背後,是時代的變化和中國原來的基礎,這影響他們日後成為一種怎樣的中國人,有怎樣的中國行為、思想和習慣。

到現在,我們看到中國留學生,為祖國形象以及祖國建設做出不懈努力。

去年,同樣是中國留學生,哈佛大學生物系博士何江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在哈佛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何江說,他想讓美國的大學生聽聽來自中國的聲音。最終,憑藉與眾不同的理科視角和新穎的中國農村故事打動了哈佛學子,短短六七分鐘的演講,何江贏得了現場三萬多人的掌聲。

以下為原文(有刪改):

我讀初中的時候,有一次,一隻毒蜘蛛咬傷了我的右手。我問我媽媽該怎麼處理——我媽媽並沒有帶我去看醫生,而是決定用火療的方法治療我的傷口。 她在我的手上包了好幾層棉花,棉花上噴撒了白酒,在我的嘴裡放了一雙筷子,然後打火點燃了棉花。

你看,我在中國的農村長大,在那個時候,我的村莊還是一個類似前工業時代的傳統村落。在我出生的時候,我的村子裡面沒有汽車,沒有電話,沒有電,甚至也沒有自來水。那個時候也沒有一個合適的醫生可以來幫我處理蜘蛛咬傷的傷口。

現如今,我們人類已經學會怎麼進行人類基因編輯了,也研究清楚了很多個癌症發生發展的原因。我們甚至可以利用一束光來控制我們大腦內神經元的活動。每年生物醫學的研究都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突破和進步——其中有不少令人振奮,也極具革命顛覆性的成果。

然而,儘管我們人類已經在科研上有了無數的建樹,在怎樣把這些最前沿的科學研究帶到世界最需要該技術的地區這件事情上,我們有時做得差強人意。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世界上大約有12%的人口每天的生活水平仍然低於2美元。營養不良的問題每年導致三百萬兒童死亡。將近3億人口仍然受到瘧疾的干擾。

在世界各地,我們經常看到類似的由貧窮、疾病和自然匱乏導致的科學知識傳播的受阻。現代社會里習以為常的那些救生常識經常在這些欠發達或不發達地區未能普及。於是,在世界上仍有很多地區,人們只能依賴於用火療這一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治理蜘蛛咬傷事故。

在哈佛讀書期間,我有切身體會到先進的科技知識能夠既簡單又深遠的幫助到社會上很多的人。本世紀初的時候,禽流感在亞洲多個國家肆虐。鄉村的土醫療方法對這樣一個疾病也是束手無策。而且,大部分人對於科學家所發現的流感病毒能夠跨不同物種傳播這一事實並不清楚。

於是,當我瞭解了為減緩疾病傳播可以簡單地將受感染的不同物種隔離開來的這些背景知識,並且決定將這些知識傳遞到我的村莊時,我的心裡第一次有了一種作為未來科學家的使命感。但這種使命感不只停在知識層面,它也是我個人道德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是作為國際社會一員的責任感。

利用那些我們已經擁有的科技知識,我們能夠輕而易舉地幫助我的家鄉,還有千千萬萬類似的村莊,讓他們生活的世界變成一個我們現代社會看起來習以為常的場所,而這樣一件事,是我們每一個畢業生都能夠做的,也是力所能及能夠做到的。

但問題是,我們願意來做這樣的努力嗎?

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我們的社會在強調科學和創新。但我們社會同樣需要注意的一個重心是分配知識到那些真正需要的地方。改變世界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要做一個大突破,改變世界可以非常簡單,簡單到變成作為世界不同地區的溝通者,並找出更多創造性的方法將知識傳遞給像我母親或農民這樣的群體。

同時,改變世界也意味著我們的社會,作為一個整體,能夠更清醒地認識到科技知識在更加均衡地分佈,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而我們也能夠一起奮鬥將此目標變成現實。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些,或許,將來有一天,一個在農村被毒蜘蛛咬傷的少年或許不用火療這樣粗暴的方法來治療傷口,而是去看醫生得到更為先進的醫療護理。


何江說,他想讓美國的大學生聽聽來自中國的聲音。最終,憑藉與眾不同的理科視角和新穎的中國農村故事打動了哈佛學子。

像何江這種,不卑不亢,將所學知識運用實處,或許才是留學生對待知識以及報效國家真正的姿態。

我們的留學前輩們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終於讓其他國家的人對中國有了一定的瞭解,一批又一批留學生作為橋樑,連接中外文化。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才讓後輩留學生有如此條件和環境來學習知識。

最後,引用百年前清朝留學生出國時的宣言,作為結尾:

此去西洋,應深知中國自強之記,舍此無所他求。揹負國家之未來,取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里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

此去西洋,應深知中國自強之記,舍此無所他求

這才是中國留學生應該有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