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记,舍此无所他求

他们不是翻过的历史,而是一百多年前的青年人,和今天一样,有着青年人的追求和朝气。

当年有清政府选派幼童留洋以求引进西学,第一批就包括詹天佑等人。

詹天佑,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

他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为中国铁路事业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

詹天佑的父亲詹作屏出具的保证书就曾这样写道:

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记,舍此无所他求

又有冯如,早年半工半读于美国,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研制成功世界第一架飞机。他决心努力钻研飞机的设计制造和驾驶技术,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贡献。

1910年,冯如研制的飞机试飞成功,其飞行高度、飞行距离和速度均创当时世界纪录。

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记,舍此无所他求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物质、金钱、地位不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他满腔热忱地呼吁:

“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还有,被誉为“中国现代火箭之父”的钱学森。经历不懈努力与斗争,在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归国的路程。回国后,钱学森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跃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记,舍此无所他求

近现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当然还有更多无名的人物,都曾卷入这一潮流,留日,留欧,留美,留苏。今天的留学各有各的考虑,而当时的出发点大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救亡图存、启蒙革命。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激起三千年未有之留学潮。但他们不是翻过的历史,而是一百多年前的青年人,和今天一样,有着青年人的追求和朝气。

在最早的留学潮背后,是时代的变化和中国原来的基础,这影响他们日后成为一种怎样的中国人,有怎样的中国行为、思想和习惯。

到现在,我们看到中国留学生,为祖国形象以及祖国建设做出不懈努力。

去年,同样是中国留学生,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何江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在哈佛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何江说,他想让美国的大学生听听来自中国的声音。最终,凭借与众不同的理科视角和新颖的中国农村故事打动了哈佛学子,短短六七分钟的演讲,何江赢得了现场三万多人的掌声。

以下为原文(有删改):

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一只毒蜘蛛咬伤了我的右手。我问我妈妈该怎么处理——我妈妈并没有带我去看医生,而是决定用火疗的方法治疗我的伤口。 她在我的手上包了好几层棉花,棉花上喷撒了白酒,在我的嘴里放了一双筷子,然后打火点燃了棉花。

你看,我在中国的农村长大,在那个时候,我的村庄还是一个类似前工业时代的传统村落。在我出生的时候,我的村子里面没有汽车,没有电话,没有电,甚至也没有自来水。那个时候也没有一个合适的医生可以来帮我处理蜘蛛咬伤的伤口。

现如今,我们人类已经学会怎么进行人类基因编辑了,也研究清楚了很多个癌症发生发展的原因。我们甚至可以利用一束光来控制我们大脑内神经元的活动。每年生物医学的研究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突破和进步——其中有不少令人振奋,也极具革命颠覆性的成果。

然而,尽管我们人类已经在科研上有了无数的建树,在怎样把这些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带到世界最需要该技术的地区这件事情上,我们有时做得差强人意。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世界上大约有12%的人口每天的生活水平仍然低于2美元。营养不良的问题每年导致三百万儿童死亡。将近3亿人口仍然受到疟疾的干扰。

在世界各地,我们经常看到类似的由贫穷、疾病和自然匮乏导致的科学知识传播的受阻。现代社会里习以为常的那些救生常识经常在这些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未能普及。于是,在世界上仍有很多地区,人们只能依赖于用火疗这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治理蜘蛛咬伤事故。

在哈佛读书期间,我有切身体会到先进的科技知识能够既简单又深远的帮助到社会上很多的人。本世纪初的时候,禽流感在亚洲多个国家肆虐。乡村的土医疗方法对这样一个疾病也是束手无策。而且,大部分人对于科学家所发现的流感病毒能够跨不同物种传播这一事实并不清楚。

于是,当我了解了为减缓疾病传播可以简单地将受感染的不同物种隔离开来的这些背景知识,并且决定将这些知识传递到我的村庄时,我的心里第一次有了一种作为未来科学家的使命感。但这种使命感不只停在知识层面,它也是我个人道德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是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责任感。

利用那些我们已经拥有的科技知识,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帮助我的家乡,还有千千万万类似的村庄,让他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一个我们现代社会看起来习以为常的场所,而这样一件事,是我们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够做的,也是力所能及能够做到的。

但问题是,我们愿意来做这样的努力吗?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我们的社会在强调科学和创新。但我们社会同样需要注意的一个重心是分配知识到那些真正需要的地方。改变世界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大突破,改变世界可以非常简单,简单到变成作为世界不同地区的沟通者,并找出更多创造性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像我母亲或农民这样的群体。

同时,改变世界也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科技知识在更加均衡地分布,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而我们也能够一起奋斗将此目标变成现实。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或许,将来有一天,一个在农村被毒蜘蛛咬伤的少年或许不用火疗这样粗暴的方法来治疗伤口,而是去看医生得到更为先进的医疗护理。


何江说,他想让美国的大学生听听来自中国的声音。最终,凭借与众不同的理科视角和新颖的中国农村故事打动了哈佛学子。

像何江这种,不卑不亢,将所学知识运用实处,或许才是留学生对待知识以及报效国家真正的姿态。

我们的留学前辈们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终于让其他国家的人对中国有了一定的了解,一批又一批留学生作为桥梁,连接中外文化。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让后辈留学生有如此条件和环境来学习知识。

最后,引用百年前清朝留学生出国时的宣言,作为结尾:

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记,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记,舍此无所他求

这才是中国留学生应该有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