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3歲決定孩子一生?

不帶走一片花瓣


早教決定孩子一生,如果不重視,就會誤了孩子一生!

到了3歲孩子的大腦基本成型,也就意味著發育停止。爸爸媽媽們如果不抓緊機會,就會錯過讓孩子脫穎而出的絕佳機會!

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的教育學博士赫爾姆說過,“孩子腦部的神經連接,在0-6歲會處於頂峰狀態,而6歲之後會持續降低。這意味著,0-6歲是孩子教育的最好時期,其影響也會持續良久,甚至一生。”

日本嚴寒天氣的幼兒園,可以看到孩子們個個短褲短袖地參加運動會,而觀眾席上的父母沒有絲毫擔憂。日本有以寒修行的民俗,對於兒童,有利於促進身體健康、增強免疫力、鍛鍊意志力;

猶太人從小教孩子理財,培養他們的財商,我們都知道猶太人善經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世界金融中心的美國華爾街都是由猶太人掌控的,華爾街80%以上的投資產品都是猶太人發明的,這和他們的早期教育分不開。

所以,對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孩子成才也更快!

關注育兒達人尿布溼不師,收穫更多育兒乾貨,孩子成才不是夢!


尿布溼不師


與其說“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不如說是兒童初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換句話說,孩子在成長髮育的初期,能否及時地完成一些里程碑式的成長任務,對於他們之後的人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比如一個人如果在0-2歲的時候沒有學會信任別人,那他在成年後(19-20歲)也很難學會愛、與人建立親密。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人的一生都是在成長的,但是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重點發展的能力和品質是不同的,如圖所示:

(埃裡克森,人格發展8階段論)

接下來,我主要來講講兒童早期(0-6歲)的發展需要完成什麼任務:

嬰兒期(0-2歲):學會信任

我們都知道,小嬰兒無法照顧自己,完全依賴大人的照顧。如果照顧者的情緒是穩定的,也能及時滿足孩子的需要,這時嬰兒會放心依賴照顧者,發展出信任他人的能力

幼年(2-3歲):學會自主獨立

在這個年紀,孩子們開始想要證明自己,他們會拒絕家長的幫助,想要自己完成一些基本動作。如果能自己走,就絕不讓人抱著。他們也想要爭取小小的獨立,自己選擇喜歡的食物、玩具和服裝。

這是培養自主獨立的階段,家長應該適當放手,讓孩子可以按自己心意,獨立做一些事情。如果父母過度保護,干預孩子的嘗試,他們會認為自己無法獨立行事,日後可能會過度依賴他人。

(圖自Pinterest)

童年早期(3-6歲):學會主動追求目標

與幼年期想要控制自己的身體不同,童年早期的孩子們想要控制周圍環境。他們渴望承擔責任,希望可以影響別人。

一個能夠控制環境的孩子,會認識到他們可以對周遭施加影響力,在此基礎上演化出領導能力。如果不給孩子一個承擔責任的機會,或者無視孩子的建議,孩子會產生罪惡感,認為他們不應該、也沒有能力對環境做出改變。他們長大後在面對不公平和壓迫時,可能會更多地選擇忍耐,不敢爭取自己的目標和利益。

在知道了每個階段孩子需要學會的能力和品質之後,爸爸媽媽便可以調整相應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人生最初的關鍵期。

謝謝大家對知我家庭諮詢的關注,這次我們決定給所有關注我們的粉絲獻上『免費心理學習精選資料包』

,想領取的小夥伴們,歡迎私信我們領取。

歡迎關注頭條號“知我家庭諮詢”——全網超過400萬用戶信賴,你身邊的家庭心理諮詢師,陪伴你守護幸福家庭。

Reference:

Kendra Cherry.2018.Erik Erikson's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知我家庭諮詢


三歲決定孩子的一生?還真有依據。

依據:三歲前是孩子一生大腦發育最重要的階段。

人類甚至所有靈長類動物的腦幹深處,有一處情緒腦。所有情緒的反饋,發源於此。而理性和理智,是人類思維的最外圍階段。人類的真正行為的抉擇,是由腦幹深處的情緒本能反射作出。心理學家在研究中將它稱之為人行為模式的核心芯片。

這樣的芯片無法通過後天訓練來建立行為模型,只能通過靈長類的愛激發正向的模式。而這樣的愛,最好的來源是一個孩子的親生母親。

雖然孩子降生後離開了母體,但是他們之間有著奇妙的鏈接。母嬰關係,尤其是前三歲的母嬰關係,決定了一個嬰兒一生的行為模式和情感底色。

在這個階段,只有母親的愛是天然、流暢、自然而且是不可替代的。祖母、外祖母或其他乳母,即使做得再好,也無法替代母親。在這個階段,母嬰周圍的關係應該盡最大可能地輔助母親將對孩子自然的愛釋放,減輕母親身心負擔、減輕家務勞作。

這個時期,母親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遵循天性,去愛孩子。

孩子在這個階段得到的絕對的接納,就會自信、陽光、對世界充滿積極探索的能力。

孩子在這個階段得到的是冷漠、拒絕,對世界就會害怕、怯懦、躲避,並且永遠充滿懷疑和悲觀。

孩子在這個階段如果得到的是虐待,心理很容易歪曲,行為模式也會不正常。

可以說,這三年,締定了一個孩子對世界的反應模型。這樣的模型一旦過了三歲,要改寫,非常困難,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要給予長期的無條件的愛,讓孩子重返三歲前,才能改寫一部分。

所以每個父母親,在要孩子之前,都請想好了,你們準備好在孩子前三年,全情付出了嗎?


陳嵐的女拳


我是兒科醫生魚小南,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俗話的“3歲看大,7歲看老”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1、3歲時寶寶的性格初具雛形,能看出是悲觀還是樂觀或者是比較敏感,爸媽已經沒法扭轉寶寶的性格,最多隻能做一些引導和調整。

2、3歲左右的寶寶,也開始有了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興趣愛好有時候能影響到成年。

3、寶寶與父母的關係這個時候也差不多定型了,如果與父母關係不夠融洽甚至有隔閡,長大後人際關係也會相對處理得不太好。

4、寶寶養成各種習慣的時期,也是在3歲左右,學習、模仿能力最強,而且還是一張白紙階段,養成什麼習慣後,不管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想再去改變會變得很難。

5、這個階段,也是寶寶語言的爆發期。

6、氣質也會在3歲左右初具雛形。

7、這個時候的寶寶,也差不多有了一半的智力。

希望爸媽在關注寶寶吃喝拉撒睡等生理需求之外,能更多地關注上述情況,把握好這個黃金期,及時引導寶寶,助力寶寶更好地成長。

今日頭條年度優秀自媒體品牌、頭條健康金處方作者,年度健康頭條號。


兒科醫生魚小南


俗話說,三歲看八十,雖然感覺有誇大的成分,很多人也就聽聽一笑了之,不過如果真正瞭解孩子大腦和心智發展過程,你就會認可這句話是有科學道理的,或者至少是覺得有很大可信的成分。我個人非常認可在孩子三歲之前應該科學養育,而不是放任孩子自由成長或者所謂的讓孩子開心就好的快樂成長理念。




心理學家通過對三歲之前的孩子進行的身心研究表明,孩子三歲之前其認知能力、社交能力、語言發展、邏輯思維能力都在快速發展,三歲前父母對其心智、情商、性格方面的培養對以後的人生非常重要。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如果人17歲是的智商可以算作100分的話,三歲之前就可以達到50分,因此必須要抓住三歲之前的早期科學教育。



那孩子三歲之前有哪些重要的能力需要培養? 2-3歲是語言發展的第一個關鍵期。語言的培養從出生就可以開始了,孩子2歲會說話之前多跟孩子說話,多聽音樂,儘早創造良好的語言氛圍,刺激孩子大腦發育。等到寶寶開始學說話了,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多跟孩子互動,每天有儀式感的給孩子講故事,並試著讓孩子自己說,做一些利於語言學習的有趣遊戲,調動孩子參與的積極性和主管能動性。



3歲左右是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關鍵期。寶寶1.5-3歲時,喜歡自己動手做的事情,如果不危險,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和鼓勵。比如,寶寶像模像樣的跟媽媽學掃地,自己磨磨蹭蹭的穿襪子,自己用勺子吃飯撒得滿身都是,一定不要阻止,耐心的鼓勵和引導,否則,孩子很容易行成妥協,拖沓,依賴性強的人格。



另外,良好的情緒表達和調節能力,良好性格的培養都需要在這個階段進行,如果因為家庭的原因三歲前對孩子疏於管教,放在三歲以後上幼兒園再進行教育,可能就錯過很多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和敏感期。


育兒格


3歲並不能決定孩子的一生。

人的一生中,有兩個重要時期,一個是0-6歲,另一個是6-12歲。每一個六年當中,又有一個最重要的時期,即0-3歲和9-12歲。這兩個時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組合在一起,便成了他的未來模樣。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叫做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務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敏感期現在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所知道,而大家比較熟悉的,比如口腔敏感期、語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等。許許多多的敏感期組合在一起,如何度過這些敏感期的時光,便成為了孩子一生中的基石。

既然敏感期是0-6歲,為什麼說12才是他未來模樣的起步呢?

因為孩子的敏感期是有彈性的,如果孩子在6歲之前並沒有很好的發展屬於他的敏感期,其實上帝是給了孩子和家長第二次機會,也就是6-12歲的時間。把握住了這個時間,也就把握住了孩子人生的大致方向。

為什麼大家還是如此的關注3歲之前呢?

因為0-3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中之重。也有科學家研究過孩子的大腦發展情況,發現在同樣的條件下,0-3歲的教育和發展是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儘管後期可以彌補,也有發展空間,可與3歲之前來比較,還是會緩慢很多。

我是育兒小白杜小白,歡迎大家關注、轉發、評論,期待跟大家探討更多育兒問題。


育兒小白杜小白


3~6歲是孩子大腦智力潛能發展的關鍵期,適當地引導與刺激,能幫他最大限度地開發記憶力潛能。

而且每個年齡段孩子所表現出的記憶潛能,都有獨特的規律和特點,由此,父母可按年齡段細化入手。

☞ 3歲

3歲孩子的特點是對什麼都感到好奇,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就可以儘可能地豐富孩子的感知環境,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感知各種形狀、各類色彩、質地、功用的物品,多帶孩子體會房間裡、街道上或公園的各種人文和自然風光,這樣他的感官與智能通路才能是通暢的,多元的。

3歲寶寶挖掘智能小遊戲:你曾經見過它嗎

準備40張孩子熟悉的動物(食物或其他)卡片,每隔2秒左右出示1張,並讓孩子大聲地念出來,一回合出示10~20張卡片,孩子識記完成後,把卡片打亂,一邊拿一張呈現給孩子,一邊問他:“這一張我們拿過沒有,你曾經見過它嗎?”

☞ 4歲

3歲時孩子更多時候圍繞在事物表面與細節上,當孩子到了4歲,則更多開始關注事物的發展變化和一些核心本質的內容。面對4歲小傢伙的“十萬個為什麼”,父母一定要極盡耐心、認真的一一回答,再引導他們聽懂之後,自問自答,及時鼓勵他們把感興趣的事情說出來,並儘可能用不同的描述語言,這對孩子開發智力及記憶潛能都頗有益處。

4歲寶寶挖掘智能小遊戲:反應小速練

接連對孩子發出指令,要求孩子按順序依次完成,完成後有物質獎勵。比如“把紅色圓積木放到紫色塑料筐裡,然後把玩具熊放到床上,用你的藍色帽子蓋上。”

☞ 5歲

5歲的孩子絕大多數已經學會自主選擇記憶內容。其實,當到了這個年齡,孩子開始習慣按照父母的指導去學習與記憶,學習的主動性會逐漸喪失,著實非常可惜。因此,在這一階段,父母可以多為孩子提供各類信息,引導他多自主觀察事物,並給他更多的自主空間,讓他去選擇認為重要的內容來學習。


☞ 6歲

實際上,記憶不僅可以讓孩子用眼觀察,用耳聽,還可以在記憶活動中讓孩子用雙手、雙腳去觸碰感知,到了這一階段,開發智能尤其是要引導孩子用語言來對事物描述、表達。因為多種感官的參與,不但能提高孩子記憶速度,給智力激活式體驗,最重要的是能有較地開發孩子的全面智能。

6歲寶寶挖掘智能小遊戲:任務大挑戰

在平時生活裡,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些記憶任務,比如孩子記憶前,父母先提出一些記憶的要求,告訴他將要看到或聽到的事,然扣提醒他把有趣的事轉述給父母。還有一種“任務”是,記憶前不提任何目的要求,然後記憶後父母問幾個問題,幫助他把剛才看到和聽到的回憶出來。這樣做的用意是,通過讓孩子自主把握記憶目標,來達到開發記憶潛能的目的。

歡迎關注小編哦,培養五好寶寶!(好懂事、好情商、好習慣、好閱讀、好專注)


文哥談娛樂


不是說3歲就決定了孩子的一生,但在孩子3歲左右的這個階段,會性形成最基本的人格,就是這種人格卻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很大的影響。

孩子到了兩歲,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個體,而不是媽媽的一部分,意識到自己有選擇的餘地,一個剛剛發現這一點的孩子,就迫不及待的想要探索選擇自由的深度與廣度,看到什麼都感到新鮮,都想嘗試一下,迫切的想要知道自己能力的邊界。

這個時候孩子表現出來的逆反行為,挑三揀四,挑戰各種限制,就是想知道自己的自由選擇的極限在那裡,為了某些要求而哭鬧。通過這些行為,他們知道了自己能控制多大的地方,知道了父母的耐心有多大,那些必須受控於人。很多孩子在外面乖得像小綿羊,是因為他們知道在外面的自由度不一樣,會根據自由度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孩子早教不等於,教給給孩子各種知識與技能,學習文化和藝術。早教不是交給他們該做什麼,學什麼,

最主要的是教導他們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從小規範孩子的行為舉止,限制自由度,培養他們的人格,讓孩子能夠遠離危險,健康的成長。

應不應該打孩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兩歲多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會映射到成人後與社會的關係。父母的權威形象,象徵著未來社會的法律,法規,道德及規則,而孩子在探尋自由度的過程中,應該學會尊重權威,遵守規則,控制自己的慾望與情緒,不去做危險的事,與其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動,即便是受到挫折與處罰,明白自己必須承擔責任。

經過孩子兩歲到三歲的探索,到三歲多的時候,孩子的人格初次定型,這個時候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點,雖然孩子不完整,卻是以後成型後人格的基礎,對一個人一生的行事風格與命運起到極大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在社會中決定一個人成功的要素,更多是來自於情商而不是智商,而情商恰恰就是人格的表現內容,它體現的是一個人如何與社會與他人打交道。

帶孩子看世界


有人問楊振寧博士一生在哪兒受到的教育最深刻,對他的人生幫助最大,他回答到,在幼兒園,在幼兒園裡他學到了把水果和玩具分給小朋友們,有好東西不要獨享,要懂得share(分享)。其實,人的生長髮育期第一次高峰就在三,四歲時,所以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還有三生四歲,花花嗒嗒記事的說法,三歲,嬰兒期即將結束,走路能維持身體平衡,走的快能蹦起來,學習語言也是最快時期,生理心理發育最迅速,對什麼都感興趣,逐漸能分清男人和女人,也是人生的第一個判逆期,他(她)有時故意搞惡作劇,氣人,以便引起大人注意。

在這個時期,幼兒摹仿性最強,大人不文明,夫妻常吵架,他能學習罵人,大人拾垃圾放在垃圾筐裡,他在超市裡拾一片廢紙會找垃圾箱,這時大人們的一舉一動都要注意,動作文明,舉止規範,每一步都會對他進行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是第一任教師,有時不是大人有意教他(她)什麼,而是無意中做了什麼,小孩都會仿效,每天從父母那兒,從哥哥姐姐那兒,甚至從鄰居家的孩子那兒學到的東西,有積極正面的,也有消極負面的,他,/她都會表現出來,作爸媽應當及時給於評價,好的給於表楊鼓勵,不好的進行耐心的引導。所以入校以後,有的小孩語言文明,動作規範,有的小孩語言粗魯,甚至好罵人打人,有的小孩牲格外向,善於表達,有的小孩比較孤僻,不與人交流。不同性格的小孩是不同的習慣行成的,對日後學習成績有極大的關係。


陽光雨露177713209


先說是不是,再說為什麼。

首先,這是心理學的一種古典理論提出的觀點,現在基本已經被推翻了。

人是終身發展的,雖然6歲以前的發展經歷對整個人生很重要,但並不至於決定孩子的一生。

尤其是3歲以前,孩子的語言能力才經歷了第一個高峰期,孩子智力還在持續發展階段,孩子的情緒認知能力也還在穩步發展,孩子的認知能力還處在皮亞傑認為的“前運算階段”。孩子的道德發展還在“前習俗水平”。

現代的腦認知神經科學也已經表明,雖然後面有些困難,但大腦是具有終身可塑性的。

那麼“三歲決定一生”的論點從哪裡來呢?

中國有“三歲看老”,那是“看”,說明很小的時候人的“氣質類型”就定了,或者外向開朗,或者憂鬱少言。這種氣質類型是天生的,在出生前通過胎兒檢測就能判斷了。不過氣質類型沒有好壞之分,所有類型的人都能成功,都能做任何工作。所以不存在“決定”。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提出“6歲以前,甚至3歲以前就決定了孩子一生”,主要講的是孩子要2-3歲時要經歷一個“俄狄浦斯情結”,他認為這很重要,這個情結處理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孩子的一生是否幸福健康,處理不好,以後甚至可能得精神分裂症。

不過他的情結理論已經不在學術屆佔主流了。

感興趣可以關注我們“賽老爺子研究所”頭條號,有問題都可以與我們交流,我們不只是搬運工,還是心理學研究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