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是网拍
答:“李济三十一岁起就做学阀,八十四岁才在武侠小说中死去”是李敖李大师的偏执之语,不要太过较真。
我们都知道,李敖大师是以骂人著名的。
有人统计过,在李敖大师的著作中,被他指名道姓进行鞭挞和痛骂的各色各类名人超过3000个,其中既有孙中山、蒋介石这样的政治人物,更多是鲁迅、金庸、余光中这类的文化名人。
政治上的东西,这里就不展开评述了。
来看看李敖大师是怎样开文化名人开炮的。
李敖大师骂鲁迅,说:“鲁迅在租界里面写文章的话,他受到洋人——当时是日租界——日本鬼子的保护。在我们看起来,我们必须说,他的勇敢是来自租界的保护。”
李敖大师骂鲁迅这年是2005年,鲁迅已作古已近七十载了。
李敖大师骂金庸,说金庸信佛是一种“伪善”,原话是这样:“佛经里讲‘七法财’、‘七圣财’、‘七德财’,虽然‘报恩经’……等等所说的有点出入,但大体上,无不以舍弃财产为要件……你有这么多的财产在身边,你说你是虔诚的佛教徒,你怎么解释你的财产呢?”
金庸没有正面转开回应,而在2009年有媒体向他提及此事时,才揭穿了李敖大师骂人的背后真相:“我跟李敖本来要好的,他请我到他家里去。后来因为他跟胡茵梦离婚了,《明报》照实报道,他怪我为什么不帮他,我说:我们办报纸的人完全公平讲话,绝不因为私交好就帮你。我到台北去,他有一个房子想卖给我,我说:我在台湾不置产业。他说这个房子半卖半送给我,我说:你再便宜我也不要。”
李敖大师骂余光中是势利中人,说:“他为人最喜招朋引类、结党营私。”
余光中也没有正面回应,而在和朋友聊天中说:“他一直骂我,我则保持沉默,这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而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
李敖大师骂人,大多诸如此类,有时是挟私报复,有时是蹭名人上位。
李敖大师骂李济,可以说是二者兼而有之。
因为,和李敖大师比较起来,李济更是大师中的大师——是真正泰斗级别的大师。
李济是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1925年时,曾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人同执教鞭。其于1926年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最大的成就是从1928年至1937年,主持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夏鼐、尹达、高去寻 、石璋如、尹焕章等人,都得过他的指导和栽培。张光直、许倬云等中国考古学与中国上古史界的领军人物,都是他的亲传弟子。
张光直身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对自己的老师李济推崇备至,对老师的评价是: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李济一生中最大的悔事是于1949年去了台湾。当时,“中研院”史语所奉命将所里全部图书、仪器、标本共装了上千箱,连同故宫等机构的重要文物一并船运,特地指派他协助押运。
这一押运,李济从此偏居一隅,陷入了无古可考的境地,而且也缺少大陆的考古资料,他后来的几本著作,是通过从日本买来的新近出版的殷墟图片作研究写出来的。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师的悲剧。
这也是为什么李敖大师说他“在武侠小说中死去”的原因。
那么,李敖大师要说他是“学阀”呢?
“学阀”一词,估计很多人是第一次听到,但应该不难理解,只要想一想“门阀”、“军阀”这类词儿,将之应用于学术界,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据说,建国伟人少年时期在旧私塾里读书,由于讨厌旧私塾教育,曾用这个词抨击过老先生,说他们是收钱卖知识。
李敖大师用这个词来指骂李济,是指责李济凭借势力把持和垄断了教育界、学术界。
从1963年起,李敖大师在他自己编辑出版的《文星》杂志中,对李济进行全方位鞭挞、攻击。其中,11月1日发行的第73期有题为《从李济的悲剧看中央研究院的几个黑暗面》,里面写到:中国的“军阀”倒了!可是“学阀”呢?正因为中国的学者们都养生有道,正因为他们是学术界里的老寿星和不倒翁,正因为他们以“三十年如一日”来自豪,自豪他们献身学术和尽瘁教育。所以,这笔总账上一旦有赤字出现,他们在仓皇之间,实在无祸可嫁,也无“租界”可逃……李济的苦恼正在这里。他名至实归,是今天文化沙漠里的数一数二的凿井工程师,也是真正有执照的人。可是,他无法凿井。
“李济三十一岁起就做学阀,八十四岁才在武侠小说中死去”之语,全话是:“李济三十一岁起就做学阀,八十四岁才在武侠小说中死去。他垄断学术,自己不研究也不给别人机会,‘安阳发掘报告’有始无终,‘中国上古史’计划拖延不做”。”见于2005年9月20日,凤凰卫视播出的《李敖有话说》。
也正是李敖大师在电视上的这次攻讦,许许多多大陆普通百姓才知道了考古界一代宗师李济的名字。
李敖大师为什么会对李济如此耿耿于怀、乃至似有刻骨之恨呢?
也许是事出有因,但更多的是李敖大师的心胸不够开阔,放不下。
话说,1955年,李敖在台大历史系就读(当时的李济是台大考古人类学系主任),该年4月25日,他的父亲突患脑溢血死在家中。李敖在丧葬事宜上反对传统“把活人弄成死人,把死人弄成鬼”式的丧礼,世人对此议论纷纷,他也因此背上了“不孝”的恶名,一则“李敖把他老子气死了”的流言也开始悄然盛行。李敖大师为此大为气恼,恨不得查出这个流言的始作俑者,将之揍个半死。查来查去,他最后认为把这个始作俑者锁定为李济!当然,他也没有任何证据,不能把李济怎么样。
不管怎么样,李敖大师和李济之间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后来,李敖大师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有一天,李济对姚从吾说:“听说李敖跟他父亲意见不合,最后把他父亲气死了。”姚从吾答:“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我知道李敖的父亲是我们北大毕业的。北大毕业的学生,思想上比较容忍、开通。李敖的父亲若能被李敖气死,他也不算是北大毕业的了!李敖对他父亲的态度如何,我不清楚,但我知道李敖对母亲很好,一个对母亲很好的人,大概不致对父亲不孝吧!”
最让李敖大师不能释怀的是:1963年(注意这个时间点,这是李敖大师在《文星》撰文骂李济之始),李敖大师准备进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但遭到了拒绝。
李敖大师很快就将这笔账记到了李济头上。
因为,当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主任的人是李济。
1998年,李敖在撰写回忆录时,提到了自己进史语未遂的一段隐秘:“……梁实秋认为李敖如此人才,任其流落,太可惜了,因此他不得我同意也没告诉我,就秘密写信给‘中央研究院’王世杰院长、历史语言研究所李济所长。对李济来说,其实这是有点难堪的事,因为李敖是他学生,自己学生自己都不能常识,还要劳动校外的与李敖非亲非故的梁实秋推荐,这不是有眼无珠吗?尽管梁实秋甘冒不韪,推荐了李敖,王世杰、李济他们,还是拒绝了。”
李敖大师进史语所被拒,是不是李济的原因呢?
实际上,还真是。
1990年3月,《王世杰日记》全十册于在台湾公开出版发行,其中五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记事为:……李敖为台大毕业生,有才华而口行不端,梁实秋于五十二年五月曾推荐于中研院史语所,李济之以其行为不正,不愿收纳,余遂拒绝之,彼即因此怀恨。”
看得出,李济之所以拒绝,并非李敖大师说的“自己学生自己都不能常识,还要劳动校外的与李敖非亲非故的梁实秋推荐”,而是“行为不正”。
因为以上两事,李济就成了李敖大师要不遗余力口诛笔伐的人物。
覃仕勇说史
李敖说:“李济三十一岁起就做学阀,八十四岁才在武侠小说中死去。”
李济是谁?这个名字对一般大众来说可能陌生,但提起充满神话般色彩的殷商王朝估计无人不晓,而使传说中的商代成为信史,证明它是整个东亚地区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将我国有据可查的历史提前到3000多年以前的就是著名的殷墟发掘。殷墟的成功发掘和一个人紧密相关,他就是李济。(下图附李济“小哥哥“时期美照一张!↓↓↓↓↓)
1918年,赴美留学时的李济
壹.
1926年初春,李济曾和地质学家袁复礼沿汾河流域进行了一次旅行调查。在西阴村,他们偶然发现了一片布满陶片的地方。从10月15日到12月初,考古队再次来到山西西阴村,这次发掘捡拾起中华文明的一段重要历史——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而且,这也是中国境内第一次由中国人自己主持进行的挖掘。挖掘中,李济创造的“三点记载”、“层叠”、“探沟探坑”等田野科学考古工作方法,奠定了现代科学考古的基石,今天仍被考古界沿用。
仰韶文化遗址
1929年,李济主持的殷墟第三次挖掘,出土了著名的“大龟四版”。1936年4月的第14次挖掘,则发现了一个埋有完整马车和四匹马的车马葬坑。1936年6月,对殷墟的最后一次挖掘,获得了至为重要的成果:共发现有字甲骨17096片。一个失落3000年的殷商王朝,天降般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安阳发掘的成果确立了传说中的商文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使世界为之震惊,牵引出一场史学界的大变革。它是整个东亚地区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文明,也证明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殷代王室的谱系几乎没有任何差错。事实上,《史记》中记载的帝系上的名字,几乎全都能在李济所发现的考古标本——卜辞上找到。
商朝地图
1899年,小屯村的农民在耕种时发现了刻有文字的甲骨,遂被金石学家王懿荣首次认识为殷商文字,后经王定生、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发展,揭开了研究中国早期文明的帷幕。
殷墟遗址
然而,要揭示殷商都城真面目,必须对殷墟作考古发掘。1928年春,与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名导(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齐名的中国考古事业开拓者李济正值英姿勃发的盛年,他怀着一颗从美国留学归来,矢志于人类考古学研究的雄心,毅然挥师南下。李济和北平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主持殷墟的发掘,前后共15次,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这次划时代的考古活动,震动了国内外,也成了李济考古生涯的辉煌顶点。
贰.
李济和翁文灏、董作宾等学者在荒凉的田野中仔细发掘,当他们发现土层中大量的甲骨文时,高兴得欢呼雀跃,从而为当下可认的2000多殷商文字打下了基础。他们还挖出了殷商时代的史料(青铜器、玉器、建筑遗迹、日用器具、艺术品、鸟兽的骨头等)。这些都是我国3000多年前历史的真实面目的记载,连孔夫子也无缘一睹它们神秘的容貌。
1931年春第三次殷墟发掘时,李济(左二)、董作宾(左一)、梁思永(右一)在小屯驻地欢迎傅斯年所长(右二)视察
李济对出土的陶器大感兴趣,他仔细整理了2000多种瓷器,他认为这些古物与甲骨一样,可以较准确、全面地反映殷商时期先民的生活和思想。李济将这些陶器运回北平,多年来悉心研究,得出了许多宝贵的结论。他发现商朝的白颜色的陶器,即考古学家称之为白陶的,原料与现在一样。还发现商朝已制造出上过釉的陶器,这是世界上陶器最早用釉的例子。当李济宣布这一发现后,英国的考古学家立即在皇家亚细亚学会的杂志上,将这一特大新闻登了出来。
民国十八年秋,殷墟第三次发掘,
横十三丙北支坑,李济手持彩陶片。
叁.
1937年,在殷墟第15次发掘收工后的18天,“卢沟桥事变”爆发,在南京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正在规划中的中央博物院向西南迁移。1132箱文物文献,在李济的“押运”下,先到长沙,再由长沙转到昆明,最后迁到四川南溪的李庄。一路颠簸,受尽磨难。途中,两个随李济一起迁移的女儿,患病后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先后去世。
民国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殷墟第十五次发掘,
YM390兽坑清理情形。
抗战胜利后,李济以中国赴日代表团顾问的身份,前往日本东京、大阪等地调查战时被日本掠夺的中国文物文献。这次调查,追回了周口店遗物、中央图书馆馆藏经典书籍等重要文物文献。但是李济一直遗憾,没有找到“北京人头骨”。
1948年年底,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的文物都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迁移到台湾。1979年8月1日,李济心脏病猝发,在台北逝世。
袁家花园养寿堂西南之亭,亭中坐案上者李济
当年胡适去世的时候,李济送的挽联是从西方借过来、打破陈规旧俗的三句话:
明天就死又何妨,
努力做你的工,
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
这副挽联,也仿佛是在写李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