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收藏里的「花錢」,原來有這麼多「道道」……

“錢”與“前”同音,古代貨幣的形態多為方孔圓形幣,錢中有眼,因此,在古人看來,錢幣就有了“眼前”的含義,如果錢幣上鑄有福祿壽的圖案,那便是“福祿壽在眼前”的意思。也正因此,在我國古代貨幣中出現了一類奇葩——被稱為“花錢”的民俗錢。

錢幣收藏裡的“花錢”,原來有這麼多“道道”……

源於漢興於魏晉鼎盛在明清

民俗錢又稱“花錢”“厭勝錢”或“壓勝錢”。外形常與當時的古錢相仿,但卻不能流通。花錢所展示的內容豐富,是不同時期民俗的縮影,並有如:祈福、鎮庫、饋贈、祝福、玩賞、配飾等眾多類別,映射出百姓對幸福安康、前程錦繡的美好期許。

花錢的圖案五花八門,沒有年號,也沒有通寶,反倒是“龍鳳呈祥”“狀元及第”這些吉利語,除文字外,還有寶劍、靈獸等圖案,寄託著使用者的願望。

花錢一般是用來佩戴的,中國古人有佩玉的風俗,但玉的價格很高,普通百姓買不起,而又也想祈福消災,佩戴寫滿願望與祝福的花錢,是比較經濟實惠的辦法。

一般而言,花錢在逢年過節時可以當壓歲錢,此外,進京趕考時,最好要帶上“連中三元”“文星高照”等;做買賣時,要帶上“招財利市”“黃金萬兩”;新婚時可以佩戴“龍鳳呈祥”;而蓋房上樑時,也要壓上花錢,以保平安。

錢幣收藏裡的“花錢”,原來有這麼多“道道”……

目前,很多專家都認為漢朝是民俗錢誕生的時期。這絕非偶然,而是與當時的社會大背景密切相關。漢初,國家統一、經濟發展較快、社會趨於安定,由於趨利避害心理因素的作用,人們開始將銅錢製成“護身符”。這就是以祈求升官發財長壽為主要內容的各種民俗錢。此時,這些錢多作為瘞(yì)錢用於陪葬,讓主人在去世後繼續升官發財的美夢。如“闢兵莫當、除兇去央(殃)”的壓勝錢,此錢上端有環,中為圓錢形,下端方形中通一小孔,形制獨特,開創了民俗錢體系。

到魏晉南北朝之後,民俗錢得到進一步發展,形式上仍多以當時流通貨幣為文,諸如“常平五銖”“五行大布”等,惟尺寸大小不一,書法有別;背面則鑄有日、月、北斗星象以及仙道人物等圖案。

隋唐時期雖然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民俗錢的品類反而不多。一般僅見有“開元通寶”錢背鑄祥雲以及契刻簡易花草枝葉圖案等,但也有其形制與用途較前代有所發展的,如“長命守富貴”錢,以花形五字錢文突破以往圓錢上下左右四字錢文的形式,是唐人婚娶時“撒帳”之用,取吉祥美滿多得子之意。

宋元時,民俗錢又多了起來,也很有特點。北宋早期博戲之用的選仙錢,畫面圖案由諸仙組成,背面皆配有一首五言絕句,非常優美。如壺中仙詞雲:“有時壺內去,去即一千年,榮辱悲歡外,須知別有天。”這充分折射出宋初人們注重精神修煉、渴望成仙得道的人文之風。

錢幣收藏裡的“花錢”,原來有這麼多“道道”……

明清二代是我國民俗錢鑄造大發展的鼎盛時期。目前傳世和出土的絕大部分花錢幾乎遍及社會生活的每個領域,總體上以吉祥為宗。

如今,花錢已經從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隱退了。然而近年來它的收藏價值卻在悄然升溫,已經成為各大拍賣行的常客,其成交價格也不菲,甚至破萬元的花錢也層出不窮。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花錢在國內留存上千年,從漢朝到近代一直有人鑄造,花錢得到人們的青睞,除其精神上的象徵意義以外,精湛的工藝、豐富的表現內容、極強的藝術觀賞性都體現了我國各個時期普通勞動人民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