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种枣油桃还能不能挣钱?

现在种枣油桃还能不能挣钱?

01

“枣油桃”要火!

几乎所有多次以主角的身份出现在《花果飘香》文章中的品种都会火,最典型的品种就是“红美人”。

最初写《红美人,还能红多久?》的本意是想告诫大家这个品种在栽培上存在的巨大缺陷,但结果却恰得其反——“浇水”变成“添油”,我为这波“红美人”热助波推澜了。

现在种枣油桃还能不能挣钱?

似乎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到30元一斤的高效益,而对我大篇幅提及的问题和缺陷视而不见,大概都认为“别人行,我肯定行”,就像都认为“自己种出的水果是最好吃的”一样。

后面的几篇文章都是自己在蹭自己造就的热点,最后把“红美人”推入“中国柑橘四小龙”之列。

无论我是持“肯定”的态度,还是持“质疑”的态度去讲述一个品种,其过程都是一样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一个品种的优缺点。

如果这个品种比较“得意”,我大多持“质疑”的态度,多指出些问题;如果这个品种相对“失意”,我大多持“肯定”的态度,多指出些优点。但也基本上只给态度不给结论,就像前几天写“枣油桃”时的结尾句——见仁见智。

02

我是去年夏天才关注到“枣油桃”的。一位浙江老乡在上海金山种了几十亩,看他的朋友圈卖得不错,产品也很有特点,只是去年关注到的时候已临近上市末期,我又安排不出时间去实地查看,就约了今年夏季。

但见面不如闻名,导致我是以“质疑”的态度写了一篇随记《枣油桃算不算一个好品种?》,害得这位浙江老乡颇为失望,怪我也不帮帮老乡,写成这样不是“添乱”么!

现在种枣油桃还能不能挣钱?

我得对我数万读者负责啊!

发文当天,我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中农乐的一篇推文,讲到“枣油桃是由优质枣树与桃树发生……而生”,这可一下子激发了我那颗爱吐槽的心情,于是,在朋友圈发了一条颇带讽刺意思的信息,言其创新能力能秒杀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现在种枣油桃还能不能挣钱?

我的吐槽惊动了中农乐的掌门人——杨良杰。

虽然未曾谋面,但杨良杰是我很敬佩的一个人,他创立的“中农乐模式”是中国果业服务行业的一个楷模,为中西部的果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跟我解释这是中农乐新闻中心一位新来的实习编辑犯的一个低级错误,原罪来自《苏州日报》的一篇报道,引用后就导致被我强烈吐槽的大乌龙。

我吐槽的其实不是中农乐,而是媒体这种“想当然”的解读方式。

除了“枣油桃”是枣和桃的芽变后代外,我还吐槽过“苹果柿(太秋甜柿的俗称)”是苹果和柿子的杂交后代……

如果说这些品种解读只是贻笑大方而已,那同样源自“想当然”思维解读的食品安全问题,比如食用“催熟剂”催熟的水果(香蕉)会造成儿童早熟,等等,此类论调时不时地会出来祸害农业产业。

所以,我对此类论调深恶痛绝。

03

杨良杰可能更在意我吐槽中前面一句用来铺垫的那句话——鼓吹一个品种谋利也就罢了。

现在种枣油桃还能不能挣钱?

因为中农乐刚巧在主推“枣油桃”这个品种,这我事先并不知道。结果这段吐槽一共三句话,中间一句是引用原话,前后两句都是“打脸”了。

难怪杨良杰不笃定了。

几天后,他亲自操刀写了一篇《我再“鼓吹鼓吹”枣油桃》发布在《中农乐》公众号上,好事的微友就把这篇文章转给我了。

现在种枣油桃还能不能挣钱?

文章在鼓吹“枣油桃”特点鲜明、品质优异、管理简单、种植效益好之外,还就我的文章论点提出各种质疑,尤其是对我“草率”得出“市场前景堪忧”的结论大加批驳。

本来我对“枣油桃”并没有多大兴趣,文章也是即兴的小文章,记载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尝,所以文后也没有给出定论,只是提出一个问题:“枣油桃算不算一个好品种?”

这是我一贯的文风,我不做教育者,只做思考者,不会教大家怎么做,而是想激发大家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在这个竞争日渐激烈的行业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盈利方法。

但我对随口而说的“市场前景堪忧”却是很有把握的。

现在种枣油桃还能不能挣钱?

我对所有管理简单、没有技术门槛的热门品种都是一票否决的,无论它眼前的效益有多么好,在目前供过于求、急需供给侧改革的产业背景下,任何没有种植门槛的品种,最后的结局都是“烂大街”。

浙江这两年“掌叶覆盆子”的跌宕起伏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最后,我还是想把问题抛给大家:现在种枣油桃还能不能挣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