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C2018」朱俊: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電圖特徵及處理

「CHC2018」朱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及处理

8月2日,在2018中國心臟大會(CHC)暨2018國際冠心病大會(ICC)暨第三屆中國血管大會(CVC)上,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朱儁教授從急診科醫生的角度,分享了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電圖特徵及處理方法。

「CHC2018」朱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及处理

朱儁教授作報告。

一、急診醫生需要做什麼

心律失常的所謂“惡性”,是引起造成血流動力學的不穩定而危及生命。

急診醫生需具備快速診斷和搶救的能力,並具有一定的心電圖判讀能力,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決定治療策略。

1. 急診處理的重要原則

有無血流動力學障礙。有血流動力學障礙時,留給急診醫生的判斷時間較短,某些情況下無需過分苛求完美的診斷流程,同時要儘快制定治療決策,快速心律失常多采用電覆律。

衡量獲益與風險。對於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①多考慮對患者的主要獲益——維持生命;②採用較為積極的治療措施,如電覆律。對於相對穩定的心律失常:①多考慮相關風險、用藥的安全性;②若採用過分積極的治療措施,可能會弄巧成拙或欲速不達。

2. 血流動力學穩定的寬QRS波心動過速急診診斷步驟

首先進行12導聯心電圖和/或食管心電圖檢查,主要是尋找室房分離的證據。若存在室房分離,可診斷為室速,若無室房分離或無法判斷,不要求急性情況下精確診斷,按“寬QRS波心動過速”處理即可。

隨後,急診醫生應詢問病史,查閱既往病歷資料,瞭解既往發作情況、可能的誘因、診斷和治療措施。其中,既往心肌梗死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若心肌梗死在前,寬QRS波心動過速(特別是單形者)在後,幾乎均為室速。

若明確診斷為室上速,則按室上速進行處理;若明確為室速,或無法明確診斷,則按室速進行處理,可直接行同步電覆律,首選藥物可用胺碘酮。

二、幾種多形性室速的處理

多形性室速患者一般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可蛻變為室顫。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應按室顫處理。血流動力學穩定者應鑑別有無QT延長,二者的鑑別十分重要,將直接影響急診處理。伴QT延長者為尖端扭轉性室速(Tdp),不伴QT延長者為多形性室速。

1. Tdp

Tdp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多形性室速,伴有間歇依賴現象。

「CHC2018」朱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及处理

圖1. 間歇依賴現象(短-長-短週期)。

老年、女性、心臟病和其他基礎疾病、電解質紊亂(尤其是低血鉀和低血鎂)、肝腎功能異常、使用了一種以上的QT間期延長藥物、遺傳易感性等均為獲得性長QT的危險因素。

長QT引起Tdp的處理策略:

•停用一切可引起QT間期延長的藥物;

•靜脈補鎂:若已造成心臟驟停,1~2 g硫酸鎂用10 ml 5%的葡萄糖溶液稀釋後快速靜注,以後2 g/100~250 ml液體靜注。

•靜脈補鉀:最好補至4.5~5.0 mmol/L。

•心動過緩者可使用臨時起搏器,起搏頻率超過90次/分。

•等待起搏時可用提高心率的藥物,如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

•胺碘酮等藥物為禁忌。

2. 一般多形性室速

沒有QT延長的一般多形性室速不存在間歇依賴現象,此類患者一般都有誘因,如缺血、缺氧、急性心衰等。

•缺血者可使用β受體阻滯劑、利多卡因;

•其他情況可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及時考慮電轉復。

3. 多形性室速伴短QT間期

多形性室速伴短QT間期是一種多基因遺傳性心律失常性疾病,猝死風險較高。QTc間期(QTc≤300 ms)和心室或心房不應期明顯縮短、胸前導聯T波對稱性高而尖,無器質性心臟病證據,可發生陣發性房顫、室速或室顫。

「CHC2018」朱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及处理

圖2

4. 極短聯律間期室速

有反覆發作暈厥和猝死家族史,可自行緩解。

心電圖表現:室性早搏與正常QRS波群的聯律間期為280~300 ms,QT間期正常,發作時表現為多形性室速,可蛻變為室顫,或自行終止。

治療措施:急性發作時可行電覆律。血流動力學穩定者可首選維拉帕米靜注。對於長期治療,建議置入ICD。

5. Brugada綜合徵

治療措施:急性發作時使用電覆律。反覆發作者靜脈應用異丙腎上腺素可減少發作,但對於長期治療,仍應考慮置入ICD。

6. 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

對於無結構性心臟病的患者,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多為運動誘發的多形性室速。典型情況下呈雙向性室速,可進展為室顫。表現為暈厥、運動或情緒激動時發病。

治療首選β受體阻滯劑。置入ICD是預防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方法。

7. 電風暴

電風暴也稱室速/室顫風暴,定義為24小時內發生3次或以上的室速或室顫,每次持續≥30秒,間隔≥5分鐘,多有血流動力學異常,需緊急處理的心律失常。

處理要點:

①轉入重症監護病房;②心臟裝置重新程控(ICD);③糾正缺血、電解質紊亂、致心律失常藥物等潛在問題;④實施β受體阻滯劑、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治療;⑤鎮靜、插管或麻醉;⑥進行機械性血流動力學支持(如IABP);⑦給予神經調節治療,如胸椎硬模外麻醉、心臟交感神經切除術;⑧導管消融治療;⑨置入左室輔助裝置或進行心臟移植。

心在線 專業平臺專家打造

編輯 田新芳┆美編 柴明霞┆製版 潘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