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酒驾”的生意?你低估了滴滴代驾的公益格局

8号,我去参加滴滴代驾两周年高峰论坛,论坛主题是“创新与责任,助力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本以为这就是企业日常品牌宣传的例会,出乎意料的是,除了滴滴创始人程维到场之外,其他嘉宾阵容也是晃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AgiVeres女士、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卫生系统及卫生安全负责人Martin,还有来自武汉、济南等城市的交管局、交警支队的领导,及清华大学的学者。

当然,比这一连串亮眼头衔更重要的是,滴滴代驾乃至滴滴整个公司,到底能在公益层面做出什么程度的创新。毕竟,口号人人会喊,而在执行过程中,不让公益沦为为企业品牌贴金的宣传,甚至比企业付出资源和成本更难。

人文关怀

如今转眼间,滴滴五岁了,对一个公司来说,早已经告别了青春期;但滴滴代驾才两岁,还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程维在致辞开头照例总结一番滴滴在五年来获得的成就,这算例行公事。有点意外的是,程维的发言没有先感谢各位领导,首先感谢的是滴滴代驾的司机。

他说吃完饭出来餐厅,能看到身穿滴滴制服的代驾师傅,心里很自豪,但又强调他们很辛苦,工作又有危险性,希望滴滴的同仁和合作伙伴给予这些师傅尊重,也要一起想办法,给他们提供安全和保证。

做“酒驾”的生意?你低估了滴滴代驾的公益格局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在这么高规格会上,滴滴代驾可以设计很多高屋建瓴的角度,比如代驾如何解决酒驾,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比如滴滴代价如何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比如憧憬交警部门与滴滴的携手合作……

在台下,有联合国官员,有领导,有大学学者,有媒体,当然也有代驾师傅,从市侩的角度分类,在这群人里,代驾师傅确实可能在“底层”。再从市侩的角度说,需要“讨好”的,不是他们。

但会议就是从对代驾师傅的介绍和关怀开始。可能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个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但在我眼里这确是充满人文关怀的一幕,我相信这不是偶然的,无意的。对企业来说,公益和社会责任的口号好讲,甚至要出真金白银也都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儿,但业务操盘手到底是把它当成企业生命的一部分,还是只是企业品牌维护的一个例行公事,就应该从这些细节,看一看。

即便只当它是生意

前不久,我们正好经历了一次关于《王者荣耀》的成功、部分玩家的痴迷、社会的反弹纠结在一起的大讨论。当时的舆论有一个声音:游戏公司就是要做好游戏,这是公司的本分,甚至责任,而对游戏玩家的管控,社会、家长、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至少不能把账全算在游戏公司头上。

但也有观点认为,今天的公司,应该把社会责任纳入到自己的管理、甚至商业模式的边界。

我在当时也提到,我的前领导吴伯凡说过,公司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可能对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负价值。所以,企业其实就是社会的器官,他应该社会整体的健康负责,和社会的各个利益方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否则,如果陷入到恶性冲突,不但社会这个“有机体”会受到伤害,企业也会与各个利益方交恶,最终受到反噬。

做“酒驾”的生意?你低估了滴滴代驾的公益格局

滴滴代驾的“幸运”在于,其模式先天就和社会这个有机体中各个利益方的利益是吻合的,有先天形成良性互动的基础。一个完全不需要举例说明或者辩论的关系是:滴滴代驾的业务越发达,酒驾在理论上就会越少。换句话说,如果喝酒的兄弟们在回家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叫个代驾,那基本就杜绝了酒驾的可能。

堵不如疏。

过去我们常常讨论一个命题:某项违法犯罪活动是否能够依靠执法部门完全杜绝?答案是不可能。

第一,社会永远有无视法律,铤而走险的变态;

第二,警力资源不是无限的,如果要靠警力杜绝代驾,那么社会为此付出的成本(包括纳税,甚至在警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全部投入到某一个领域,反而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包括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都是我们承受不了的,所以需要其他力量和解决方案的介入,比如让开车后喝酒的人,能找得到代驾,而且成本是他可以承受的,响应时间是他满意的。

这就是代驾在社会责任上的先天的正义性。聪明的企业会把这个先天的优势纳入到企业经营的一部分,从而把优势放大。

公益与运营的方法论

我有个观点,企业的PR和品牌形象其实是老板意志和格局的延伸,就像前阵子有人讨论为什么某O2O公司自带招黑体质,其实看看创始人的性格和言行就一清二楚了。但其实企业的经营格局,也是老板意志和格局的延伸。

做“酒驾”的生意?你低估了滴滴代驾的公益格局

我们说过,代驾生意在社会责任上有先天的正义性,但对滴滴来说,如果就此“心安理得”的把代驾作为一门生意经营,而是在口头上宣传突出为社会解决的问题,那不对,起码不是滴滴代驾的格局。

滴滴在过去五年内的高成长和高估值是以“互联网”企业为基础的,但如果从表面看,不论对滴滴司机还是滴滴代驾的管理,都是基于传统生意,对人的管理来建立管理和盈利模型的,那么根本区别,或者说滴滴要维持互联网企业的属性,应该做什么呢?

前不久我采访小电科技创始人唐永波,他对互联网企业的定义有两个观点:第一,数据是可以管控的;第二,企业的边界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很明显,基于人的管理和增长不符合“无限延伸”的定义,所以我们看到程维在各种场合,包括近日的论坛,都强调滴滴在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积累。互联网的核心价值是提升效率,而基于可以管控的数据,去帮助社会这个有机体的各个利益相关方提升价值,这才是互联网公司的做派,我相信这也是滴滴代驾的格局。

关于这一点,我们不谈高瞻远瞩的无人驾驶,我们就谈当下,数据和智能化怎么帮助滴滴代驾拓宽自己的公益边界。

就在论坛上,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余凌云先生介绍清华大学法学院近期做了一本代驾行业的白皮书,他的介绍里,有一点,引起了我的兴趣。

余凌云介绍,社会治理是多元化的,而滴滴代驾可以依靠自己的数据积累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比如滴滴可以在某一个城市制作出一个标识有代驾业务量和行驶路线的动态分图,交警可以拿到后对比热门餐饮区域的地图对比,如果一个餐饮比较集中区域滴滴业务量比较少,那么也许可以推论出酒驾几率较高。

当然在现实里的数据模型分析和公式一定会更复杂,而且需要不断改进,但毕竟滴滴代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利用自己的数据和计算能力,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并且有机会帮助执法部门优化配置警力资源,如果说这是滴滴代驾的格局,那就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