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陝西,這道特色美食,年輕人沒吃過,老人卻很懷念

前段時間,老同學打來電話,約我們出去聚聚,在一家飯店用餐的時候,其中有一道菜品,看了以後,讓我印象深刻,這道菜的名字叫作哄上坡,在陝西農村,人們叫它包穀面攪團,在我小的時候,奶奶經常給我們講他們那個年代的事情,並且給我做過這攪團。

舌尖上的陝西,這道特色美食,年輕人沒吃過,老人卻很懷念

六七十年代那會兒,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家各個產業都是百廢待興,農業也是如此,那時候糧食稀缺,一個月能吃上幾頓大米白麵,那就是天大的幸福了。吃不起大米白麵,有時候挖野菜,有時候要磨玉米粉,這些玉米粉可以做各種吃食,其中有一道,就是攪團。

舌尖上的陝西,這道特色美食,年輕人沒吃過,老人卻很懷念

包穀面攪團的做法,在以前不算一回事,以前人都是吃慣了苦的,推磨,那都是自己一圈一圈的轉下來的,挖大河,一個村子的人,都要拿上鋤頭去幫忙。包穀面攪團,是一個很形象的名字,就是要用棍子一圈一圈的攪拌,對於現代人來說,還是頗為費工夫的。

舌尖上的陝西,這道特色美食,年輕人沒吃過,老人卻很懷念

包穀面攪團怎麼製作呢?將包穀面(也就是玉米粉)對上涼白開,攪成糊狀,然後再放進開水鍋中,用棍子攪拌,最起碼要攪個一百來下。攪拌到表面光滑,拉起來能成筋的時候就可以了,攪拌的時間越是長,製作出的包穀面攪團就越是有勁道。攪拌好以後,自然放涼就可以了。

舌尖上的陝西,這道特色美食,年輕人沒吃過,老人卻很懷念

包穀面攪團,在那個時候十分的常見,吃不飽飯的時候,就用它來抵擋飢餓。但是包穀面並不是一種扛餓的食物,人們稱它為哄上坡,就是這個原因。這是一個比方,就是吃完以後,你上個坡的功夫,就又是飢腸轆轆了。

舌尖上的陝西,這道特色美食,年輕人沒吃過,老人卻很懷念

而且那時候,物資並沒有現代這麼豐富,調料什麼的,也不像現在這樣齊全,有時候直接吃了,都不蘸調料的。它在曾經的饑荒時代,是貧苦和吃不上飯的象徵,如今卻變成了一道美食,出現在大飯店裡面,外表精緻漂亮,真是世事萬變啊。

舌尖上的陝西,這道特色美食,年輕人沒吃過,老人卻很懷念

飯店裡面的包穀面攪團,看起來就像是做好的涼粉一樣,上面撒上了飯店驚醒製作的醬料和調汁,吃起來麻辣可口,入口爽滑,真的是以前所不能比的。現在,不僅是農村,城裡面的人也很少吃了。

很多出生在九十年代的年輕人,甚至沒有見過這種食物。而吃過苦的老年人卻很是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