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卡夫卡的人,從不排斥孤獨!

讀卡夫卡的人,從不排斥孤獨!

卡夫卡

“他擦了一下眼睛,好像要抹掉一個夢似的。”卡夫卡的夢境是其幻想的極處,也是現實最深層的反射。

卡夫卡所出生的環境以及他忠貞的信仰,必定是其作品最大的催化劑。

首先,他自身是孤寂的,也只有孤寂的人會在黑暗中窺視到新的異質世界,並與之糾纏。卡夫卡忠於自己,將其所經歷的短暫一生,繪製成為荒誕的世界,供後人品讀。扭曲變形的手法,讓人不難看出,他的每一部作品裡都貫注了他破碎的靈魂。

記得在網上看過兩個關於卡夫卡的討論組,一個是“你會在什麼時候想到他?”另一個是“你為什麼喜歡卡夫卡?”

這兩個問題像極了他的寫作風格,有著隱隱強大的內涵。看過大家的討論,總結來說也便是因其魔幻般的引力,帶領每一個品讀他文字的人,進入言不可及之域:

“孤寂的時候”“傾聽自己內心的時候”“無助的時候”“似是而非似夢而真的清晨 ”。

所有答案都在和卡夫卡吻合,我們在孤立的黑暗中,都想要握緊名叫卡夫卡的生命稻草。

讀卡夫卡的人,從不排斥孤獨!

卡夫卡自小父親殘暴的教育,讓他染上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憂鬱的氣質,也讓我們在他所寫的小人物身上感受到莫大的同情與熟悉,有人說讀卡夫卡的人不排斥孤獨,我想不是我們不排除孤獨,而是卡夫卡本身所揭示的困惑感,過於真實,令人無法逃避。

他用怪誕的故事真實的剖析現實的社會,也折射著自己的命運。

《變形記》與他的生活總有著幾分相像,卡夫卡得不到父親的愛與關懷,在他走入困境希望得到寬慰的時候,連最疼愛的小妹也對他充滿不解,在絕望痛苦中,卡夫卡感到在自己家裡“他比陌生人還陌生”。此類情感很快融入了作品中,也更加奠定了其之後的寫作風格。他終身未娶,但身邊卻有著親密的朋友,其中一人對卡夫卡的評價我想是概述卡夫卡最有力的評論:

“這是一個由於其可怕的洞察力、純潔性和無妥協之能力而被迫採取苦行主義的人。 ”

在寫作的時候,他將自己藏身地窖,置身於孤獨。卡夫卡也是在這孤獨中擺脫掉世俗,拋棄現世的紛亂糾葛,卡夫卡在做著孤單的自我保護,他的言辭行為也便充滿詩意。理想與現實的那一度空間,便是卡夫卡筆中的世界。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孤獨與恐懼,在最深處的,便是那種卡夫卡式的孤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