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 2019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哲学史科目考试大纲

中南民族大学 2019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哲学史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中国哲学史

科目代码:613

适用学科(类别)专业(领域):宗教学

………………………………………………………………………

一、考试性质

《中国哲学史》是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宗教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

测试考生大学本科阶段掌握中国哲学史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

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

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哲学的特色及其发展历程的掌握程

度,是否熟悉各时期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及其基本思想。

考查的重点在于对中国古代和近代哲学了解的广度与深度,要求有较

好的古文阅读能力,能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述各流派的哲学思想。要求

融会贯通,把哲学思想放到具体历史环境中进行思考,能够理清中国

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本试卷满分为( 150)分,考试时间为( 3 )小时

2.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考查的题型及其比例

名词解释题:共 40分左右

简答题:共 60分左右

论述题:共 50分左右

四、考查内容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

第 1章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1.1 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

1.2 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1.3 朴素自然观的萌芽

1.4 无神论观念的兴起

第 2章 孔子

2.1 正名思想

2.2 仁学思想

2.3 认识论思想

2.4 中庸之道

2.5 天命论

第 3章 老子

3.1 "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3.1 "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

3.2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3 神秘主义认识论

第 4章 孙武

4.1 富国强兵的思想

4.2 "不可取于鬼神"与"知彼知己"

4.3 军事辩证法思想

第 5章 墨子

5.1 社会政治思想

5.2 经验论的认识论

5.3 宗教思想

第 6章 前期法家的社会历史观和告子思想

6.1 前期法家的社会历史观

6.2 告子的思想

第 7章 孟子

7.1 "仁政"学说

7.2 "性善"论

7.3 "良知"说和"劳心者治人"

第 8章 《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的思想

8.1 法、礼结合的社会政治思想

8.2 "精气"说

8.3 "静因之道"的认识论

第 9章 庄子

9.1 逍遥游的人生观

9.2 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9.3 "自本自根"的道论体系

第 10章 惠施和公孙龙

10.1 惠施的"合同异"说

10.2 公孙龙的"离坚白"说

第 11章 后期墨家

11.1 社会历史观

11.2 认识论

11.3 逻辑理论

第 12章 《易传》

12.1 关于《易传》

12.2 《易传》的体系

12.3 《易传》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第 13章 荀子

13.1 社会政治历史观

13.2 "性恶"论

13.3 自然观

13.4 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第 14章 韩非

14.1 法、术、势

14.2 认识论

14.3 自然观和无神论思想

第二编 汉一唐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 1章 汉初的哲学思想

1.1 汉初的黄老学派

1.2 陆贾

1.3 贾谊

第 2章 董仲舒

2.1 "大一统"的政治理论

2.2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2.3 "事各顺于名"的认识论

2.4 历史观和性三品说

第 3章 扬雄和桓谭

3.1 扬雄的哲学体系

3.2 扬雄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

3.3 扬雄的人性论与社会政治思想

3.4 桓谭的形神论和对谶纬迷信的批判

第 4章 谶纬和《白虎通》

4.1 谶纬和象数之学

4.2 《白虎通》的宗教神学

第 5章 王充

5.1 自然观和无神论

5.2 认识论

5.3 历史观和人性论

5.4 命定论思想

第 6章 王弼

6.1 "名教"本于"无为"

6.2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6.3 "得意在忘象"的认识论

6.4 "治众者至寡"的英雄史观

第 7章 裴頠和欧阳建

7.1 裴頠等反对玄学贵无论的历史背景

7.2 裴頠的"崇有论"思想

7.3 欧阳建"言尽意论"的认识论

第 8章 郭象

8.1 "独化"说

8.2 因果各自成体的形而上学

8.3 "冥然自合"认识论

8.4 社会政治理论

第 9章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

9.1 佛教的传人和盛行

9.2 慧远的佛教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

9.3 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体系

第 10章 范缜

10.1 范缜"神灭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0.2 范缜的无神论学说

第 11章 东晋南北朝隋唐道教哲学的发展

11.1 道教的形成和概况

11.2 葛洪和陶弘景的道教哲学思想

11.3 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等人的道教哲学思想

第 12章 隋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

12.1 隋唐佛教概况与儒、佛、道三教的纷争和融合

12.2 玄奘与唯识宗

12.3 法藏与华严宗

12.4 慧能与禅宗

第 13章 韩愈和李翱

13.1 韩愈的哲学及其反佛教思想

13.2 李翱的哲学及其反佛思想

第 14章 柳宗元和刘禹锡

14.1 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和元气自然观

14.2 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思想

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发展

第 1章 李觏与王安石

1.1 李觏的自然观

1.2 李觏的社会伦理思想

1.3 王安石的五行学说和认识论

1.4 王安石的人性论和历史观

第 2章 周敦熙和二程

2.1 北宋时期道学的产生

2.2 周敦颐的太极动静说

2.3 二程的天理论

2.4 二程的人性论和道德学说

第 3章 张载

3.1 气一元论的自然观

3.2 辨证的宇宙观

3.3 唯理论的认识论

3.4 人性问题与道德学说

第 4章 朱熹

4.1 理一元论

4.2 "格物穷理"论

4.3 思想方法论

4.4 人性论伦理学说与历史观

第 5章 陆九渊

5.1 "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

5.2 反省内求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方法

5.3 朱陆之争

第 6章 陈亮与叶适

6.1 陈亮、叶适功利学派的社会背景

6.2 陈亮的哲学观点与功利思想

6.3 叶适的哲学思想

6.4 叶适的功利思想及其对各派哲学思想的批判

第 7 章 元代的哲学思想

7.1 元代初期的社会文化

7.2 许衡的思想

7.3 刘因的思想

7.4 吴澄的思想

第 8 章 王守仁

8.1 "心外无理"与"心外无物"

8.2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8.3 唯心主义的伦理学说

第 9 章 罗钦顺

9.1 "理只是气之理"的气本论思想

9.2 关于心、性的理论

9.3 对陆王心学和佛教的批判

第 10 章 王廷相

10.1 "理在气中"

10.2 对于先验认识论的批判

10.3 人性问题与历史进化观点

第 11 章 王艮与泰州学派

11.1 王艮的格物说和良知说

11.2 泰州学派的发展

第 12 章 李贽

12.1 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12.2 世界观和真理学说

第 13 章 方以智

13.1 论"通几"与"质测"的关系

13.2 方以智的自然观

13.3 辩证思想

13.4 对于理学和佛教禅宗的批判

第 14 章 黄宗羲

14.1 明清之际的社会矛盾和黄宗羲的思想倾向

14.2 对于封建专制主义君权论的批判

14.3 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思想

14.4 "气外无理"、"心即是气"的哲学思想

第 15 章 王夫之

15.1 "气者理之依"

15.2 "日新之化"

15.3 "能必副其所"和"知以行为功"

15.4 人性论与理欲论

15.5 历史观

第 16 章 颜元

16.1 "理气融为一片"

16.2 习行格物

16.3 功利主义

第 17 章 戴震

17.1 清代前期的社会情况与戴震的学术倾向

17.2 "气化即道"

17.3 "血气心知"

17.4 "理存于欲"

第四编 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

第 1 章 龚自珍和魏源

1.1 龚自珍"平均"论的变法革新思想

1.2 龚自珍的哲学思想

1.3 魏源"师夷之长技"的革新思想

1.4 魏源的哲学思想

第 2 章 洪秀全

2.1 原始的社会主义空想

2.2 对封建神权和传统名教的批判

2.3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

第 3 章 康有为

3.1 康有为与 19 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

3.2 托古改制和大同思想

3.3 进化论思想

3.4 "仁爱"哲学

第 4 章 谭嗣同

4.1 批判封建名教,宣扬人道主义

4.2 "破对待"的相对主义理论

4.3 "仁学"的哲学体系

第 5 章 严复

5.1 批判封建君权,宣传民主自由

5.2 "物竞天择"的进化论

5.3 机械的自然观

5.4 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 6 章 梁启超

6.1 心物论

6.2 天授与自成

6.3 英雄与时势

6.4 新民论

6.5 良知自由

第 7 章 章炳麟

7.1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论

7.2 对孔教的批判及其局限性

7.3 从宣传无神论到鼓吹"无神教"

7.4 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

第 8 章 孙中山

8.1 革命民主主义者

8.2 三民主义的学说

8.3 进化论思想

8.4 "行易知难"的知行学说

8.5 二元论和民生史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