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漢初匈奴不接受和親政策大舉進攻,會把漢朝給滅亡了嗎?

昇公子


看了很多人都答案,都侷限在西漢,匈奴這兩個整體,

完全忽視了匈奴的強敵月氏、西漢內部競爭對手齊國和吳楚、潛在競爭對手東漚,百越,朝鮮等。僅從西漢和匈奴角度去看待和親政策,而沒有考慮月氏等因素,是不全面的。

在劉邦和匈奴莫頓單于共同和親時,西漢時是五年楚漢戰爭的滿目傷夷,匈奴則是莫頓擊敗東胡不久,正在籌算擊敗宿敵月氏之時。白登之圍是漢匈之間的初次接觸。

劉邦迅速宣佈韓王信反叛,沒有給匈奴尋找穩定盟友的機會。白等之圍讓劉邦和莫頓都認識到無法在短期內消滅對方,停戰和親是西漢和匈奴最高利益。西漢是為了休養生息,匈奴是為了消滅月氏這個宿敵。從劉邦和親到漢文帝即位初期莫頓擊敗月氏,匈奴人強馬壯但要擊敗月氏也要幾十年的時間,這足以看出月氏戰鬥力之強。


若是西漢或匈奴任何一方沒有和親停戰,其後果必然是:

1、西漢沒有休養生息的時間,漸漸失去對諸侯國的控制,重演春秋故事,西漢皇帝成為東周天子,齊國,吳國,楚國將成為抗衡西漢的幾大強國;

2、匈奴兩頭作戰,即便沒有被月氏所滅,但也會被月氏死死牽制,很有可能形成西漢月氏聯盟對抗匈奴齊吳聯盟的結局,即東西聯盟對抗南北聯盟;

3、東嘔等競爭對手機會。春秋中晚期,晉國為對抗楚國而培養吳國,導致了吳國和越國先後成為霸主。無論是齊楚先要增強自己實力抗衡西漢目的,還是西漢相應東漚制約齊楚目的,東嘔和百越都是西漢和齊楚爭取到重點對象;

4、東漢時期突起的東胡後裔在匈奴衰落後崛起,一旦匈奴和西漢不和親而開戰,東胡會趁匈奴被西漢和月氏夾擊時重新奪取原有地盤,甚至滅匈奴,但如此一來,烏桓和鮮卑就很可能不在歷史出現。


總結來說,西漢和匈奴的停戰和親是雙方最佳的戰略。如果雙方不和親而繼續開戰,西漢大一統的帝國努力就會失敗,西漢進入諸侯格局時代的第二個春秋。匈奴就是西周時的犬戎,是衰落的導火線。中國歷史不會在西漢時形成大一統,而是重回春秋戰國的封建時期。


歷史哨聲


這個問題設想的情景,在漢初時根本不可能存在:作為一位老謀深算的草原領袖,匈奴冒頓單于絕不會拒絕漢朝的和親“橄欖枝”,一旦拒絕和親大舉進攻,首先倒下甚至分崩離析的,必然是看上去無比強大的匈奴。

因為包括“白登之圍”等漢匈軍隊的一系列碰撞,恰好證明了一個事實:騎兵匱乏的漢軍固然無力深入北伐,但攻堅戰能力欠缺的匈奴鐵騎,即使有絕對的兵力優勢,卻也啃不動白登山。一旦繼續發起對漢朝的全面進攻,縱然能劫掠大批人口財物,卻也會在漢朝的堅城堡壘前碰的頭破血流。根本沒有吞疆並土的能力。

何況以遊牧經濟為主的匈奴,經濟基礎十分薄弱,無力支撐長期戰爭,一場自然災害都可能令他元氣大傷。匈奴單于麾下,也有大小部落畫地為牢,一旦戰事久拖不決,窩裡反就是必然後果。後來漢匈全面戰爭時代,匈奴的不斷分裂與潰散,恰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說,當漢高祖劉邦在漢軍鐵甲精兵的護衛下,從白登山安然撤退後,望著中原漢地流口水的冒頓單于,其實也早打定了主意:一口吞掉漢朝根本不可能,能刮一筆是一筆,細水長流宰油水才是真。公元前198年,漢使婁敬送來的“和親”建議,對於糾結中的匈奴,恰應了一句俗話:正想打瞌睡,有人來送枕頭。“和親”之策,一拍即合。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匈奴人其實打不起,忍辱撤退的漢王朝,為何不再整軍備戰,反而寧可這樣送錢送女人換屈辱的和平呢?因為匈奴雖然打不起,此時此刻的漢朝,卻是更打不起。

白登山血戰前後的漢朝,說是已然一統江山,其實卻好似處處火藥桶。且不說漢朝開國時殘破的經濟,全國僅剩幾百萬人口的慘淡家底。更有危機四伏的內部矛盾。坐擁戰略要地的異姓諸侯王們,各個叫漢王朝如鯁在喉,秦末六國貴族的殘餘勢力們,也是逮著機會就折騰。倘若漢王朝咬緊牙關繼續打,匈奴固然討不到好,但根基不穩的漢王朝,內外矛盾極可能連環爆發。艱難一統的大漢江山,勢必陷入重新分裂中。

正是這漢匈兩家各自的現實隱痛,才叫“和親”,成了必須的選擇。

也正是在公元前198年,漢匈雙方正式達成和親協議後,以女人金錢屈辱換和平後。風燭殘年的漢高祖劉邦,這才咬牙將關東貴族大量遷入關中,剷掉六國貴族作亂的土壤,而後又陸續平定多處異姓王叛亂,確立了著名的“白馬盟”。後世評價褒貶不一,但風雨飄搖的漢王朝,確實被劉邦拼盡最後力氣,咬緊牙關打牢根基。休養生息的時代,就此開始。

而且必須注意的是,漢初的“和親”政策,並沒有真正杜絕邊境戰爭。嚐到和親甜頭的匈奴,一直在得寸進尺刮油水。劉邦人生最後幾年裡,匈奴就不停策動韓王信盧綰等人發動叛亂,到了漢文帝與漢景帝時代,貪得無厭的匈奴,更是逮住機會就大舉入寇,燒殺搶掠一番後,再獅子大開口向漢朝訛詐,每次都能“詐”得盆滿缽滿。屈辱的“和親”盟約,並非戰爭的防火牆。漢匈邊境中小規模的衝突,六十年來從未停。

所謂漢匈之間六十年的“和平”,是多少漢朝邊防軍人浴血抗擊換來,又是多少屯墾邊民,年年家破人亡的血淚。“文景之治”的繁榮時代裡,匈奴人貪婪的欲壑也越發難平。唯有熱血一戰,才能真正奠定漢王朝的國家安全。

也正是這殘酷的現實,叫享受著“送錢送女人換和平”成果的西漢早期諸帝們,並未像後世某個“花錢買和平”王朝那樣喪失血氣。相反就是在六十年休養生息裡,漢王朝的騎兵建設有條不紊,削藩加強集權財政改革等舉措,也在陸續推進,幾代人六十年的忍辱負重,終於換來了漢武帝的熱血一吼,大漢鐵騎的勇敢亮劍,換來了新一代漢軍洗雪國恥的沙場勝利,追亡逐北的大國榮光。

勇敢承擔“和親”歷史責任的漢高祖劉邦,面對匈奴馬刀艱難忍耐,默默積攢國力的漢文帝漢景帝等幾代帝王,他們在歷史上的高貴地位,正因這般負責任的慷慨擔當!

無論戰敗的屈辱,還是暫時的忍耐,對於國家發展,都並非最可怕的事。忍辱負重的擔當,永不曾被磨滅的血性堅強,才是一個民族,終於實現大國崛起的動力。


歷史風雲錄


首先回答,肯定是不會的。

首先匈奴不過百萬左右,漢初漢朝人口有600萬。漢朝有人口優勢。當然匈奴自幼騎射,幾近全民皆兵。

其次,漢朝土地廣袤,有很大的戰略迴旋空間,匈奴人寡,又是遊牧文化,不可能佔據這麼廣大的土地。


而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政治和文化。歷史上,中原王朝被滅只有南宋和明朝,而這兩個王朝被滅主要是政治上的昏暗。一旦國家政治昏暗,必定小人當朝,賢臣隱遁。人民生活困苦,將無良才,兵無戰心。國家力量不能隨意調度,集中使用。此等狀態如何能夠抵禦外敵。

舉個例子感受一下。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聲勢浩大,雍涼望風而降。但是魏國迅速組織了兩次救援,最後諸葛亮無功而返。南宋時期,襄陽是長江中游軍事重鎮,兵馬錢糧囤積極廣,蒙古軍隊圍困襄陽達6年之久。而臨安朝廷笙歌豔舞,援軍遲遲不出。最好范文虎領兵救援,卻一觸即潰。范文虎是什麼人,最後投降了蒙古,還替蒙古出征日本。這樣的人竟可以為大將,可見南宋政治的昏暗。


明朝也一樣,李自成進攻北京,一路上大批守將不戰而降,兵臨北京城下,各處帶兵將領無人救援。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最後投降滿清。而後的南明政權,坐擁數十萬軍隊卻忙於內鬥,最後被只有十餘萬軍隊的滿清奪取了天下。政治關係到國家的組織能力、運作制度、人才的使用,關係到國家的凝聚力,在戰爭中至關重要。所以古人有欲伐其國,必先觀其政。漢初的執政集團劉邦、蕭何、曹參、陳平等都是志存高遠之士,人中龍鳳,國內政治清明,若是匈奴大舉入侵,必然招致舉國上下合力抵禦,政治上匈奴沒有勝算。

文化方面,匈奴作為遊牧文明,不懂得管理中原的農業文明。匈奴沒有一整套適合中原治理的政治制度、社會觀念。即使她佔據了中原的土地,也沒有辦法有效管理,最後精疲力盡還是得退出去。


軍事方面,匈奴的騎兵在草原上可以縱橫馳騁,但是進入中原,面對城市攻堅戰,山地,農田沼澤地帶無法發揮優勢。當面薛嶽就是利用湖南的農田、山地困住了日軍都機械化部隊。
所以說,匈奴騷擾邊境,劫掠一點財物是可以的,但是真正想要滅亡漢朝是絕無可能。後世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都是用漢人治漢人,不得不大量依靠漢人,最後被漢人重新奪回政權。


南方岳


當然不會。

我們要明白,劉邦給匈奴單于冒頓送錢送女人,是要救漢朝?還是救自己?

當然是自己。這就意味著,如果劉邦不拉下臉來去匈奴那裡求和,劉邦以及30多萬漢軍有可能被匈奴吃掉,來一次漢朝版的“土木之變”。

但是和明朝的“土木之變”不會傷及明朝筋骨一樣,劉邦和30萬大軍即使被匈奴吃掉,漢朝也不會受到滅頂之災。要知道,此時漢朝已經建立,國內基本沒有大的反抗勢力,劉姓子孫已經被分封到全國各地,即使劉邦被俘或者被殺,那麼劉姓子孫也可以立刻繼承大位,繼續漢朝的統治。

再看當時的匈奴。此時的匈奴雖然建立了強大的政權,但是仍然是奴隸制度的政權,強大的匈奴,與其說是強大的部落制國家,倒不如說是一群強盜的集合。這意味著30萬匈奴大軍中,一半以上的軍隊是不受冒頓單于直接指揮的,他們可能是匈奴的僕從部落,這樣的條件下,如果匈奴軍隊費勁氣力將劉邦軍隊吃下,然後南下受挫,這些部落如何能一直聽從冒頓的指揮。

要知道,1449年“土木之變”後,瓦剌太師也先乘勝南下,然後在北京遭到了于謙的迎頭痛擊,然後在也先敗退時,曾經的臣服部落趁也先戰敗反水投降明朝。如果不出意外,冒頓會面臨比這更加嚴重的局面。

要知道,此時的漢帝國都城不在靠近草原的北京,而是在關中的長安,長安距離漠北數千裡,且四周環山,根本就不是匈奴軍隊可以搞定的。即使匈奴軍隊能夠順利打下長安,那麼剩餘的廣大南方地區要如何征服呢?要知道,縱橫歐亞的蒙古帝國都在征服四川的過程中費盡周折,被打死一個大汗。

所以,匈奴在這樣的條件下,消滅劉邦和30萬大軍都費勁,想要吃掉整個漢帝國,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事實上,直到曹魏後期的西晉,少數民族在內遷了數百年之後,才學到了在中原建立政權的寶貴經驗,但遊牧民族統一中原,還在千年之後的1271年,這一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所以,只要劉邦撐住,冒頓單于是無可奈何的。不過劉邦是個能屈能伸的人物,最終靠行賄逃出生天,也充分證明了劉邦的流氓本色!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先給出結論吧!滅不了漢朝,只會兩敗俱傷,其實從總體來看,漢朝真的很強大,一直佔據著主動地位,話說回來,匈奴唯一有可能滅了漢朝的機會就是漢高祖劉邦時期,想了解的不妨繼續往下看,也可以加關注互相探討。

一:匈奴可以滅漢朝的機會?

就是在冒頓(念du)繼位之後,這是匈奴領土擴張的最快的時期,不但吞併了樓煩、白羊河南王這些別部,還收復了之前蒙恬奪走的地方外加朝那、膚施等郡縣,也逐漸開始侵略漢朝的領土,這個時候漢朝和匈奴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廝殺,於是漢高祖劉邦打算親自率三十多萬士兵征討匈奴,結果卻在白登被匈奴的四十萬大軍圍困,長達七天七夜,險些把命都搭進去了,逃回來之後劉邦就開始採納劉敬的建議,不僅僅是和親,還要送金銀珠寶以及打開漢朝市場允許匈奴人和漢人進行交易。

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如果匈奴繼續強攻漢朝應該是有些勝算,我指的是比以後大,因為劉邦是傾巢出動,如果讓匈奴來攻漢朝,幾率不會太高,要知道有函谷關這個關口,之前六國攻秦時,每次秦退守函谷關,六國就止步不前。

二:匈奴人接受了和親,但是不滿足,還是一直騷擾邊境。

事實證明,漢朝不但送女人、送金錢、開關市,可匈奴人還是不滿足啊,但是也沒用,這個時候已經相當於是不接受和親了,不也沒滅了漢朝?反而被衛青、霍去病

打的一蹶不振。

匈奴最強盛的時候也就是冒頓、老上在位的時期,也就是差不多是秦二世胡亥到漢武帝這段時間吧,後面在伊稚斜單于時期被漢朝打了幾次就逐漸走下滑路線了,到了漢武帝時期,再想滅漢朝簡直是痴人做夢,要知道西漢休養生息了近七十年,今非昔比,這個時候漢朝都開始主動出擊了,後面就是衛青霍去病表演的時候了,這段歷史大家基本都知道,匈奴基本上毫無還手之力,並且放棄了西域的統治,由漢朝來統治。

其實現在很多人都覺得唐朝強大,李世民打突厥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要知道突厥和匈奴幾乎沒的比,就連被打的一敗塗地的匈奴最後逃亡到了歐洲腹地,還掀起了戰亂,歐洲人這段歷史就是恐怖回憶,跟我國五胡亂華有的一比。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


羽評歷史


先看漢匈雙方實力對比。

當時的漢朝一方總人口大約1300萬,其中有一半為諸侯國人口。劉邦所能控制的人口為600多萬,漢朝百廢待興,這600萬人是經過長期作戰,失去了大量青壯年男子所剩下的人口,也就是說這幫人裡面真正能拿起武器的,不會超過1/10。這些軍隊還需要鎮守關隘和城市,能夠機動的部隊有一半就不錯了。這也是為什麼劉邦只率32萬人北伐,多了他也拿不出來。

(漢朝前期形勢圖)

當時的匈奴人經過秦朝末年的休養生息,實力大增,將東胡兼併,將大月氏打敗。有至少160萬人口,可以動員至少40萬騎兵!

(綠色部分就是當年的匈奴疆域)

白登之圍的時候匈奴是沒辦法滅掉漢朝的,當時已經進入冬天,而且天氣寒冷,漢朝人冷的拉不開弓,匈奴人也不好過。所以,即便匈奴將劉邦抓住,並大舉南下,面對寒冷的天氣和一座座城池,匈奴人照樣寸步難行!所以,他們最好的選擇就是解圍而去!

但是,假如匈奴人第二年春天不接受漢朝的和親大規模南下,40萬鐵騎很可能會對漢朝造成毀滅性傷害,甚至是將漢朝滅掉。

首先來說漢朝當時的實力不足以抵抗匈奴人的攻擊。被動防守只能坐看匈奴人將一座座城市攻陷。假如出動大軍抵禦匈奴人,40萬鐵騎的攻擊力比彭城之戰項羽的3萬輕騎只多不少,所以劉邦輸定了!

其次,很多諸侯國對劉邦是不滿的。他們很難出兵援助,劉邦被打高興還來不及呢!並且。各諸侯國王會因為匈奴勢力太大而投降,比如韓王信極其部下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匈奴人會很快佔領北方地區,然後與投降的諸侯、將領們一起分享勝利果實!等北方穩定了再向南方進攻,憑當時還未開發的南方,更無法抵禦匈奴人的攻擊,於是冒頓單于建立了大一統的匈奴帝國。


歷史風暴


見好就收

首先得看清楚一個問題,當時匈奴若真是有這個實力,那麼幹嘛要同意和親?匈奴南下的目的就是因為生活環境較中原惡劣導致物資短缺,所以南下入侵中原搶奪物資等等。

既然匈奴的目的是這樣,那麼作為當時最傑出的匈奴首領冒頓,豈會因為一番婦人的言論而就此錯過如此良機放了初生的漢朝?所以究其根本,匈奴當時沒有百分百的實力滅漢朝只能見好就收而已。


劉邦為什麼甘於受辱?

劉邦從一介草民到皇帝這個歷程中,不知道受了多少屈辱,所以也就不在乎這一次了,因為能忍的一時之屈辱才能保住初生的劉氏王朝。

故而劉邦把洗刷屈辱的重擔留給了自己的後代,劉邦的當務之急便是恢復人民安寧的生活和恢復經濟。


匈奴當時的人口也不多,所以賈誼才說匈奴人口不過漢朝的一個大縣而已,以漢朝當時的實力壓制匈奴是綽綽有餘的。只是內部問題導致不可能一致對外,劉邦才被迫利用和親來緩解矛盾從而解決內部問題,匈奴恰好則是見好就收。再加上因為內部問題的接踵而至,所以沿襲對匈奴和親政策直至漢武帝時期把內部問題已經差不多解決了為止,從此就改為對匈奴主動出擊以雪前恥了。


淡看天上月


匈奴滅不了漢,但如果不接受和親,大舉進攻,肯定會拖住漢軍,這個時候漢朝新立,其實還在休養生息階段,其他諸侯和漢庭本就面和未必心和,若是聯手,有足夠的能力滅了劉邦瓜分地盤。

而前線作戰的漢軍正與匈奴交戰,來不及回防,要嘛佔地自立,繼續與匈奴糾纏,同時布兵防守後方要隘,要嘛和匈奴死戰,滅了匈奴,出霸佔一方草原,自成一部。

但是後方漢庭被破,想要偏安一隅擁兵自立,糧草不可能足夠供給大軍,這個時候諸侯立足未穩,前線軍如果想要保持足夠糧草,穩住軍心,必須聯繫某些交好諸侯,分兵一邊抵住匈奴,一邊回頭攻打其他諸侯軍,代替其一。

而前線軍兵強馬壯不說,這個時候還在拖著匈奴軍,後方諸侯不能滅了他,但又不能視其坐大,如果答應他,合兵滅一方諸侯供他自立,怕以後遭到反撲,到時養虎為患。

所以各路諸侯只要合兵對峙,耗他糧草,前線軍也沒辦法。

這個時候前線軍的選擇有投降某一諸侯,可不管他投降哪裡,其他諸侯肯定不答應,沒人要他,就算有人膽大,收了,也肯定要大肆整頓,上面將領下場堪憂,可不投降,又沒糧草,此時要嘛出關和匈奴死戰,要嘛聯合匈奴回頭攻打諸侯軍,死戰雙方損失巨大,會讓諸侯軍坐收漁翁。

然而聯合匈奴,開關引進匈奴軍,回頭攻打諸侯,匈奴也不是傻的,肯定會讓前線軍打頭陣,消耗實力,到時候再一窩端了。

就算是投降匈奴,將領下場也是一樣,很難得善終,而且對下面的士兵也不好交代,不可能你說投降誰,下面人就肯定跟著你投降誰,誰還沒點自己的心思,而且匈奴畢竟是外族,這個時候投降外族,軍心必亂,到時萬一引的兵諫,把自己給做了,弄得下面人分撥投降其他諸侯,其他諸侯接受不了領頭大將,但下面小將分撥,對諸侯沒有多大威脅,就沒有多大問題了,這樣一整更是得不償失,真可謂是進退兩難。

最後只能是逼得出關和匈奴決一死戰,到時候能贏,就可立足關外,輸了就戰死沙場,雖然不管輸贏都會被諸侯軍坐收漁翁之利,但只要收攏兵力,遠遁草原深處,諸侯軍自己也立足未穩,都得各自防著,無法深入追擊。

對於匈奴來說,也是很多部落的,漢庭前線軍打出去自成一部,他們不管輸贏,都得元氣大傷,同和個親雙方都可以即得好處相比,還是和親更划算。


啦啦啦75128


應該不會。

1、雖然白登之圍漢高祖敗了,但不能說漢朝軍隊戰鬥力不行。漢朝初年軍隊都是經歷過滅秦戰爭和楚漢爭霸的,戰場經驗還是很豐富的,只是匈奴人在草原上又是騎兵,機動性強,漢軍軍隊兵力多但補給脆弱,又沒有集團化的騎兵部隊,大多數都是步兵和戰車兵,面對人數不比自己少而且都是騎兵的匈奴人確實很吃虧。但如果匈奴主動攻擊漢朝,匈奴人應該會吃虧,因為漢軍雖然不善於野戰但善於據城堅守,匈奴人攻城能力較差。而且中原不像草原更方便騎兵作戰,更何況漢朝武器裝備的工藝水平是在匈奴人之上的。

2、漢朝初期也分封諸侯王,多以劉姓諸侯為主,如果劉邦下令各諸侯起兵勤王,應該還是可以起到一定拱衛中央的作用的。

3、漢初還有名將謀臣,除了韓信外,還有樊噲、周勃、彭越。當時蕭何、曹參、酈食其、陳平都還在,都是多謀善斷的名臣,更何況漢高祖會用人。就算是劉邦死後,還有呂后,呂后的政治手段高明,治國理政的成績連司馬遷都稱讚不已。即使匈奴人入侵,有明君賢臣良將,漢朝還不至於滅亡。


那個蟲兒敢作聲


匈奴應該很難滅漢,理由如下:

在劉邦登基的第二年,發生了著名的白登之圍,當時匈奴單于是很牛逼的冒頓,在圍了七天後把包圍圈打開一角缺口,放劉邦回去。劉邦回去後又是財物又是女人的給匈奴送過去了。

要知道冒頓是匈奴歷史上少有的牛人,白登之圍沒殺劉邦,說明匈奴的能力做到包圍漢軍已經是極限了,要知道包圍和圍殲是兩個概念,當時雙方都是三四十萬,要以絕對優勢勝出很難。

當時漢朝雖然是初立,但是冒頓也是造反殺了他家老爺子血洗匈奴,剛剛穩定不久。雙方都是百廢待興,稍稍明智的帶頭大哥就不會拼上褲衩子去死幹。冒頓接受和親接受漢朝每年的貢品其實是最優選擇。況且,那三四十萬軍隊對於冒頓幾乎是全部身價啊,而對於漢朝來說還不到傷筋動骨。

再往後,時間一長,雙方在北方的優勢對比開始慢慢發生改變,漢朝緩過勁來之後,匈奴就更沒機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