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人们避而不谈!我们该这样和孩子谈起!

在所有话题当中“死亡”是最难谈的,大部分人都会避而不谈,就连大人之间都不可能好好去谈论这个问题,更别说和孩子谈“死亡”了。这是因为我们本身惧怕面对死亡,会对死亡感到非常焦虑和恐惧,我们自身不愿面对死亡,因此也不愿谈及死亡话题。

“死亡”人们避而不谈!我们该这样和孩子谈起!

其实对防卫做一个死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和孩子都需要学会理智地面对亲人的离世及家庭的变故。尤其是在家庭结构更加复杂的今天,如今社会上离婚、同居和重建家庭数量不断增加,让孩子学会应对“失去”,提高他们处理不良情绪的能力,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从情感意义上讲,死亡教育能够教孩子学会关爱别人。让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可以使孩子更加了解失去的痛苦,从而产生同理心,知道如何去关心那些需要面对失去的人,这对儿童的认知发展非常重要。

不回避孩子,用具象解释回应孩子的疑惑

正确地解释死亡,遮遮掩掩的或半真半假的话语只会让孩子无法分辨事实;不要以欺骗的安慰或神话来告诉孩子;不要搪塞说:"你长大以后就会知道了。"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具体地给孩子解释生命现象,坦诚回答孩子对死亡的疑惑。

比如,一位奶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这样告诉 6 岁的孙子:

“宝贝,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你看小草,从发芽、生长,再到枯萎,都有一个过程。人也是这样,奶奶一开始也是一个小婴儿,后来长成像你妈妈那样的大人,再后来,就慢慢变老了,最后会像小草一样,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也可以借用书本,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温暖的笔触,去诠释关于生病和死亡的故事。

关注孩子的情绪,坦诚地表达悲伤

有人觉得不应让孩子知道死亡,应该尽可能地给孩子一个真善美的世界。事实上,现在的孩子很早就已经经历过生死场面,比如喜爱的宠物死了,动画片中也会有关于死亡的场景等等。

这些,都已经让孩子体验过悲伤,都已经锻炼了承受能力。

所以,如果有亲人离世,家长最好能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悲伤,避免美化死亡。同时,也应允许孩子自然地表达其情绪与想法。鼓励儿童和别人讨论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感受,孩子需要机会"说出来",而不是"被告知"。

配合孩子的认知与情绪发展阶段,以能接受的方法进行探讨

(1)用比喻法解释:对婴幼儿(0-4岁)阶段的孩子来说,刚学会吃喝拉撒和说话,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从爸爸妈妈嘴里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不开心的事。

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

(2)用死亡教育能提高危险认知的能力:对于幼儿园(4-7岁)阶段的孩子,这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家长们的教育下,能辨别一些最基本的是非。

孩子们已经慢慢学会思考,一味的用比喻举例子的做法,孩子反而要被弄混了,这时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这个阶段,“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安全,要告诉孩子,危险的东西很疼,不能去碰,哪里有危险,都要说清楚

(3)教育孩子用科学的方法看待问题:上了小学(7-13岁)的孩子,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会思考,会判断,什么是死亡?死亡是什么?

这时,家长就不能拐弯抹角,用比喻举例混过去,应该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让孩子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

“死亡”人们避而不谈!我们该这样和孩子谈起!

可以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孩子,孩子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

不过,家长们切记,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千万不要去吓孩子,不要让孩子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