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如何達成全域脫貧摘帽目標?來聽聽3個貧困村的故事

2018年,廣安定下“43662名貧困人口脫貧、215個貧困村退出、3個貧困縣摘帽、持續鞏固提升25萬人脫貧成果”的目標,實現全域脫貧摘帽。如何達成這一目標?記者走進3個計劃今年摘帽的貧困村,探尋廣安全域脫貧摘帽的“戰術”。

嶽池縣七角墳村

精準施策,真扶貧扶真貧

广安如何达成全域脱贫摘帽目标?来听听3个贫困村的故事

為了甩掉嶽池縣喬家鎮七角墳村的“窮帽子”,駐村第一書記陳偉和村幹部為貧困群眾量身定製了幫扶措施,助力群眾脫貧致富。

“貧困戶的致貧原因不一樣,根源不一樣,幫扶措施也不一樣。”陳偉對此深有感觸,“有的家庭脫貧志氣、信心不足,有的因病致貧,有的缺勞動力、缺資金、缺技術,這就要求我們在扶貧過程中,要因戶、因貧施策。”

村民向培芳家不缺勞力,但向培芳長期生病,兩個子女缺技術,村上開出的扶貧“藥方”,是對向培芳進行醫療兜底,對其子女進行技術培訓。梁紅芬家的孩子正在唸大學,梁紅芬長期生病,缺勞動力,村上對這一家的幫扶措施包括為其孩子爭取貧困學生教育扶貧基金,進行醫療兜底,幫助其發展庭院經濟等。

陳偉認為,精準施策“精準”二字的要義,也包括用好用活政策。“比如李正興家的房子,2016年被認定為C級危房,並進行了加固改造。2017年,李正興脫了貧,但他家的房子卻在一次強降雨中,一側出現了坍塌,再次成為危房。”陳偉說,原則上,貧困戶危房改造政策只能享受一次,但真扶貧扶真貧,就應該特殊情況特殊對待。經向上級部門彙報,今年3月,李正興家的房子進行了整體改造。

“將扶貧政策用好用活,才能讓扶貧扶到心上幫到實處,讓貧困戶得到真正的實惠。”陳偉說。

前鋒區漁橋村

扶貧+扶志+扶智,激發內生動力

广安如何达成全域脱贫摘帽目标?来听听3个贫困村的故事

張國勇是廣安市前鋒區桂興鎮漁橋村村民,作為村裡的“脫貧示範戶”,村合作社以120元一天的價格聘請他當村裡李子林的管理和技術指導,每月按25天計算,他一個月可以收入3000元錢。加上張國勇是村裡的護林員,每月有400元收入,每年光固定工資,他就有4萬多元。

幾年前,張國勇還是“上訪專業戶”,是什麼促成了他從“上訪專業戶”到“脫貧示範戶”的轉變呢?

2010年,張國勇患上肝硬化後,家裡經濟每況愈下,漸漸地,兩個女兒的學費生活費都成了難題。2012年,生活無望、找不到出路的張國勇開始到村上、鎮上甚至省上尋求解決。

2014年,精準扶貧工作開始後,張國勇家被識別為貧困戶,治病有了醫保兜底、家人生活有了低保保障的張國勇,被村上作為致富帶頭人的重點培養對象。

“駐村幹部經常來我家,和我談心、鼓勵我,村裡大事徵求我的意見,開大會邀請我去發言,發展產業邀請我去考察……”張國勇說,他從這些點滴行動中感受到了駐村幹部和村“兩委”的良苦用心,覺得自己該振作起來做點什麼。

2016年,漁橋村發展起了李子產業,張國勇主動申請小額信貸,將一部分錢投入合作社,之後,又用剩下的錢承包土地種上10畝青脆李,還在李子林下發展養殖業。

2016年下半年,為鼓勵大家種植李子樹,村上還請來了專業技術員授課,張國勇一課不落地跟著學。修枝、施肥、殺蟲、打窩……慢慢地,張國勇從對李子樹種植一竅不通變為“專家”。在他的精心管理下,漁橋村李子樹長勢很好,今年掛果2萬斤,成為助農增收利器。

看著日子一天天變好,張國勇對生活又有了信心,去年10月,張國勇主動放棄了一家三口的低保。

“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漁橋村駐村第一書記蘇中聯說,扶貧要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現在,該村30戶貧困戶自發奮鬥,依靠勤勞改變著自己的命運。

前鋒區帽合村

產業扶貧,為村集體經濟“造血”

广安如何达成全域脱贫摘帽目标?来听听3个贫困村的故事

凌晨5點過,前鋒區代市鎮帽合村第一書記陳剛就起床了。“昨天有好幾個客商打電話定了西瓜,這不,正帶著大家到地裡摘西瓜。”陳剛說,帽合村的西瓜產業興起以來,實現戶均增收4000餘元。而就在3年前,帽合村還是以種植玉米為主。

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呢?

3年前,陳剛到村上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時,發現帽合村原有的73戶貧困戶早在2014年已全部脫貧,村子沒摘帽的原因是沒有集體經濟。陳剛認為,為了帽合村高質量脫貧、穩定脫貧、脫貧不返貧,還得發展產業。

發展什麼產業好?陳剛、駐村工作隊成員與村“兩委”幾經思索和考察,發現西瓜產業最合適——村上原本就有西瓜種植大戶,可以傳授技術,村裡老人、婦女居多,種植西瓜不需太多的勞力,而且見效快。

“但西瓜價格並不高,若不形成競爭優勢,農戶就賺不了多少錢。”陳剛提出了種植全部施用農家肥的生態西瓜的想法。“我先種,願意跟著我種的,我免費教技術。”村裡的西瓜種植大戶肖安銀率先示範。

2016年6月,帽合村種植的第一批生態西瓜成熟了,為了打開銷路、打響品牌,陳剛和村“兩委”策劃了第一屆生態西瓜節,邀請各地遊客前來免費品嚐、現場採摘。讓人驚喜的是,帽合西瓜一炮打響,當天交易量近萬斤。

看著第一批種植生態西瓜的人收益不錯,第二年、第三年,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西瓜種植中。

據陳剛介紹,村上為村民們提供西瓜種植技術,獲得收益後,再從西瓜種植大戶抽取5%的利潤作為村集體經濟,這種模式提高了村民種植西瓜的熱情,也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現在,帽合村種植西瓜的人越來越多,今年‘摘帽’沒問題!”陳剛說。

3個貧困村的脫貧摘帽故事是廣安市推進全域脫貧摘帽的縮影。據瞭解,截至今年7月,廣安市189個貧困村達到退出標準,完成目標任務的88%。下半年,廣安將從補齊短板、加強考核、防範風險、專項治理等方面著手,下足“繡花”功夫,確保武勝縣、嶽池縣、鄰水縣今年高標準摘帽、廣安在全省率先全域脫貧摘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