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秦州區精準施策誓“摘帽”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白德斌 通訊員 辛恬

2018年年底,秦州區剩餘貧困人口2.41萬人、貧困村82個,貧困發生率下降至6.95%。

不久前,秦州區向全體黨員幹部吹響了“衝鋒號”:發揚“敢死拼命”精神,如期實現全區脫貧“摘帽”。“這標誌著全區上下進入了最後的戰鬥狀態。”秦州區有關負責同志說。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文章

山裡稀稀疏疏的幾戶人家,屋子裡黑乎乎的,除了牆角一些發芽的土豆之外,家裡幾乎一貧如洗。2016年以前,這樣的場景在秦州區楊家寺鎮蘆子灘村很是尋常。

2016年,秦州區經過精準調查、科學論證,確定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突破口”和“主抓手”,制定出臺了易地扶貧搬遷三年規劃,計劃建設集中安置點44個,搬遷213個村12510戶5751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935戶14034人,蘆子灘村也被納入規劃之中。

“2015年開始做群眾的動員工作,2016年啟動了項目前期工作,去年11月底,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搬進了新房。”楊家寺鎮副鎮長張三寶介紹,按照政策,貧困戶每家只需自籌1萬元,便可人均分到25平方米的易地扶貧搬遷住房。

如今,蘆子灘村和其他兩個村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蘆水新村”。距離楊家寺鎮政府不到500米的地方,一條嶄新的柏油馬路從村口穿過。117戶群眾搬進了新家,換了個活法,幸福感油然而生。

美麗的村落、嶄新的房屋、明亮的路燈、便利的交通……截至目前,秦州區已實現易地扶貧搬遷入住7052戶3269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873戶13757人。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為了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秦州區積極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集中安置區周邊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吸納群眾在家門口打工;設置公益性崗位,讓生活困難的群眾實現就地就業;把易地扶貧搬遷與新型城鎮化、新農村、美麗鄉村及特色小鎮建設相結合,發展鄉村旅遊,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後,今年46歲的邵喜平把原來家裡僅有的一張桌子搬進了新家,還花1萬元裝修了房子。“我是蘆水新村的保潔員,一個月有1000塊錢工資,每天早晚上班,還能給孫子做飯。”邵喜平之前最擔心的搬下山之後的生存問題已經解決,生活正一天天變好。

產業扶貧拓寬致富路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秦州區認準了產業扶貧之路,堅持變“輸血”為“造血”,讓群眾真正富起來。

要想富,先修路。為了打通一些偏遠山村與外界的聯繫,方便將土特產運往外面,近年來,秦州區共投入1.62億元,建成村組道路270.38公里,這些路也被群眾稱為“產業路”“脫貧路”“致富路”。

在此基礎上,秦州區堅持整流域推進、片帶式開發,謀劃發展壯大林果、畜牧、蔬菜、中藥材、勞務等五大扶貧產業,逐步形成了產業規模和產業效應,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緊盯貧困戶“人均兩畝園、收入過萬元”目標,果樹建園每年平均以5萬畝的速度推進,果園面積達到55萬畝。

——大力實施“西菜南移”戰略,蔬菜種植面積達16.4萬畝,總產值達到10.8億元。

——加快發展畜牧養殖業,目前建成規模養殖場189個,專業養殖戶5728戶。

——加快培育中藥材產業,連翹、白芨、當歸、半夏等中藥材種植達9萬多畝。

——依託“齊壽建築工、牡丹大姐家政、藉河技工”等勞務品牌,輸轉務工人員11.2萬人,實現勞務創收23.48億元。

產業扶貧,核心是要讓貧困群眾“買得起票、上得去車”,真正參與到產業的經營發展中。在實踐中,秦州區採用“龍頭企業+貧困戶”“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激發農戶、企業、市場多方活力,群眾的參與程度、參與熱情更高,經濟效益和帶動效益更明顯。

目前,秦州區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220家,農業龍頭企業112家,實現了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全覆蓋,帶動種養農戶2.2萬餘戶。

“每畝地每年流轉費800元,一天打工工資100元,一個月至少25天,算下來一年收入比過去種玉米增加了許多。”在秦州區牡丹鎮大柳樹村現代農業示範園裡工作的李強民說。

據介紹,牡丹鎮大柳樹村現代農業示範園共建有日光溫室和蔬菜大棚1200多座,帶動周邊農戶約1500戶,其中貧困戶佔到20%左右。“示範園育苗免費提供給農戶,並且指導種植技術,成熟後再進行收購。如果按照辣椒1.5元一斤計算,每畝能夠比種植玉米增加收入2000元。”秦州區農業農村局經濟作物工作站站長李惠東說。

激發穩定脫貧致富新動力

脫貧攻堅既要算“眼前賬”,還要算好“長遠賬”。

在脫貧攻堅戰最後的衝刺階段,秦州區堅持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重要工作,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學習借鑑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大力實施農村垃圾汙水治理、廁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工程,不僅讓脫貧成效更加精準可見,也讓村民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改變。

秦州區秦嶺鎮斜坡村坐落在大山深處,全村共有92戶群眾,建檔立卡時就有42戶在貧困線以下。“當初這個村最大的問題是村民們沒有精神,抱著過一天算一天的思想。自身不想脫貧,致富就更沒希望。”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周雲說。

看準了問題的根源,就要“對症下藥”。對於像斜坡村一樣的村子,秦州區首先進行人居環境的整治,旨在通過改變村容村貌,讓群眾看到希望、重拾信心,從而改變精神面貌。

經過兩年的努力,一條蜿蜒盤旋的水泥路通向了斜坡村,道路兩旁綠樹成蔭,讓人們彷彿置身旅遊景區之中。依山而建的房屋錯落有致,在保留原有風格的基礎上進行了翻新改造,增添了許多民俗文化元素。如今,新建的村民文化廣場已成為全村人最喜歡去的地方。

“村裡幾十年都沒有變過,但是這兩年卻大變樣了,家家戶戶信心很足,都要搞鄉村旅遊,希望遊客早點來。”斜坡村黨支部書記張繼民說。

張平娃今年70歲,兒子兒媳都外出打工,孫子在外地上學,家裡只有他和老伴。老兩口不愁吃穿,原本打算就這樣度過餘生,但是今年,他們有了新想法:“我們的房子很好,要是改造一下,讓城裡人來住幾天,既有收入還熱鬧。”

張平娃老人的想法,正是當地政府積極努力的方向。今年,秦州區計劃打造16個示範村和160個整潔村,完成農村改廁9500戶。與此同時,加快發展以田園觀光、生態度假、農事體驗、康養休閒為主的鄉村旅遊產業,力爭鄉村旅遊收入突破4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