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建立农村道路监管云平台 避免事故预防工作措施“层层衰减”|农村交通管理

导语:贵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宽容度较差的道路通行环境,尤其是农村地区道路安全防护设施缺失、道路监管存在盲区等问题突出,对交通安全造成极大影响。然而,近年来贵州农村地区道路较大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却逐年下降,来看贵州如何利用大数据助力农村交通管理。

一、贵州农村交通管理工作面临哪些挑战?

☞ 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交通基础建设

农村地区道路安防设施缺失、技防设施缺乏、标志标线不足,导致翻坠事故高发。近30年来,10起特大交通事故,100%均为农村道路翻坠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三起特大恶性事故,均为农村公路车辆翻坠事故。近10年来,18起重大交通事故,100%为翻坠事故,其中,15起发生在农村地区。

☞ 道路监管存在盲区

农村道路战线长而交通管理力量严重缺乏,全省配备的6600名乡镇交通安全协管员和2.3万名劝导员中,专职人员占比不足20%,农村地区道路特别是通村公路失管失控现象严重。

二、如何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针对农村道路战线长而管理力量薄弱的难题,贵州搭建了“省、市、县、乡、村、组”共享共用的农村道路监管云平台,将信息化触角延伸至占全省道路总里程83%的农村道路,以户籍化管理模式全面采集全省农村地区人、车、路、气候等交通要素,以及跟场管理、交安宣传、红白喜事打招呼等工作数据。截止目前,农村地区驾驶人和车辆信息户籍化率高达90%以上,实现了农村道路交通要素“底数清、情况明、记录全”。

自2015年9月份农村云平台正式启用以来,通过“一周一点评、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约谈”的方式,平台得以迅速推广。目前,平台已有5.2万名用户,除4475名交警外,其余均为各级道交办工作人员,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协管员。在健全完善全省农村交通管理机制的同时,最大限度调动了农村地区交通管理力量,开辟了 “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倒查”的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新格局。

☞ 事前:利用短信平台推送预警信息

事前,县级道交办利用12123短信平台,向交警中队、交管站、劝导点责任人推送赶集赶场、红白喜事、民俗节庆、重大活动、道路隐患等五类预警信息,引导警务流、管理流、资金流向重点时段和重点路段倾斜。

☞ 事中:监控重点时段、节点,跟踪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事中,乡镇干部、交通安全员、劝导员根据预警信息主动作为,对重点时段、重要节点进行监控,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跟踪,并将工作开展情况以图片、日志形式上传至云平台备查。两年来,在农村地区交警警力无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各方基层管理人员共劝导、制止各类交通违法行为3700余万起,形成了“节点有人守、隐患有人治、赶场有人跟、节庆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 事后:倒查职能部门和责任人履职情况

事后,县委、县政府及县委督察局按照“三必查”原则,对职能部门和责任人履职情况予以倒查:一查预警签收率,二查预警处理率,三是通过工作数据跟踪排查、工作轨迹比对分析、责任人员定位等方式,对工作开展不力或未尽职尽责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进行责任倒查。

“贵州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监管云平台”的推广应用,初步破解了农村地区交通管理“有机制,无落实;有机构,无人员;有措施,无手段;有责任,无追究”的“四有四无”难题,成功避免了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措施出现“层层衰减”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