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于无私处听惊雷

冯仑:于无私处听惊雷

封面题图 | 《墨攻》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个观察:公益到底能干什么?

5 月 27 日,阿拉善 SEE 重庆项目中心正式成立,我和热心公益的朋友们一起参加了成立仪式及相关活动。一大批企业家,在周末把自己的其他事情都放下,来参加阿拉善 SEE 的活动。外地的企业家不远千里飞到重庆,一个美国企业家不远万里飞过来,当然还有当地的企业家。

这么多人,我们到底是干嘛去了? 接到活动邀请的时候,我们都很清楚地知道,就两个字:公益。「公」是什么?是自己之外的其他。「益」是什么?是改善、改良、改进,把事变好。

冯仑:于无私处听惊雷

▲阿拉善 SEE 重庆项目中心正式成立

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公」与「私」之间权衡。自从做企业以后,我们实际上一直是在做「私」。我们的股份、股权结构,每天计算成本、收益,这些都是「私」。那么,一批整天在「私」里打转的人和「公」是一个什么关系?「公」和「私」的边界到底在哪?

「公」和「私」的边界真的是很难分,或许只有在「生死一线」,才能分清楚。哪些「生死一线」呢?首先是情,就是家庭。如果你的家庭是「私」,但隔壁老王想进来,他就是公私不分。如果你的钱是「私」,劫匪把你绑了要跟你要钱,他就是公私不分,但那个时候,你对「私」的边界会认识得很清楚。

我想到了几个特别的故事,同样是打劫,绑架人质,他们对「私」的理解就不一样。大家知道,李嘉诚的大儿子曾经被张子强绑架,当天晚上要钱。李嘉诚和绑匪坐下来谈了一会儿人生,然后连夜拿了十多亿现金给绑匪,而且没吱声。他把儿子和自己的家庭作为一个「私」,这个界限很清楚。

冯仑:于无私处听惊雷

▲《解救吾先生》| 绑匪终究会伏法,被绑者却迎来截然不同的人生

另外还有一个香港富豪也曾经被绑架,当时能出钱给绑匪的是他的兄弟。富豪被绑架以后,他的两个兄弟连夜开会,讨论给绑匪多少钱,事情平了以后,将来财产可能发生继承问题,比如拿了 10 亿给绑匪,将来继承家族财产的时候,这 10 亿从谁那里扣?于是这两个兄弟就商量,商量之后又跟绑匪讨价还价。这时候就能看出来,兄弟之间的「私」圈子划得很小,不像父子之「私」,一下子都给划进来,儿子绝对没问题。

绑匪在拿到李嘉诚的钱之后,当天把他的儿子放回来。但另一个富豪,由于他的两个兄弟要商量,要和绑匪讨价还价,被绑了一礼拜以后,绑匪拿到钱才放人。他就想「我都被关里面了,你们还跟我算账」。等他回去以后,兄弟三个就不合了。于是我们发现,兄弟之间的这个「私」是以个体来算的,不以家庭也不以血缘来算。当钱多到一定的时候,这三兄弟就反目为仇,要分家。

冯仑:于无私处听惊雷

▲《兄弟,别闹》| 亲兄弟该不该明算账?

这两个例子都是华人。美国人怎么处理类似的事情呢?美国加州有一个著名的富豪,他的儿子有一天被绑架,绑匪给他打电话,说「你是谁谁谁吗?」他说「是,有什么事?」绑匪说「我绑了你的儿子,你必须要拿多少多少钱来赎他。」他说「你打错电话了吧。我知道你绑的是我儿子,但是你绑的是他,应该跟他要钱,为什么跟我要钱呢?他是他我是我,对吧?你绑谁跟谁要钱,你不能绑着他问我要钱。」

绑匪就懵了,但富豪这么说好像也对,然后就说让他儿子给他打电话。他对儿子说「那是你的事情,你自己解决好。你被绑可能是因为得罪人了,也可能是欠人钱了。」

谈了很长时间都谈不拢,最后终于妥协,这个富豪对儿子说「我可以借给你钱,你给绑匪。但是要请律师做文件,核算利息,你将来得还我。」这样他才把钱借给儿子,儿子再用这钱把自己从绑匪那里赎出来。

在美国人的概念里,「私」就是自己,子女不在之内,兄弟更不在内,这个边界划得特别清楚。他把这个边界以外的都叫「公」。

这个富豪去世之前把自己所有的财富都捐给了加州的一个当代艺术博物馆。这个时候,所有人才理解他,他把「私」和「公」是分得清楚的。

冯仑:于无私处听惊雷

▲《 lost 》| 美国人把「公」和「私」分得很清楚,哪怕是父子

我们今天做公益也面临这个问题。我们在「公」的事业里有没有掺杂着「私」?我们在「私」的事业里是不是盗用了「公」的资源?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界定清楚「私」是一个进步。

同时,如果「公」无限地扩大,我们把所有的精力全部划为「公」,个人的一切都变成「公」,那就成了圣人。如果一个社会只有「公」没有「私」,「公」就成了奴役,成了贫困,成了一无所有,「公」就等于是「无」。

但反过来,如果只有「私」呢?「私」若膨胀到极致是什么?我记得第一次去台湾时,对一件事情感到很震惊。在蒋介石纪念馆,我看到了对他表达尊敬的一句话,说他「以天下为己任」。我当时就想到大陆的一位伟大人物,也是「以天下为己任」。但是这两个「以天下为己任」居然打了几十年的仗。

「公」是不应该有分别的,只有「私」是有分别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私」表达为「公」,而且似乎要让天下按照这一己来做事情的时候,这个一己就以「公」的名义成就了自己的「私」。所以做公益时,界定清楚「公」和「私」,是我们的一大进步。

冯仑:于无私处听惊雷

▲《那年花开月正圆》| 划清「公」与「私」的界限很重要

我们参加阿拉善 SEE 的活动时,没有混淆「公」和「私」,我们仍然在为企业和股东尽力,为社会创造财富。同时,我们参加公益,来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碧水蓝天。

那么,「公」能干什么?公益能做什么?我觉得能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情,是公众认可。你替别人做事情,没事找事,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偶尔不当事,一定会得到别人的褒奖,得到关注的眼神、掌声、表扬和公众的认可。人活着很有意思,赚钱的时候脸掉在地上,肉就进到碗里。但做公益的时候,先要把肉拿给别人,脸才从地上跳到天上,从地上再回到你的脸上。所以我们做公益的时候,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人的支持、关爱和认可。有了公众认可,走在路上,脚步站得稳、腰杆挺得直,人也有尊严。

第二件事情,促进社会和谐、自然和谐。我们做公益环保,阿拉善 SEE 过去 14 年已经有 18 个项目中心,把这个地球的闲事多少管了那么一点。鱼和水能和谐、雨和树能和谐、花和草能和谐,最终人与人也能心平气和。如果我们不做公益,社会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就会越来越脆弱,越来越被破坏,最终可能导致社会灾难,自然崩溃、生灵涂炭。

冯仑:于无私处听惊雷

▲《孔子》| 和谐是永恒的追求

第三件事情,个人成就。做公益的过程中,还能够达成个人成就。每个人的行业不一样,兴趣重点、事业也不一样。拿我们房地产来说,自从我们参与了阿拉善以后,我们这个行业的绿色建筑就多了起来。而且做绿色建筑的公司的股价比不绿色的至少多涨百分之八到十。

建立绿色供应链,房地产行业在减碳当中做出了贡献,同时成本也降低了,建筑的质量提高了,客户满意度也提高了,绿色建筑的销售价格还比市场高百分之十到十五。也就是说做公益不仅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身体健康,企业发展也更健康,产品更能满足大家对健康的需求,产品性价比提高,企业利益也增加。

所以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既能够得到大众认可,又能够促进社会与自然和谐,还能够满足个人成就。这样的好事情一定不能错过,所以我们来到阿拉善,参与阿拉善,一起向前走。

编辑|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