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工作之生活感悟

信访工作之生活感悟

博兴县信访局 2018-04-05 15:29:43

信访工作之生活感悟

文章出处: 文章作者:彭涛 添加时间:2013-9-1 点击次数:1294

本来“工作”和“生活”这两样东西在我的概念里是不会有碰撞的,只因我担心如果不把这两者区别开来,当他们纠缠在一起的时候只会相互影响、相互牵绊。可是自从两年前开始接触信访工作以来,我发现原来“工作”和“生活”是可以有交集的,甚至这份看上去整日忙忙碌碌的工作居然可以给平静如水的生活带来不少的心灵感悟。

信访工作之生活感悟一:生活中需要倾诉。

一般来讲,倾诉是相对简单的,而聆听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倾诉是人类掌握语言功能后的天性。当我们在向别人讲述一件事情,尤其是讲述一件不开心的事情时,会特别容易调动自己的语言组织功能,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基本上可以不假思索就能够滔滔不绝。但是聆听就相对困难得多,因为这更需要技巧和耐心,不然的话双方就很难做到有效沟通。

在日常接访工作中我发现:有一些随机信访事项其实并不复杂,只是因为群众想找个地方倾诉一下,或者发泄一下怨气就可以解决了;另外,虽然倾诉相对简单,但在平时生活中能够找到一个适合的聆听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普通老百姓,遇到了烦心的事情能够倾诉的对象其实并不多,能够愿意聆听他们诉说的对象就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认为生活中需要倾诉,不仅群众需要倾诉,我们的信访干部也需要倾诉,把工作和生活中的怨气适时地宣泄出来,把工作和生活中的感悟、心得及时地分享出来,我相信这对于我们时刻以积极地态度去工作和生活都是不无裨益的。当然,鼓励倾诉的同时也需要聆听群众倾诉的部门。假如没有这类部门存在,群众想要倾诉却不可得,寻找倾诉部门却无处可诉,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民间暴戾之气积聚,长此以往势必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埋下隐患,也不利于我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完成。

信访工作之生活感悟二:生活中需要和谐。

何为“和谐”?我且简单地理解为“不较劲”。生活中不与人较劲,工作中不与自己较劲,正确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分歧,积极想办法应对发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状况,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和谐”。当生活中大家都与人为善,工作中互帮互助,每个人考虑问题都习惯性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那么我们这个社会何愁不能“和谐”呢?

之所以说“生活中”需要和谐,是因为在工作中发现很多的上访群众,尤其是一些“上访老户”,之所以反映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其实很多都是因为其思想过于偏执,习惯把不利于自己的一面最大化,把有利于自己的一面避而不谈,微观而言是挖空心思只为了获取自己的蝇头小利,宏观来看就是思想狭隘完全不会顾及大局。记得刚参加信访工作的时候,很多次听到同事们苦口婆心地劝说上访者:“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解决的,只要你们双方各自退让一步,不再与对方斗气较劲,是可以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的,居家过日子还是要以和为贵呀!”起初不觉得这句话里蕴含了怎样的智慧,后来才发现,如此简单的一个生活道理真正能做到是有多难。

信访工作感悟三:生活中需要学习。

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毛泽东同志也曾勉励大家要“活到老,学到老。”这两句话知之人甚多,一生践行者寥寥无几。其实要践行这两句话有两个根本:一是体会“谦虚”的真正含义,努力做到放低自己的姿态,摆正自己的心态,善于发现身边人的优点和长处,积极看待并及时总结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二是要把“学习”培养成自己的一个“习惯”,习惯于向不同的人学习,习惯于通过不同的事情来丰富自己的学习。

参加信访工作两年来,我发现其实很多上访群众也有可以学习的地方,只要你平等地看待他,耐心地聆听他们的诉求,认真地对待他所反映的问题,那么工作起来就能够事半功倍。古往今来但凡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一项之人,必有“爱学”之天性、“善学”之习性、“能学”之悟性和“好学”之品性。尤其是在信息量巨大且更新速度极快的今天,如果离开了“学习”,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生活中会面临诸多问题而不得解,工作中会感觉思想束缚而不得志。因此,无论是在日常工作中或是平时生活里,我们都需要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做到不断地让自己进步,才能够每天与这个时代同步,才能够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