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清水镇关停14家养殖场 从“马夫”变“看山人”村民端起生态饭碗

门头沟清水镇关停14家养殖场 从“马夫”变“看山人”村民端起生态饭碗

门头沟清水镇关停14家养殖场 从“马夫”变“看山人”村民端起生态饭碗

洪水口村的精品民宿

远山像铺上了茸茸厚厚的绿毯,高山草甸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愈发灵秀。为保护好青山绿水,门头沟区清水镇结束了近百年的散养放牧传统,发展绿色精品农业和特色民宿产业。北京晨报记者昨天(26日)获悉,截至2017年4月,清水镇相继关停14家规模化养殖场,同时因地制宜实施了24个低收入绿色产业帮扶项目。

为恢复草甸全村不再养马

沿109国道蜿蜒行进,清澈的永定河映照着连绵葱郁的青山。北京晨报记者昨天来到位于北京最高峰灵山脚下的清水镇江水河村。由于这里地处深山区,距离市中心100多公里,是海拔1450米的高海拔村,如何让老百姓脱低致富曾是政府和百姓最头疼的困扰。

自2016年起,门头沟区委区政府决定关闭灵山景区,恢复生态,江水河村退出养殖业,不再饲养马匹。江水河村村长周玉锋说,以前村民养马驮游客,一匹马一年能带来两万元的收入。但是由于马匹来回践踏草坪,草几乎被踏光,雨一冲,容易在土地上拉出沟来。

“当时,全村40多户有七八十匹马。2016年来,我们把所有与破坏生态有关系的产业全部清除掉,牛、马、骡子等都不允许再饲养了。”周玉锋说,随着灵山涵养生态的修复,植被越发茂盛,“现在长得好的草齐腰深了。今年夏天下了几场大雨,我们这里也没有水土流失的现象,雨水渗入了草地,没有向下流。”

变身“看山人”端生态饭碗

农家乐老板赵欣坦言,随着灵山景区关停和村民退出养殖业,游客量曾大幅减少,村民的收入也相应降低。“但是我们也明显感到,村里的环境变好了。以前一进村就能闻到村口有马粪、马尿的骚味儿。现在村容干净多了。随着山里生态的恢复,动植物资源也更加丰富了,不少北京各学校的学生或者研究生来搞研究、做调查。”她说,“村民少收入一些,但能守好北京的西大门,把青山留给子孙后代,我们义不容辞。”

周玉锋说,为了让低收入户也能有收入,村里为他们安排了公益岗位就业,如河道巡视员、沟口管护员等,让他们获得稳定的收入。村民周玉奎今年62岁,他和老伴因病导致家庭收入降低,村里特地安排他加入护林员队伍。从去年起,护林员补贴从每月532元涨到了638元。如今,老百姓从“马夫”变身“看山人”,养山就业、乡村旅游给村民带来了收益,老百姓端起了“生态饭碗”。

实施24个低收入产业帮扶项目

据清水镇镇长崔兴珠介绍,2010年清水镇的煤炭产业退出后,养殖业开始快速发展,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针对“散养羊”这个“老大难”问题,2016年年底清水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畜禽养殖禁养百日攻坚战。通过反复入户疏通思想、理顺情绪,帮助“养羊退出户”找出路、谋发展,截至2017年4月,全镇14家规模化养殖场相继关停,114家养羊户的25164只羊全部清退。

同时,清水镇逐村逐户研究制定低收入帮扶方案,建立了“一村一策”“一户一档”。同时以项目带动发展,探索建立了“公司+村集体+农户”利益连接机制,实施了24个低收入产业帮扶项目,精品农业奇异莓、蜜蜂养殖、中草药种植等一批产业已初具规模。

退耕还林打造精品民宿

群山环抱之中,洪水口村就位于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内。2016年,洪水口村实施了险村改造工程,村里依托灵山周边秀美的风景发展旅游,村民都住上了宽敞漂亮的二层楼,大幅提高了旅游接待水平。

白墙灰瓦、绿树蓝天,村里的一栋栋小别墅从外面看是整齐划一的“中国风”,在内部,村民依照喜好各自装修。64岁的村民谭增雨在村里有两套别墅,一套自住,一套用作精品民宿。精致的壁纸、西式的吊灯、温馨的书吧……民宿内部装修非常现代化,有8间客房、两个客厅,其中每个客房都有卫生间。“我们从去年7月开始接待,如今每周末游客爆满,经常有相熟的几个家庭一起来合租,每天出租3200元。开业一年来毛收入已经有10多万了。”

村书记于广云说,为了保护既有的自然资源,村里的大部分耕地已经实现了退耕还林。村民心中树立“发展靠环境、致富靠生态”的理念,齐力打造美丽乡村。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村里的民宿全部客满,最多一天游客达到1800人。“村民忙得脚不沾地,但心里都乐开了花。”

(摘自农村农业部 中国养殖网整合)

门头沟清水镇关停14家养殖场 从“马夫”变“看山人”村民端起生态饭碗门头沟清水镇关停14家养殖场 从“马夫”变“看山人”村民端起生态饭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