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論證了什麼?爲何對日本明治維新起到重要的影響

簡單說來,王陽明在中國儒學體系裡,是作為程朱理學的批判面而存在的。其“心學”關注的焦點,是“知”與“行”——也就是“認知”和“實踐”的關係。按朱熹的觀點,儒家士子的行為,須以孔孟聖賢的認知為理論指導。王陽明則認為,在未親身“實踐”之前,不會存在這樣一種完美“知”,作為“行”的指導。王陽明認為,“知”要靠自己的“行”去獲得。否則,即便那“知”是孔子所留下的,對自己也未必對;相反,如果是自己在“行”中體會出來的,即便那“知”再怎麼顯得稀鬆平庸,也不能說它是錯的。

王陽明的“心學”論證了什麼?為何對日本明治維新起到重要的影響

此外,在“知”和“行”誰先誰後這個問題上,朱熹認為“知”在先,“行”在後,必須先學習貫通孔孟先賢的教導,才能保證行動的正確性。但在王陽明看來,人必然先有想吃東西的心,才會去吃東西,所以,想吃東西的心,就是“行”的開始,在“行”的過程中,會遇到種種障礙,這時候,就需要動用“學、問、思、辨”的能力,去一一克服,換句話說,王陽明反對“學問思辨”好了後再去行動,而是認為,只有在具體的行動中,才會產生真正有效的“學問思辨”,進而獲得真正的“知”。

王陽明的“心學”論證了什麼?為何對日本明治維新起到重要的影響

王陽明告訴我們,即便是追求財富或功名,也要在良知的基礎上去做,去踐行,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用不道德的手段獲得了財富,取得了名望,那也是個人所造就的社會繁榮的假象而已,是不可取的。人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任何好的事物都是可以的。

古人尤其是孔子很早就認識到,現實中的人們大都好色不好善,對待不好和罪惡的事物也不能做到嫉惡如仇,如果真正做到,那可以稱作聖人了。現實中,很多人覺得聖人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甚至有的以為聖人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怪人、異類。而王陽明說,只要我們每個人肯努力,每個人都可以做聖人,這一切取決於你的態度,就看你是否願意。

王陽明的“心學”論證了什麼?為何對日本明治維新起到重要的影響

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陽明創立陽明心學,參透世事人心,終成一代聖哲;曾國藩研習陽明心學,編練湘軍進攻太平天國,歷時十二年克盡全功,再造乾坤;“心學”有著明顯的改革氣質,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曾深受其影響,王陽明“心學”既然提供了這樣的思想資源,也就意味著它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必然是“改革”的、“革新”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整個東亞近代史的變革中,“心學”就始終起著相當重要的思想催化作用。稻盛和夫將陽明心學應用於現代企業管理,締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成為日本“經營之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