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多「陝西楞娃」從始至終未讓日軍踏進關中半步(一)

說起抗戰,大家會想起馮玉祥、張自忠等抗戰名將,以及在上海和日寇血戰的21軍,會想到出川作戰的川軍。但是將日寇牢牢擋在潼關外面的原楊虎城將軍麾下,後被改編為國民十九路軍,再後來又被改編為38集團軍的陝西軍團,他們在孫蔚如將軍的帶領下,在後方蔣介石派來的陝西行營主任看到日軍進入山西殺向陝西,擔心自己小命跑到寶雞的情況下,在蔣介石對這支楊虎城將軍麾下軍隊刻意排擠,剋扣後勤的情況下,毅然帶領著這支陝軍走出潼關,禦敵與關中之外。讓日軍從始至終都沒踏進陝西踏進關中半步。

那是一些年齡不到18歲,唱著秦腔拼盡最後一顆子彈,站在黃河邊砸爛已經破損的不能使用的步槍,抱著就是死也不能把武器留給小日本的樸素的想法跳進黃河的陝西楞娃兵。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發動了“蘆溝橋事變”後,以閃電般的速度攻城略地……1938年3月,日軍牛島、川岸師團兵臨山西風陵渡。而此前,楊虎城因“西安事變”被迫出國,臨行前,將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西北軍交給了結拜兄弟孫蔚如,並一再告誡:一定要牢記“兵諫”之初衷,一切以抗日大局為重……“蘆溝橋事變”後,孫蔚如向蔣介石請戰,並向國民政府和陝西民眾盟誓:餘將以血肉之軀報效國家,捨身家性命以拒日寇,誓與日寇血戰到底!但聞黃河水長嘯,不求馬革裹屍還…… 蔣介石批准了孫蔚如的請戰要求,將孫蔚如為軍長的38軍(楊虎城的17路軍在西安事變後被縮編為38軍)擴編為31軍團,由孫蔚如任軍團長;下轄38軍(軍長趙壽山)和96軍(軍長李興中);17師、177師番號保留,師長分別由耿子介、陳碩儒擔任。

1938年7月,一支由三萬多名“陝西冷娃”組成的隊伍夜渡黃河,開進了黃河北岸的中條山。位於黃河北岸的中條山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長約三百餘里,它是黃河的一道天然防線。 這支軍隊在中條山堅持抗戰近三年,先後粉碎了日軍的十一次大掃蕩,使日軍始終未能越過黃河,進入西北。而我軍也有2.1萬人犧牲在中條山下、黃河岸邊。

三萬多“陝西楞娃”從始至終未讓日軍踏進關中半步(一)

血戰永濟:全營將士無一生還

1938年8月8日,日軍牛島師團三千餘人,從運城方向撲向永濟。

據資料顯示,中條山西端的永濟(舊蒲州)是晉西南名城,緊靠南北走向的黃河,與風陵渡成南北直線,是守護風陵渡的前沿要塞。孫蔚如率軍渡河前,已派獨立46旅旅長孔從洲先期過河,佔領了永濟,在城外修起堅固的防禦工事,隨後,又調在河西執行河防任務的警備一旅張劍平團進駐永濟城,擔任守城重任。

黎明,日軍十幾門大炮同時向永濟城外的中國軍隊東原陣地開火,9架飛機盤旋著投擲炸彈。從中條山下的西姚溫到黃河岸邊的永樂莊,中國軍隊20多里的防線上火光沖天,硝煙瀰漫。 在東原防線上指揮作戰的是陝軍名將孔從洲,而為了鼓舞士氣,孫蔚如的軍團指揮部就設在中條山的最西端、半山腰上的六官村,這裡不僅“山下鼓角相聞”,而且可以俯瞰整個永濟戰局。

三萬多“陝西楞娃”從始至終未讓日軍踏進關中半步(一)

黃昏,日軍出動裝甲部隊,天上飛機呼嘯,地下坦克轟鳴,東原岌岌可危!孔從洲叫來17師補充團(102團)團副楊法震,指著地圖說:“正面陣地壓力太大,你速帶一個營衝出去,繞到敵人背後的栲栳鎮,從背後敲他一下!”/ 楊法震隨即率領5名機槍手一字排開,5挺機槍怒吼著,織成一道扇面形火力網,三百名壯士殺開一條血路。楊法震對弟兄說:“兵貴神速,要打就打他個冷不防。”說完,從一名機槍手手裡奪過一挺機槍,衝在隊伍的最前列。

楊法震率一營士兵一路衝殺,在黑水村滅了敵警戒哨,在唐家營端了敵預備隊;在北古城炸燬了日軍增援的汽車隊……一連數日左衝右突,神出鬼沒,攪得日軍後營大亂,從而大大緩解了中國軍隊主陣地的壓力。8月15日清晨,大霧彌天,日軍調集1200多人,向楊法震設防的上高市猛撲過來。楊法震在指揮士兵們打退了敵人的4次進攻,自己親手擊斃了13名鬼子後,與三百名弟兄們一起魂歸上高市……

當晚,東原防線上,日軍見主陣地攻不下來,便沿著中條山繞道攻打北麓的制高點堯王臺。堯王臺下一場血戰,終於將日軍擊退了。但從堯王臺退走的日軍又迂迴偷襲,一夜間佔領了東南方向的西姚溫、解家墳、萬古寺,使中國軍隊處在腹背受敵的境地。永濟城外,日軍又突破了東原防線,兵臨永濟城下。在六官村坐陣指揮的孫蔚如急調有“鐵軍”之稱的教導團去奪回萬古寺。三營營長張希文一馬當先,在收復了萬古寺後又逆襲西姚溫。由於戰局瞬息萬變,通訊中斷,三營被日軍困在了西姚溫……

40年後,孫蔚如將軍在他所撰寫的《第四集團軍在中條山抗戰經過》一文中深情地寫道:“敵旅將我西姚溫陣地突破,我張希文營向該處逆襲、肉搏一晝夜,該營全部殉國,我主力及炮兵得以安全轉移、厥功甚偉。” 8月17日,日軍從東、南、北三面(西面是黃河)包圍了永濟城。 張劍平團長帶領全團官兵堅守城池,日軍用炮火將城牆炸得到處都是缺口,城牆外的護城河已被雙方士兵的屍體堵塞,變成一條“血河”。

下午5時許,日軍在坦克大炮掩護下衝進城內,中國軍隊官兵在城內展開巷戰,連炊事員也掄著菜刀殺入敵群……6時許,永濟失陷,中國軍隊500名官兵壯烈殉國……8月26日,當時的最高統帥部以蔣介石的名義發來電報:“自張團長以此犧牲壯烈,特電慰勉。” 永濟失陷後,教導團團長李振西在永濟到風陵渡之間的韓陽鎮築起第二道防線,在當地民眾的支援下,以靈活機動的戰術阻擊日軍。期間,團副魏鴻紀帶領一支便衣隊多次插入敵後,奇襲敵營,攪得日軍一時風聲鶴唳……

在一次奇襲完成後,撤退途中,年僅25歲的魏團副不幸遇難。 一個小小的韓陽鎮,竟使鬼子半月之內久攻不下。於是他們又故伎重演,從中條山西部的王官峪迂迴包抄。教導團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遵照孫蔚如命令,撤出韓陽鎮。至此,永濟戰役結束。 永濟失陷,韓陽撤兵,從局部上看是中國軍隊的失利,而從戰略上講則是為中國軍隊爭取到了時間和空間。因為,孫蔚如渡河作戰之初,主力38軍及529旅尚未趕到中條山(此前,38軍歸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將軍指揮,在太行山一帶遊擊作戰),三百里中條山的防務也沒有部署停當。

永濟戰後,中國軍隊各部已集結到位,中條山防務也基本就緒。教導團撤出韓陽鎮後,孫蔚如的指揮部也從芮城的六官村東撤至平陸的東延村。而日軍雖然佔了永濟和風陵渡,但懼於中國軍隊的中條山防線會斷其後路,仍然不敢舉兵渡河。

蒲州古城▼

三萬多“陝西楞娃”從始至終未讓日軍踏進關中半步(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