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到底有沒有稱霸諸侯?又爲何被評爲「春秋五霸」?

歷史人物故事會


霸,不管是早期的“三小霸”,還是後來的“春秋五霸”,“霸”的含義都一樣。霸就是伯,“大哥”的意思。兄弟四人從大到小分別是伯、仲、叔、季。三小霸,就是三個小大哥;春秋五霸,就是春秋時期五位大哥。大哥和小兄弟上面還有“爸爸”,即周天子。稱霸,就是在小兄弟裡面當老大,而不是當週天子的老大。能稱霸,要符合四個條件:尊王、攘夷、禁抑篡弒、裁製兼併。稱霸的前提是尊王,目有尊長,在周天子領導的大家庭內搞內鬥。如果有外族入侵騷擾,就有大哥帶領小弟兄一致對外。到後來,人心不古、道德淪喪,目無尊長都稱王,關係都出五服了,就叫戰國七雄了。不能再稱之為霸,因為失去了“尊王”這個前提了。

楚莊王,周定王,兩個王平起平坐,怎麼是“霸”呢?以前朝貢,現在既稱王又不朝貢,應該是亂臣賊子,不應該是“霸”。

看看秦穆公。尊王方面:周天子講情是要給面子的。秦穆公15年,他俘虜了背信棄義的小舅子晉惠公,準備殺了他。周天子襄王聽說這件事情後,對秦穆公說:晉我同姓,為請晉君。意思是看在我周天子的面子上,放了晉惠公吧。秦穆公怎麼做?當即給晉惠公安排最豪華的酒店,供應最高規格的酒菜,吃飽喝足後簽訂和平條約就放他回晉國了。給足了周天子襄王的面子。秦穆公24年,周襄王的弟弟弟叫帶的反叛,把周襄王趕跑,自己取而代之。周襄王讓秦穆公幫忙,秦穆公和晉文公合夥乾死周襄王的弟弟帶,讓周襄王歸位。這不但是給面子的問題,還是實實在在的幫大忙了。

攘夷方面:秦穆公先後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20個。讓西戎徹底安靜。雖說是為秦國,但是,秦國也是西戎和周王朝之間的一道屏障,秦國要是頂不住被打呼啦了,周天子就要直接面對西戎了。所以,周天子很高興,賜金鼓,鼓勵秦穆公高歌猛進,再建新功。

國際事務方面:徵鄭國,滅滑國,戰晉國。也是一個硬茬子,不好惹的主。

結論:秦穆公符合春秋時期“霸”的所有條件,是名副其實、如假包換的霸主。

春秋時期的霸不是後來的那種欺善凌弱、街頭霸王的霸。


先道而後術


沒有稱霸諸侯,而是稱霸西戎。

崤之戰後,秦晉雙方暫時停火,秦國在一片悲痛的氣氛中得到短暫休整,晉國則去佔領秦國滅亡的滑國舊地。如此崤之戰秦國的失利結果被放大,不但損失三百乘兵力,而且為晉國做了嫁衣。

公元前625年,崤之戰後兩年,百里視、蹇術、蹇丙三員大將向秦穆公提出攻打晉國的請求。

這兩年秦穆公盡出家財,以恤陣亡的將士,三位大將則操演軍士,厲兵秣馬,準備報崤之戰血仇。但這些還不夠,三位大將這麼急切向晉國復仇,源於對手晉國發生了一些變化。

晉國內部,那位很會打仗的中軍將先軫已經去世,接任中軍將的是先軫的兒子先且居。由於先軫太出色,人們習慣性地認為先且居不如其父。

晉國外部,這兩年與楚國的鬥爭一刻都沒有停過,晉楚主要爭奪地在中原的陳、蔡、鄭、徐等國,晉國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中原的爭奪上。再加上太行山上的戎人,也時不時下山來威脅晉人,晉國的外部麻煩真不少。

秦國出兵晉國的理由充分,秦穆公再次任命百里視、蹇術、蹇丙為大將,領兵車四百乘,勇士三萬,出兵晉國。(崤之戰是兵車三百乘,這次加碼了)

不過令人意想不到,晉人的反應速度無比迅速,就在秦軍踏出雍都的時候,晉軍幾乎同時走出了絳都。

結果秦晉雙方相遇的地點,在秦國的彭衙,晉軍相當於是越過了黃河和洛水兩座天險,深入秦國腹地。不論晉軍的中軍將先且居水平如何,反正速度是夠快,膽子是夠大。

秦晉雙方在彭衙,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大戰。此戰秦晉雙方的大將都無重大表現,倒是晉軍一個不大不小的人物,大出風頭。

故事又要追溯到兩年前的崤之戰,當時晉軍俘虜了秦軍一個叫褒蠻子的勇士,此人被帶到晉襄公面前時,竟然用蠻力撐斷捆綁自己的麻索,並迅速搶了大刀來砍晉襄公。

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晉軍一個叫狼曋的小兵,第一時間拔刀與褒蠻子對砍,結果褒蠻子被狼曋砍成了幾段。

晉襄公大難不死,破格提拔狼曋為自己的車右。國君的車右是一個很高的職位,晉國六卿中很多人都擔任過此職,後來的中軍將士會也擔任過此職。

此後狼曋憑藉自己國君車右的身份,與晉國那些卿大夫們平起平坐。但狼曋的出身,只是一個士,而晉國那些卿大夫,哪個不是家底夯實,土地大片的世襲卿大夫,他們當然瞧不起狼曋。

後來中軍將先軫以狼曋有勇無謀為由,廢掉他國君車右的身份。這兩年狼曋無日不想著建功立業,讓人刮目相看。雖然先軫去世了,狼曋還是想證明給所有晉人看,自己配的上國君車右的職位。

終於機會來了,秦晉之間的彭衙之戰,就是狼曋證明自己的時機。狼曋與好友鮮伯,從家丁中挑選出百餘人,組成敢死隊,打起晉軍的先鋒。

狼曋、鮮伯率領他們的敢死隊,好比象棋中過河的兵卒一樣,只向前和左右衝殺,沒有後退的概念。晉軍的實力本就不輸秦軍,有了這支不要命的敢死隊,秦晉之間的彭衙之戰,秦國戰敗就在情理之中了。

戰爭過程中,狼曋全身扎滿箭矢,身中數槍,血盈袍鎧而陣亡,晉人為之感動,又一個勵志英雄人物誕生。後來晉襄公以上大夫之禮厚葬狼曋,包括先且居在內,晉國六卿都來送葬,狼曋雖然出身一般,死的卻無比榮耀。

秦軍這邊,三位大將垂頭喪氣地領著殘兵敗將,回到了雍都,自認必死。誰知秦穆公一意引咎,全無嗔怪之意,依舊使人郊迎慰勞,任以國政如初。

當秦人對百里視不滿之時,三位大將還在自責之時,秦穆公安撫將士之時,晉軍居然又在這一年攻入秦國。

彭衙之戰,晉軍作為防禦一方,準備不算充分,這一次晉軍糾集宋國、陳國、鄭國等國的軍隊,號稱八國聯軍,浩浩蕩蕩殺了過來。

晉軍這次攻入關中,一直打到關中中部的涇水流域,百里視雖然官復原職,但他自知不是晉軍的對手,遂節節退兵,秦人都以為他膽怯不敢戰。

這一次百里視的做法卻是對的,秦軍與晉軍有實力差距,何況這次是八國聯軍。作為統兵將軍,將損失降到最低點,才是明智之舉。

晉軍攻打秦國的目的,其實並不是要滅秦,主要還是以進為退,以攻為守,將秦國壓制在關中,讓秦軍威脅不到晉國本土安全,晉軍才能放心地去中原與楚國爭霸。

通過這次深入關中,晉人對關中的地形也有了深刻的認識,當晉軍到達關中中部的涇水流域,便成了強弩之末。這是由關中的地緣條件決定的,關中東西兩側狹長,導致晉軍的後勤補給跟不上,到了關中中部便再無力推進。

正是有了這一次試探,後來無論是晉國,還是晉國分裂出來的魏國,對秦國都是採取壓制的策略,而不是要滅亡秦國。

秦國方面,在遷都關中中部的咸陽之前,也無力向中原拓展領土,這也是地緣因素決定的。

晉軍這次大規模軍事行動之後,將戰略重點轉移到南線,與楚國的霸主之爭上。對秦國來說,這是好事,秦國可以心無旁騖地準備復仇。

第二年初夏,五月份,秦穆公再次起兵車五百乘,兵力三萬七千五百,仍然以百里視為統帥,兵發晉國。

從崤之戰的兵車三百乘,到彭衙之戰的兵車四百乘,再到這次的兵車五百乘,秦穆公調動的軍力越來越多,決心越來越大。

秦國都城雍都郊外,校場之內。

百里視跪著向秦穆公立下軍令狀:“主公,若今次不能雪恥,吾誓不生還!”

秦穆公亦道:“寡人三次敗於晉矣,此次寡人與將軍同往,若再無功,寡人亦無面目返國也。”

接著秦穆公下令:“此番出征將士,皆厚贈其家。”

於是秦國三軍踴躍,皆願效死。

幾日之後,秦軍隆隆開動,向東進發,從蒲津關渡過黃河。百里視所部最先登岸,他破釜沉舟,統領先鋒軍殺入晉國,長驅直入,勢不可擋。

當時晉國主要的戰略重點已經轉移到楚國,晉國六卿中最有威望的趙衰認為:“秦軍來勢兇猛,此番起傾國之兵,意為與我軍決戰。且其國君親征,不可當也。不如避之,使稍逞其志,可以息兩國之爭。”

晉國中軍將先且居也有同感:“困獸猶能鬥,況大國乎?兵連禍結,秦君幾次敗與我國,但秦人俱好勇,不如堅守不出,其志氣消沉後必然退兵。”

晉襄公會意,傳諭四境堅守,毋與秦戰。

晉國按兵不動,堅守不出,秦軍無法殺傷對手軍力,秦穆公令大軍穿越中條山,前往“1崤函通道”,收崤之戰時的秦軍死士之骨,用草為襯,埋藏於山谷僻坳之處。

秦軍宰牛殺馬,大陳祭享。秦穆公素服,親自瀝酒,放聲大哭。百里視等諸將伏地不起,哀動三軍,無不墮淚。

這場戰爭總算為秦國挽回一點顏面,秦軍終於在晉國的領土上耀武揚威,雖然不能算大勝,也總算揚眉吐氣了一回。

秦穆公晚年,秦晉之間的戰爭,秦國屢次不敵晉國。晉國就像一個巨人,阻擋了秦國東進的步伐。

秦國的戰略,曾經是向東再向東,當秦國擁有整個關中,深入河西之時,繼續東進的勢頭被晉國遏制。秦國若想進軍中原,那麼通過“1崤函通道”是勢在必行,而崤之戰的慘痛教訓告訴秦人,盲目東進,只會灰頭土臉,損兵折將。

迫於地緣形勢,秦穆公不得已,將秦國的戰略目標,轉移到西部。秦國本身是從西部高原上下來的,秦國以西的地界,是一番什麼景象呢?

“遊牧為主,部落聯盟”,這八個字或許可以概括隴山之西,秦國西部的各方力量,這與秦國發跡之前的情況差不多。

這些部落聯盟中,實力最強的一支,為生活在狄道(今甘肅臨洮)的綿諸戎。當時的狄道,文化淵遠流長,其石器製作精美,陶器更是領先於當時代。

綿諸戎擅騎射,同時也播種農作物,在與其他戎人的商業交易中獲利甚豐,因此部落實力強勁,統治西部十二個部落,勢力範圍達上千裡。

狄道地處黃河的支流洮河流域,由於地處高原,並無參天大樹,不過植被倒也繁盛,無論牛羊駿馬還是人類,都樂於在此定居。

狄道與甘肅蘭州,其實只隔了一座山脈,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勢力並未滲入到蘭州,中原文明進入蘭州,是漢武帝時期的事情了。

綿諸戎民風彪悍好戰,以強大的武力統治西部十二部落,與犬戎聯盟,匈奴聯盟類似。

大概三百多年後,趙國的相國李兌去世,李氏家族就搬到這裡,很快就孕育出李信、李廣這樣的猛將,後來唐朝開國時期的李淵、李世民,祖籍都是這裡。可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南山清水秀養美女,狄道山高水惡出猛將。

秦國若要取得西部這十二個部落的領土,首當其中就是要征服綿諸戎,而綿諸戎對秦國這個有著戎人血統和習性的中原諸侯,戒心頗重。

綿諸戎王為了解這個擁有戰車強弩的對手,派了一個懂漢語的使臣由余,到秦國打探軍情,企圖對秦國國力一窺究竟。

由余,祖上是晉國人,由於躲避戰火遷居到綿諸戎的領地。由余本人雖然不是晉國土生土長,但是也對中原文化有一定了解,這是綿諸戎王派他出使秦國的原因。

由余到了秦國,得秦穆公厚待。秦穆公對列國人才一直非常敬重,由余是戎人,卻懂中原文字,因此深得秦穆公喜歡,他在秦國的日子過得非常舒坦,香車美女銅幣,任由索取。

一晃兩年過去,離綿諸戎王約定的歸期越來越近。由余在秦國呆得久了,忽然要回去,難掩錯愕失望之情,這兩年多他遠道來到秦國,身居秦穆公要客,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大紅人,都待他恭敬有餘,難道真的說走就走,一片雲彩都不帶走?

白駒過隙,此番回故國,不要說雲彩,就連一個美女都帶不走,其中的得失起落,確實一言難盡。恰在此時,說客到了,秦穆公派來內史廖做說客,目的是招降由余,作為秦國破綿諸戎的內應。

綿諸戎王雖然威名遠揚,胸懷大志,但說到底每個人都會為自己打算,或被自身的環境所支配,由余更非什麼聖賢,豈能不動凡心。

狄道,綿諸戎王大帳。

由余向端坐的綿諸戎王道:“大王,小人此番入秦,被秦人囚禁三年,小人每日思念大王,今終於返回得見大王,小人死而無憾。”說罷由余還不忘擦拭眼淚,他在秦國的待遇綿諸戎王並不瞭解。

綿諸戎王一臉橫肉,疑惑道:“回來就好,只是不知秦人為何把你放了?”

由余趕緊道:“大王有所不知,大王狩獵於秦邊境,秦人恐慌,秦伯懼怕大王神威,遂釋放小人,還送來一份大禮。”

綿諸戎王似是滿意這個回答,道:“秦國的大禮是何物?”

由余詭異地一笑,向帳外喊道:“請把大王的禮物帶過來。”

隨即幾個賞心悅目的美女樂師,懷抱各種樂器入賬,散立於大帳兩側。

三十六個美女,隨著樂師的音樂節拍,穿花蝴蝶般踏著輕盈和充滿節奏感的步子邁入大帳,在色彩繽紛的輕紗裹體裡,玲瓏浮凸的曲線若隱若現,加上柔媚表情和甜美的歌聲,極盡誘人之能事。

綿諸戎王雖然閱女無數,他們部落的舞蹈也很煽情,可是一下子出現這麼多美女,步伐還如此整齊劃一,綿諸戎王自嘆他們部落的美女做不到。

眾美女在賬中時分時合,站成一個大圓圈,美妙的歌聲不斷自她們的櫻唇傳來。

綿諸戎王正看呆了,三十六位美女忽然像蝴蝶般飛散四方,一位絕色美女赫然出現在眾女正中央。

只見她手舞雙劍,衣玦飄飛,動作柔軟,難度極高,宛若天上下凡的女戰神,演盡了女性的嬌媚和雌姿赳赳的威風。

綿諸戎王未敢相信,秦國真送來這等仙女,當夜便與這仙子共宿一帳。

次日日上三竿,由余來見綿諸戎王,豈料綿諸戎王一夜風流,氣血消耗過大,竟然還沒睡醒。

由余支走陪宿佳麗,對綿諸戎王道:“大王,此番秦伯送與大王的女子,有十六個,她們個個才藝俱佳,各有姿色,昨夜只是其中一個。”

綿諸戎王聞知此事,精神大振,臉色像出征前一刻,叫道:“還不給我送進賬來!”

此後綿諸戎王與他的十六個佳人,朝歌夜弦,宴賞不息。眾佳麗在掏空綿諸戎王身體的時候,也讓這個部落不修兵事,懈怠下來。

圖-秦穆公霸西戎

除了綿諸戎所處的狄道,還有一塊地方,叫西和(今陝西西和縣和禮縣)。秦人對這裡並不陌生,早期秦人在西犬丘放牧的時候,曾涉足過此處。

西和的地理位置特別重要,因為從這裡南下,可以威脅到漢中甚至四川盆地。

三國時期,蜀漢的姜維統領蜀軍多次北伐,主要路線就是途經西和,控制隴西,進而進駐關中,可見這個地方承上啟下作為樞紐的重要性。

對秦國而言,控制這裡,就多了一條攻入漢中的途經,讓漢中的諸侯防不勝防。戰國初期秦國下漢中,其中一條道路就是“1故道”,秦穆公等一批老秦人種樹,後來的秦人乘涼,歷史本該如此,多是水到渠成,偶發因素只能改變當局,改變不了全局。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親自領大軍,西征綿諸戎。

這次的戰爭,秦人沿著渭水而上,先到達祖地秦邑,祭拜祖先之後,再揮師西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綿諸戎,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

十二個戎狄部落先後歸服,秦國闢地千里,國界南至秦嶺西和,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稱霸西戎。

秦穆公霸西戎,威震天下,周天子派人送來一面金鼓,表示祝賀。東周與秦國的關係一直不錯,主因是西周為犬戎所滅,而秦國又一步步地滅亡犬戎聯盟的各個部落。


地圖帝


春秋時期,天下紛爭。周天子失勢,諸侯並立,先後誕生了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五位霸主。在那個動盪的年代,這五位霸主勵精圖治、開疆拓土,為各自的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我們來講講,秦穆公稱霸之路的坎坎坷坷。

強晉——秦穆公東出爭霸的障礙

相比較於其他四位霸主,秦穆公的霸主之位往往得不到認可。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秦穆公這一生之中,並沒有真正稱霸中原,僅僅只是稱霸西戎而已。這也不能怪秦穆公沒有努力,只能說當時的晉國實力實在太強的,就算是一代霸主的秦穆公也只能“望洋興嘆”。其實上天也曾給過秦穆公一個擊敗晉國東出稱霸的機會。

在晉獻公晚年因為寵愛驪姬而錯殺了太子申生,討伐兩個兒子重耳、夷吾,導致了晉國國君之位數次易主。晉國在這數次的易主內亂中國力大損,甚至於包括夷吾(晉惠公)、重耳(晉文公)都是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繼位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晉惠公在位的時候,因為晉惠公恩將仇報秦晉兩國在韓原爆發了一場大戰,晉國戰敗惠公被俘,為此晉國還割地質子。等到晉惠公去世後,繼位的晉懷公姬圉比他老爸夷吾還忘恩負義(不念秦國恩情),徹底惹火了秦穆公。大怒之下的秦穆公做了一個決定幫助重耳回國奪位,正是這個決定徹底斷送了秦穆公東出的希望。

晉文公重耳回國之後,整頓吏治舉賢任能,晉國成為了齊國之後的又一個霸主。如果說不幫助重耳回國,晉國在晉惠公和晉懷公的治理之下,秦穆公尚有機會跟晉國扳一扳手腕。但是晉文公的出現,讓秦國東出之路遙遙無期。好不容易耗死了晉文公,本以為有機會東出爭霸的秦穆公再次派兵東出攻晉。結果新繼位的晉襄公在崤山用一把大火燒死了數萬秦兵,也燒滅了秦穆公東出稱霸中原的希望。此戰之後,秦穆公不再刻意追求東出稱霸,而是將戰車轉向了西方。

東方不亮西方亮,稱霸西戎

東出稱霸的希望破滅後,秦穆公並沒有因此而頹廢。相反在得到由余的幫助下秦穆公逐漸消滅了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20個,開闢國土千餘里(史稱“益國十二,開地千里”)。因為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還特加祝賀,並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向戎人進攻。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秦穆公“稱霸西戎”。正是這稱霸西戎的功績,秦穆公才被司馬遷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勝利仍然給不了秦國東出稱霸的機會

順便一提,在崤山大敗後,秦國組織了兩次對晉復仇戰。雖然第一次復仇仍然以失敗告終,但是第二次復仇戰,秦軍來勢兇猛,晉國無人敢應戰。數萬秦軍在晉國的土地上隨心所欲的馳騁,秦國終於收復了崤山戰敗後失去的土地,挫滅了晉國的威風,回到當年戰敗的崤山祭奠當年戰死的秦軍。這場戰鬥秦國雖然獲勝了,但是並沒有動搖晉國的國力,晉國依然是秦國東出稱霸的障礙。等到秦穆公去世後,因為秦國殉葬的傳統,那些輔助秦穆公的能臣賢士也跟著秦穆公而去,秦國自此衰弱更沒有東出稱霸的力量了。


蘇子侃歷史


秦穆公稱霸諸侯了,儘管是稱霸西戎,但確實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第一位霸主齊恆公姜小白之所以能成為霸主,是因為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驅逐了四夷,故成為了霸主。

一、霸主與天子的區別

霸主是代天子行使征伐權,征伐的對象只有兩個:一是四夷蠻族,二是不聽話的諸侯國。大家知道周王室東遷後,實力衰弱,無力抵禦四方蠻族,無力約束各諸侯國。在這種情況下某個大的諸侯國強大後,通過征服四夷,打服不聽話的諸侯,代天子管理天下,但不能是天子的名號,故稱之為霸主!

二、齊恆公與秦穆公的霸業

在齊恆公之前,中原地區的外圍之地北狄、南蠻、西戎、東夷從四面八方進入中原,活脫脫的一個五胡亂華前傳。當時四夷強大無比,很多周天子封的諸侯小國都被滅掉了,而中原文明被壓縮到了淮河與黃河之間,周文明是岌岌可危!

當此之時,齊恆公任用管仲為相治理齊國,齊國實力強大。然後齊恆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糾結諸夏,合力對抗四夷。當時的齊魯兩國驅逐東夷,楚國、越國、吳國三國驅逐南蠻,晉燕兩國驅逐北狄,秦國則驅逐西戎!齊桓公通過九合諸侯,終於把四夷趕出了中原,或者同化了部分四夷。所以齊桓公成了春秋第一位霸主。後來的孔子說,沒有齊恆公與管仲,他也就成了野人。

秦國強大後,雖然向東發展被晉國擋住了,但秦國向西驅逐西戎,滅國十二,益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成為了第三位春秋霸主。秦穆公的霸主地位是周天子親封的,秦國為西土諸侯之伯,享有代天子征伐的權力。

因此真正的霸主並不是在華夏文明內部稱霸,關鍵還是要看能否驅逐四夷,保衛華夏文明。所以楚莊王僅管問鼎中原,飲馬黃河,對周天子不敬,但是楚國向南驅逐南蠻是有目共睹的,南中國諸蠻族都奉楚國為宗主國,就是因為楚國的霸主地位是以征服它們為基礎的。


本頭條號“大秦鐵鷹劍士” 專注先秦兩漢的歷史與文化研究,歡迎大家關注我,以便相互交流討論,共同學習進步,共同弘揚國學文化。


大秦鐵鷹劍士


周朝分封制,中華大地上存在大大小小無數個國家。290多年的時間裡,前後有五十多個國家滅亡。周天子不僅無法號令諸侯,還得依靠實力強大的諸侯自保。據說春秋初期有一百四五十個國家,到春秋末期就剩那麼幾個。

春秋諸國征伐,先後稱霸的是“春秋五霸”。秦穆公時期秦國強大,企圖稱霸中原,卻面對晉國無可奈何,只能向西發展。秦國本來就非常落後,西邊的小國更差,一下子被秦穆公吞併十幾個。秦穆公所謂稱霸,也只是在關中(函谷關以西),史稱“稱霸西戎”。晉國解體為趙、魏、韓,仍是戰國時期秦國勁敵。因此秦穆公只能成為區域性霸主。

秦穆公當然稱得上霸主,否則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更算不上了,吳王的成就是打敗楚國,越王勾踐也只是滅了吳國而已,他們也僅僅稱霸於“江東”。

要論真正的稱霸,晉文公、楚莊王、齊桓公才是霸主,他們第一是國家大、第二是稱霸時間長,國君的能力、成就都首屈一指,對諸侯國的號令能力也很強。

稱霸的標誌是“會盟”,也就是決定“禮樂”。周朝權力旁落,天子無法號令諸侯,王權的標誌“禮樂”也難以施行。從前的周朝,“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諸侯強大以後,“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整個國家“禮崩樂壞”。

所以,所謂“春秋五霸”跟實力關係不是太大,只是完成了“會盟”儀式。前後完成這一儀式的君主有七個(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楚莊王、晉悼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三位是晉國國君,事實上晉國實力最強,稱霸時間也最長。


九州歷史


不能算,原因如下:

成為霸主的兩個條件:一要天子正式冊封,賞賜一塊文王武王在天之靈享用過的牛肉乾,所謂“賜胙”;二要召開一個諸侯大會,讓有身份的大諸侯們都聚在一起盟個誓,表個態,都公認他為天下的盟主。而周天子既沒有冊封秦穆公為所有諸侯的霸主;秦穆公也沒有像“葵丘會盟”、“踐土之盟”那樣大會諸侯。

《史記》上說,秦穆公在征服了西戎以後,周天子也知道了這個喜訊捷報,就馬上派人過來向他祝賀,為秦穆公頒發獎品,獎了他一面“金鼓”。(《史記*秦本紀》)
如果秦穆公是中原霸主的話,那麼,周天子的獎品就應該是代表天子可以征伐任何諸侯的“大輅”、“彤弓矢”這些東西了。而不會只是指揮器物“鼓”。發鼓給他,就是鼓勵他繼續向西方外族征討。

秦穆公只是向西稱霸西戎,並沒有稱霸中原,因此不能算五霸之一!有些版本之所以把他歸入五霸是因為吳,越兩國離中原太遠,不是主流國家,再加上《史記》的影響!


詩詞會友


春秋戰國時期,秦,與其他各國相比,唯秦是積貧積弱最多,被欺負最多。秦穆公的功績,在秦的歷代君主裡,經常被歷代史家拿他能跟秦始皇相比。秦穆公在位期間直接把秦從貧民拉昇至富豪水準,收復西戎,朝堂之上也是人才濟濟,例如耳熟能詳的百里奚,。他知道治國不能靠自己,要靠人才,有了人才之後還需全國上下合力,,,有了這樣的君主,秦國稱霸就是理所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