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秦穆公爲何一輩子都沒打出函谷關?

李禕濛


因為秦國的東面是強大的晉國,若是秦穆公想出函谷關進攻東方諸國,他就必須要經過晉國。而晉國是一個強國,當時的秦國必須要結好晉國,他才能受到東方諸國的認可。在秦穆公之前,秦國一直都被東方諸國視為是蠻夷之國,他們在國際上根本沒有什麼地位。

秦穆公想改變這種策略,他知道只有人才,才能使秦國強大。於是,秦穆公遍訪名士。還好,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找到了當時在外逃亡的百里奚,用了五張羊皮把百里奚給換到了秦國,因此,百里奚又被稱為“五羖大夫”。五羖,就是五張羊皮的意思。

百里奚又為秦穆公提供了一個叫蹇叔的人才,就是這兩個人,輔佐秦穆公,讓秦穆公成就了一代霸業的,最終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那時候秦國和晉國的關係處的很融洽,秦孝公還向晉獻公求親,讓晉獻公的女兒嫁給了他,到了晉獻公晚年,他因為寵愛小老婆,想立小老婆的兒子為接班人,這導致了晉國的大亂。

秦穆公看到晉國目前的情況亂如麻,他想幫助晉國,就找到了在外逃亡的晉獻公的兒子夷吾,把他立為了國君,夷吾就是晉惠公。

晉惠公統治的時期,晉國鬧了災荒。晉惠公向秦國求救,秦穆公和百里奚商議,這時候是去救晉國,還是去打晉國。

最後百里奚告訴秦穆公,我們秦國和晉國若是有仇恨,那也和百姓無關,現在是晉國鬧了災荒,百姓水生火熱,我們要救他們於水火之中,這才叫道義。

秦穆公聽從了百里奚的建議,開倉賑災,給了晉國一大批糧食,幫助晉國度過了難關。

沒過幾年,風水輪流轉,秦國又開始鬧饑荒了。秦穆公向晉惠公求救,晉惠公不但不給救援,反而發兵去打秦國。

這一戰的結果是秦穆公大勝,晉惠公被俘虜。因為秦穆公的妻子是晉惠公的妹妹,他就權丈夫把晉惠公給放了回去。

晉惠公不講道理,在晉國不得人心,最終他又被弟弟晉文公給代替。當然晉文公也是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當上的國君。

晉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中的一個霸主,他在位期間和秦國的關係走的還是比較親近的。兩國之間相互幫助,還經常出兵去攻打一些小國。

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個戰役是燭之武退秦師,當時晉國想去打鄭國,晉文公就叫上了秦穆公一起出兵。

這時候鄭國有一個叫燭之武的人,見了秦孝公,告訴秦孝公這個仗若是打,對晉國有利,因為晉國和鄭國相鄰,對秦國是沒有任何好處的。若是晉國把鄭國給滅了,只能壯大晉國的力量,同時秦國的力量相對也就削弱了。

秦穆公一想也對,他不但不打鄭國了,反而派了兩個將軍,幫助鄭國對抗晉國。

晉文公一看這種情況,也就退兵了。

到了晉文公死後,秦穆公想東出侵佔東方各國,但是,被秦國打了一個大敗。

秦穆公意識到,自己若是想東出,只要晉國在,自己的願望就很難以實現,因為晉國實在是太強大了,這就是秦穆公一輩子沒有出函谷關的原因。


史學達人


這個問題有瑕疵。

秦穆公時代,函谷尚未建關,秦軍多次出入函谷,來往關中與中原之間。

以下我大略說一下。

1、秦穆公時,函谷關還沒建成

在春秋時代,函谷關並不存在。直到戰國秦孝公時,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才設置函谷關。函谷關的關城呈東西狹長狀,長度約七點五公里,穀道僅容一車通行,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在春秋時代,只有函谷,沒有關城。

從崤山到潼關之間多河澗山谷,深險如函,故稱為函谷。這個通道,是關中通往中原之最短通道,故而戰略價值極其重要。古代有詩描寫函谷:“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乃是兵家必爭之地。

2、秦軍第一次挺進中原受挫

秦穆公雄心勃勃,有染指中原的雄心。不過,秦國與中原之間隔了一個晉國,秦穆公要挺進中原,就必須與晉國搞好關係。在秦穆公的武力支持下,晉國公子重耳得以回國奪取政權,這便是晉文公,從此秦晉兩國進入蜜月期。

公元前636年,周王室爆發內亂,周襄王向魯國、晉國、秦國發出勤王令。秦穆公敏銳地意識到介入中原政局機會來了,便一馬當先,率大軍挺進到黃河。晉卿令狐偃得悉秦軍東進,馬上進言晉文公,拒絕秦軍渡河。秦穆公東進中原的計劃受挫,而晉文公則憑藉勤王之功,成為中原諸侯之領袖。

3、城濮之戰,秦軍一出函谷

晉國介入中原政局後,如日中天的楚國勢力亦擴張至中原,兩強勢必要一決雌雄。為了戰勝楚國,晉國必須把盟友秦國拖入戰爭。晉國元帥先軫設計圈套,請秦國出面調停楚與宋的戰爭,楚國當然一口拒絕,秦穆公大怒,出兵助晉,這是秦軍第一次出函谷在中原作戰。

城濮之戰,以晉國一方大勝而告終。憑藉著地緣上的優勢,被秦國扶植起來的晉文公已是羽翼豐滿,扮演主角,而秦穆公只能扮演配角了。城濮之戰後,秦國參加晉國主持的溫地十國會議,這個西部偏僻的諸侯國開始積極介入中原事務了。

4、伐鄭之戰,秦軍二出函谷

溫地會議做出一項決議,是對不順從的國家實施軍事打擊。公元630年,晉國把打擊目標對準首鼠兩端的鄭國。由於鄭國的軍力不弱,晉文公又一次邀請秦穆公出兵,秦軍第二次出函谷關,在中原作戰。

在秦晉兩國的聯合進攻下,鄭國都城岌岌可危。關鍵時刻,鄭國老幹部燭之武半夜溜出城,潛入秦國兵營,會晤秦穆公。燭之武的目的,是離間秦、晉兩國關係,他指出:秦國在晉國的西面,鄭國在晉國的東面,鄭國要是滅亡了,晉國將獨吞。秦國出了力氣,卻只是使晉國更加強大,得不到實際的好處。

秦穆公怦然心動,與其讓晉國獨吞鄭國,不如由秦國獨吞。於是他來了180的轉變,不僅退出伐鄭,還杞子、逢孫、楊孫三位將軍率部協助鄭國守衛都城。秦國的倒戈令晉國將軍們大為憤怒,提議對正在返國途中的秦穆公進行截擊,殲滅秦軍主力。晉文公拒絕將軍們的提議,因為自己能上臺,全是秦穆公之力,不能忘恩負義。為了不與秦國衝突,晉文公放棄伐鄭,打道回府。

5、崤之戰,秦軍三出函谷

秦穆公留下一支軍隊駐紮鄭國,並不是要當雷鋒,而是為日後獨吞鄭國做準備。三年後,秦穆公派出一支精銳部隊,悄悄穿越函谷,挺進中原,企圖裡應外合,一舉滅掉鄭國。這是一次軍事大冒險,倘若成功的話,秦國將佔領鄭國,在中原便有一塊根據地,那麼整個春秋戰國的歷史就得改寫了。

可惜的是,秦軍將領中了鄭國商人弦高之計,以為鄭國早有防備,遂放棄伐鄭計劃。秦軍沒能在中原站穩腳跟,只得班師回國。路經崤山時,遭遇晉軍毀滅性的打擊,全軍覆沒。崤山之戰,是春秋時代非常關鍵的一戰,把秦國的東進之夢無情地砸碎了。

6、復仇之戰,秦軍四出函谷

不報殽山之仇,秦穆公絕不罷休。

元前624年,秦穆公親自率領大軍,孟明視為總指揮,東渡黃河,進攻晉國。渡河之後,秦穆公下令將船舶全部燒燬,以示不勝絕不西歸。君主尚且如此,將士無不奮厲,一時士氣高漲,慷慨激昂之氣瀰漫全軍。

這是為榮譽而戰,為尊嚴而戰。面對秦人來勢洶洶的進攻,晉國做出一個極為明智的決定:堅壁清野,只守不攻,避免與秦軍決戰。

秦軍主力從茅津南渡黃河,經函谷一路挺進入到殽山。大將孟明視到此,不由得一陣心酸,四年前殽山之戰留下的秦軍累累屍骨,還散落在戰場各處,終日風吹日曝,面目猙獰,朽壞的車輪與生鏽的兵戈隨處可見。秦穆公下令把

陣亡將士的屍骨就地掩埋,堆成一個土丘,在土丘前立一個牌,作為標記。

這是秦軍在春秋時代最後一次出函谷。此後,秦穆公放棄東進中原的戰略,全力西向,遂霸西戎,開創出另一片新天地。


回望五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守護大中華縱橫捭闔的血脈精魂。歡迎關注“君山話史”。


君山話史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在春秋時期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諸侯。秦人是馬背上的民族,他治軍有方,稱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里。但在與中原的爭霸中,他遇到了強有力的對手晉國,因此造成一輩子都沒有打出函谷關。

秦國要想爭霸中原,面對的第一個對手,就是晉國。秦國領兵的大將,是名臣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名臣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乞丙。秦穆公不顧名臣百里奚和蹇叔的勸阻,執意派他們三個為將爭霸中原,結果果不出百里奚和蹇叔所料,被晉軍擊敗於崤山。還好秦國與晉國有親屬關係,晉王的王妃是秦穆公的女兒,在晉王后文贏的幫助下,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乞丙得到釋放。秦穆公並沒有怪罪三將打了敗仗,仍舊重用他們。孟明視三人苦練秦兵,再次與晉交戰,結果仍舊敗北。秦穆公仍然沒有怪罪孟明視三人,還用他們三人為將。孟明視三人感秦穆公知遇之恩,在第三次與晉國的爭戰中,終於取得了勝利。秦穆公由此替代晉國樹立了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

秦國雖然獲得了一場對晉國的勝利,但秦國終究無力消滅晉國。晉國滅掉虞、虢兩國,控制了關中通向中原的咽喉要道崤函地區,卡住了秦國東進的道路,於是秦國將進攻方向改向了西方,秦穆公死後,他的後代在春秋時期更無力挑戰晉國,終春秋時期,秦國也無力出函谷關一步。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春秋史社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東西兩個空間維度上來看。

一方面,西周在滅亡以後,關中平原這個地方就到處充斥著犬戎之族,戎狄雜處,真不是一個開玩笑的事情。尤其是平王東遷,將岐山以西的地方封給了秦襄公,從表面上看,秦國的確是佔有這些地方,但事實上,岐山以西的地方亦有很多戎狄之族。我們知道,早在西周周厲王時期,秦非子這一支的大宗——大駱就被西戎所滅。周宣王便以小宗這一支的宗子秦仲為大夫。秦仲伐西戎而死,其子秦莊公,伐西戎成功,周宣王才給了他們賞賜,封為西垂大夫。由此可見,在秦族早期時候,就面臨著西部戎族的嚴峻挑戰。這種挑戰一直到秦穆公時都沒有完全平息,到了穆公時代,由於其雄才大略,任用賢臣由余,這才完成了“開地千里”和“霸西戎”的壯舉,鞏固了秦國在渭河平原西部的統治。

既然秦國連後方都沒有完全穩固,說明秦國國力在當時並未到達向遠方擴張的程度,自然也就無法延伸到函谷關以東。

另一方面,秦穆公所在的時代,正是晉國霸權崛起的時代。秦晉兩國隔著黃河相望。早在晉獻公時代,晉國就滅掉了虢國,控制了今天河南省三門峽一帶,牢牢掌控力從關中通往關東的通道。秦國想要向東擴張,首先要打敗的是晉國,然而事實是,秦晉之間的戰爭,總是以晉國佔據上風。比如穆公三十三年,秦晉戰於殽(崤),即今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秦國大敗。第二年,穆公三十四年(春秋在穆公三十五年),秦國又與晉戰於彭衙,彭衙即今陝西省白水縣,秦師又敗。由此可見,秦國還是由於國力問題,無法突破晉國的封鎖繼續向東擴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