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發源於東北西部,起始於五、六千年前的農業文明,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佈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淩河上游。

1906年的一天,日本人類學家、考古學者鳥居龍藏,走進了建於清代康熙十八年、位於赤峰南部的喀拉沁王府。他的目標是內蒙古南部林西縣和赤峰紅山地區。在此他發現6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和環繞著石頭的古墓,其中包含震驚世界、被專家們稱為“積石冢”的紅山文化墓葬。揭開了世界瞭解紅山文化的序幕。1908年,結束了三年內蒙古生活,離開了喀拉沁。

在1922年至1924年期間,內蒙古東部的林西、赤峰、朝陽地區,出現法國神甫、自然科學博士桑志華。在這裡,他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多達22處。還在中國的土地上發現了舊石器時代遺址。並採集了一些史前文物標本。

1930年,中國的考古學家才開始瞭解到紅山文化,開始了中國自己對紅山文化的考古調查。20世紀50年代,紅山文化研究步入正軌,並由此確立了該文化在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20世紀80年代。遼寧喀左東山嘴遺址的發現,第一次明確了紅山文化祭壇的形制。而牛河梁遺址的發現,是當時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

在各個地點積石冢石棺墓內出土一批具有明確地層關係的紅山文化玉器,輝煌的紅山文化玉雕群最終得以確認,同時還發現女神廟、祭壇、大型祭祀平臺等相關遺蹟。90年代隨著考古資料的日漸豐富,紅山文化綜合研究水平整體顯著提高,同時紅山文化玉器也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課題。

在距離牛河梁女神廟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土山,經初步發掘證實,這座土山竟全部是人工夯築起來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徑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內石圈直徑為60米,外石圈直徑約為100米。夯土層次分明,估計總土方量在數十萬立方米以上。小土山的形狀為圓錐形、小抹頂。上面是用3圈石頭圍砌起來的,每一層石頭伸進去10米,高度為1米,山下面亦有3圈石頭圍砌起來。圍繞小土山周圍的山頭上,還發現有30多座積石冢群址,整個積石冢群都是圓錐形、大抹頂,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佈局是一樣的。故考古專家將其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