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cula13
這個問題本來就存在問題,難道會算微積分的書呆子,也能知道科學的奧秘?
探索科學不光是靠知識,其實知識只是一部臺階,而不是通向宇宙的天梯,為什麼現在的科學家在探索科學領域陷入了瓶頸的狀態?這是因為科學家探索的方向給搞錯了,現在已經進入到死衚衕裡面去了,不過現在的科學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有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樣的說法。
神學,什麼是神學?神學都是開悟了的大聖人寫出來的超科學理論,是悟明瞭世間萬事萬物的規律與變化的,他們能看到事物的本質,而凡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而觸摸不到更深層的層面中去,所以才不能真正的瞭解其真相。
各個宗教中人是通過自己長期修煉才證得開悟這些果位的,而開悟也有大小之分,一般的小悟也能明白一部分宇宙間的真象,但是還不全面,還不徹底。小悟的人壽終後會直接上升到天上去當神仙,可以過3~5千年的快樂生活,一般的宗教教主都是在這個級別裡面,他們還沒有真正的脫離三維空間,而且還是在六道里面輪迴,這與我們凡間人的區別不是很大,只是地位要高一點,生活要快樂一點,壽命要長一點。不過待他們壽終正寢後,也會墮落到我們凡間裡面來的,這就是輪迴的孽力,這是誰也逃脫不了的。
大悟就不一樣了,逢是大悟的人都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這個果位就相當於菩薩的果位了,他們是超越了三維空間的,也脫離了六道輪迴的生死之苦,可以直接去十一維次的空間,也就是說可以隨便去眾多佛陀的國土中,任由自己挑選。他們就能洞穿宇宙中所有萬事萬物的起始規律與變化,這就是與小悟的區別。
大徹大悟就更加利害了,他們就是眾佛陀的果位,這裡就不必多說了。
總而言之,現在的科學家,是沒有辦法與這些開悟了的大聖賢相提並論的,這根本就不是在一個層面上,這是有天壤之別的,所以現在的科學界,是應該好好而清醒的考慮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了。
一空wwyeyeww
有些回答對這個問題持有異議,認為題主的這個問題問的不妥。我並不這樣認為,我認為題主給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重點應該是在後半句的“卻對科學的盡頭之類的問題侃侃而談”。近幾年來,在網絡上興起了一股“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科學的盡頭是易經”之類的歪風邪氣,宣揚這股邪氣的人的的確確談不上什麼科學素養,知識水平也不敢恭維,連三百年前的牛頓力學也沒學會就敢大談特談什麼科學的盡頭。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好像起源於朱清時的“物理學步入禪境”。朱清時在他的神論裡講到了“當科學大師費盡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發現佛學大師早已等在那裡”,由此,很多人編造出科學的盡頭是神學、是佛學、是易經之類的歪理邪說,更有甚者還把這樣的歪理邪說嫁禍到愛因斯坦的頭上。老愛已經替神棍背了太多的鍋。
若是一百年後的物理學會是什麼樣?沒有一位物理學家知道。科學上的每一個結論都有嚴密的推導或實驗,不會用想當然的拍腦袋去得出一個“結論”。所以,在對待一百年後的物理學什麼樣這個問題上,物理學家只能說不知道,更不會知道物理學或科學的盡頭會是什麼樣,有沒有盡頭還不一定呢。凡是能夠給出科學的盡頭是什麼什麼的人,一定沒有合理的推導過程,完全就是張嘴胡說八道。
張嘴胡侃科學的盡頭是什麼和科學家們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方式。正如李淼所說,“科學和神學爬的不是同一座山。”在神學的那座山裡,他們不需要數學,不需要推理,不需要證據,不需要邏輯。所以他們不需要用到微積分,甚至連中學的數學、物理知識也不需要,但是不妨礙他們吹噓科學的盡頭是什麼什麼。
大談科學的盡頭是什麼的人,十個裡面至少九個不會三百年前的牛頓力學。
刁博
第一組詞彙——民科,玄學鬼,神棍。
第二組詞彙——秀逗,狂妄,無知,坐井觀天。
大家一看見第一組詞彙,就會立即聯繫到第二組詞彙。反過來也是一樣。
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明權”。我們可以追蹤調查一下“民科,玄學鬼,神棍”的發言動態,看看他們的口頭禪是什麼。然後,就發現了一些事實:這些人經常會把“科學的盡頭是( )”掛在嘴上。至於( )裡面是什麼內容,各家各派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往裡面填寫就是。我們看見:
民科:科學的盡頭是我的xxxx理論。
玄學鬼:科學的盡頭是易經。
神棍:科學的盡頭是xx教。
有時候,這三類人會合流,比如,他們絕大多數都支持朱清時,支持氣功,特異功能等超自然。
那麼,為什麼這三類人會如此的“秀逗”呢?
現在的學校,只教學生考高分,只注重學生如何考試,而不重視培養思維方式。結果,就是學生除了考試,沒有任何邏輯分析能力。一遇見胡說八道,就立即被其迷惑,成為一個傻蛋。
除了家庭和學校教育環境的欠缺,還有什麼因素造就了這三類人的存在呢?
這得從精神病學去尋求原因。
懷疑探索者
這樣的人有很多,這情況也是可以理解的。
為什麼很多人連微積分都不會,但對科學的前沿很有興趣?因為人類對未知世界是好奇的。很多人雖然微積分不會算,但他是有常識的,他的常識可以幫助他理解分析科學前沿的東西,而且科學知識本身就不一定要用到微積分。比如我說太陽的溫度與輻射功率是4次方的正比關係。這就是科學知識,也不需要用到微積分啊。對大多數人來說,熱愛科學是好事,這些人家裡有孩子,他把看到的科學知識說給孩子聽,孩子聽了就提高了科學素質,以後對我們中國的科學發展有利。
其次,這是因為科學是有價值的。科學的盡頭這樣的問題雖然有點偏哲學。但科學本身是有價值的。比如你今天看了人工智能的文章,你可能就能理解機器視覺的程序與算法,作為一個程序員,也許馬上就寫了一個人工智能的軟件出來,可以從筆跡中判斷一個人的國籍。這個就是科學的價值。這些事情都不需要微積分就可以做。
瀟軒
有些人連微積分都不會算,卻對科學的盡頭之類的問題侃侃而談,這叫無知者無畏!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時候我們為了鼓勵年青人質疑權威,甚至發明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等說法。但是,實際上如果初生牛犢遇到老虎,敢於嘚瑟,除了被老虎當美味吃掉,不會有其它結果。實際上這樣做毫無意義。就像魯迅說不良刊物對青少年的毒害是赤手空拳去老虎獅子出沒的地方一樣。而面對科學問題,如果你連基本的入門知識——微積分都不會,那麼也是不可能談出任何有意義的話題的,只能產生笑料。如同中國男足打不過巴西男足,你說你上去就可以力挽狂瀾一樣可笑。借用網友一句話,憑啥你覺得貼瓷磚需要專業人士,反而搞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就是個人就行呢?
很多民科你讓他算一個雞兔同籠的問題都算不好,卻熱衷於探討科學的盡頭等問題。就是由於科學的盡頭的問題難度很大,大到世界上也沒幾個人能解答。類似於50米高的杆誰也跳不過去,所以民科可以成功利用科學盡頭的問題把自己和科學大家拉到同一水平線上。所以,他們可以興風作浪。但是,他們的加入不僅不能對科研和科普有好的作用,反而誤導民眾和青少年。因此,我勸民科們還是要先刻苦學習基本知識,再去研究科學和進行科普!
地震博士
“連微積分都不會算”?這話說的!
題主認為微積分簡單的可等同於1+1=2呢還是學好了微積分就能解決所有的科學問題?
看來題主的微積分和我一樣學的不錯,我曾考過100-1分,有種自豪感,但不得不承認,當年那些曾倒背如流的微積分公式已全交給老師去了,只能說,微積分只能訓練人的一種計算思維,相比較“0、1”的數字技術它還是差了點。
說實話,微積分還是比較難的,即使現在,估計大學裡在這門課上掛科的學生至少有五分之一。但不論是考一百分的學生還是掛科的學生甚至那些沒學過微積分的人都有對科學的盡頭之類的問題進行探討、神侃胡吹的自由,娛樂嘛,有必要先微分再積分,最終得出一個終極真理?
我就不信,目前國內公認的很能侃的老梁就學過微積分,還不是天南地北、當今未來侃得頭頭是道,難道你瞧不起他,不喜歡聽他吹大牛?
咱覺得,人嘛,還是要現實一點,尤其是大學生,不要以為你學了一兩門貌似高深的課程就不得了了,就天高地厚了,哈哈!茶餘飯後說個笑話還不行嗎?
如果你實在想不通,覺得學了微積分就牛逼的不行的話,那不妨建議你,在應聘時問考官一句:你學過微積分嗎?你那小樣還來考我,靠!
哈哈,看老子不把你轟出去!
路漫漫其修遠兮......
遠方的視像
還是說文解字。我們常說知識,其實知和識還真不是一回事。知的未必識,識的不一定知。知道,知是知,道是道。知的不一定能道,能道不一定真知。不知而道就是“侃”,也就是“神侃”。一個人的知識是有限的,而神侃是漫無邊際的。人活不到一百歲,卻能侃上下五千年。一個人的體積不到一立方,卻能侃出“宇宙”,宇宙之外的宇宙。人在地球上只生活了一瞬間,卻能侃出地球的產生和消亡。不懂微積分侃宇宙不新鮮,不知道自己明天死活卻侃出來人類2032年滅亡。“科學家”侃還侃出個條條道道,老百姓侃哪還有邊?不是什麼真理,不值得爭辯,“神馬都是浮雲”,一切只當笑談。“眼睛一睜一閉就是一天”,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卻都願意侃侃而談。
麻辣SC
這沒什麼不能的。對宇宙終極的問題,科學家並不比一般人知道的多。既然提到了微積分的問題,也可以說一說。微積分是牛頓和萊布尼茲發明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微積分的嚴格性始終沒有解決,dx被嚴謹的人戲稱作“消失的幽靈”。後來有人用ε-δ語言來描述這個“消失的幽靈”,其實,沒有解決實質的問題,只是一個障眼法而已。這個問題直到有人構造出了超實數域才徹底解決。在超實數域,每個實數附近或兩個實數之間都有無數的無窮小量,這些無窮小量大於零而小於任何正數。而在超實數域中除去這些無窮小量的數域就是實數域。這樣,在實數域dx可以除去,才解決了微積分的嚴密性問題。那在這之前影響微積分的應用了嗎?不一直在應用嗎?
外來說一說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一個重要假設是光速不變原理。光速不變原理的產生是源於邁克爾遜的實驗。發現光具有波動性後(其實也不是波,而是螺旋式的運動),自然就有了光的傳播需不需要介質的問題。當時,科學家們認為真空中有一種叫以太的物質,光就是靠它傳播的。
為了驗證以太的存在,邁克爾遜設計了一個利用光路實驗來驗證以太的存在。按當時的認為以太絕對靜止的物質,地球圍繞太陽以30公里/秒的速度運動,當時認為太陽是絕對靜止的。因為運動是相互的,所以以太相對於地面也有30公里/秒的速度運動。那麼,以太相對地球就有同等速度的以太風。這樣實驗中的光路就有光程差,因為光具有波動性,有光程差就會發生干涉而產生干涉條紋。按照邁克爾遜實驗的條件計算,認為應該有0.4個干涉條紋,而實際上實驗結果是小於0.01個條紋。這可以認為是實驗的測量誤差。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是:要麼以太完全被地球所帶動,要麼光速不變。
洛倫茲認為以太在地球的帶動下產生了變形了,並按照以太變形的狀態推導出了能解釋邁克爾遜實驗的公式:洛倫茲變換。但是這和當初假設以太絕對靜止不相符,而且很多現象也解釋不了。後來愛因斯坦認為: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光在真空中就能傳播,真空中什麼也沒有,也就不存在以太完全被地球所帶動的問題了,所以光速不變。這樣愛因斯坦就根據光速不變原理,建立了狹義相對論。支持光速不變的還有一個雙星觀測實驗。雙星觀測是這樣:觀察互相圍繞高速旋轉的一對雙星,如果光速隨著發光體變化,其中一個朝著地球斜向運動的星球,會有一段軌跡上發出來的光同時到達地球,這樣,在地球上就會觀察到一段光弧。但是,實際上只觀察到一個光點,從而得到了光速不變。在狹義相對論裡,空間和時間不在是獨立於事物之外的絕對參數,而是參與事件中的可變量,而計算公式還是洛倫茲變換。
廣義相對論有兩個重要的基礎假設:一是引力等效加速度,二是在可以任意變形(不能摺疊)和任意運動的參照系中,物體的運動形式相同。引力等效加速度是這樣得出來的,愛因斯坦作了一個試驗,但這個試驗不是真實的在實驗室裡做的,是在大腦裡想象的場景試驗:假設有一個封閉的容器,裡面有一個生物。當這個容器以均勻的加速度a做直線運動,和容器靜止在一個強度為a的引力場中時,這個生物是分辨不出來的。因為所謂的慣性加速度引起的慣性力,只是跟物體的質量和加速度a成正比;而物體在引力場中所受的引力也只跟物體的質量和引力場強度a成正比,和其它的物理參數無關。所以可以得出:引力等效加速度。引力等效加速度的實質是:引力是空間尺縮效應的相對變化率。相對論的實質上是說:速度引起空間收縮,引力對應空間收縮的相對變化率。而愛因斯坦又把在一般參照系的運動方程用空間的本質量來表示,這樣又摔掉了參照系的座標,運動方程完全取決於物體的運動方式。
然而,科學是不斷髮展的,後來狄拉克提出了真空理論:真空是由帶著負電荷負能量的電子排列成的,就是真空是電子的海洋,一切都掩埋在電子海洋裡。正電子就是從真空裡打出來的。現在科學進一步認為:真空是能量海。這就和當初愛因斯坦的假設不一樣了。光不是在空無一物的空中傳播,而是在充滿能量的海洋裡傳播。不存在什麼都沒有的絕對空的真空。因為光在不同介質裡的傳播速度不同,在同一種介質裡傳播,介質的運動速度不同光速也不同。這樣,光速不變原理不成立。光速是隨著介質運動而變化的。那麼就要重新分析邁克爾遜實驗的結果了。
如果能量海是絕對靜止的不能解釋邁克爾遜實驗,那如果能量海是完全被地球帶動的,邁克爾遜實驗也一樣測不出來干涉條紋。
在流體力學中,分析流體的運動時假設:流體在物體表面的運動速度和物體表面的運動速度相等。計算的結果和實際上基本是相符的。參照流體力學的假設:能量海在地球表面上的運動速度和地球表面相等,也就是能量海和地球表面沒有相對運動,邁克爾遜的實驗是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所以觀測不到干涉條紋。
但這樣又不能解釋地球和其它的天體為什麼沒有在能量海的阻力下停止運動。其實,宇宙中的一切都在旋轉,在什麼只有能量海是靜止的呢?能量海應該也在同樣的原理作用下旋轉才對!每個天體和粒子都在同一種原理的作用下運動,那能量海在地球表面上的運動速度和地球表面相等也具有合理性。在這種情況下,也觀測不到干涉條紋。同樣也可以用能量海的旋轉來解釋雙星觀測的結果。能量海就像是以太的翻版一樣,只是當初假設以太是絕對靜止的,現在是運動的。
當初否定了以太的存在才得出來光速不變的。如果用聲波了做實驗,在不知道有空氣存在的情況下,也會得出聲速不變的。由於光速是可變的,狹義相對論就不成立了。那很顯然廣義相對論也是不成立的。不只是光速不變原理不成立,引力等效加速度也是不成立的。
引力等效加速度是否成立,取決於引力的大小是否和質量成正比。引力的大小是否和質量成正比呢?如果引力和質量成正比
為了簡化問題,先假設宇宙是一個球體和天體在大尺度上是均勻分佈的。在球體內部的物體所受的整個宇宙的合力的大小,和宇宙的幾何中心到該物體的距離成正比,方向指向中心。如果宇宙不是球形或質量分佈不均勻,把宇宙的幾何中心用質量分佈中心代替,結論一樣成立。如果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就會觀測到天體運動的速度一邊快一邊慢。因為引力的合力隨著距離增大,遠離宇宙中心方向的速度快,指向宇宙中心方向的就慢。如果地球是宇宙中心,那天體圍繞地球旋轉的速度隨著距離增大。這兩種情況都沒有觀測到,那就是說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不成立的。那愛因斯坦引力方程是否成立呢?愛因斯坦引力方程和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相比,在質量小的情況下可等效於牛頓萬有引力。在質量大的情況下引力比萬有引力定律大。那距離遠的天體運動速度應該更大。所以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也是不成立的。至少所謂的萬有引力不是長程力,距離太遠的沒有引力合力的貢獻,才能解釋現在對天體觀測的結果。那所謂的萬有引力也就不是萬有引力了,距離遠的就沒有引力。其實,所謂的萬有引力實際上是能量海對地球和天體的壓應力。
還有量子力學,薛定諤方程就是他靈機一動寫出來的,他都不知道這個方程的物理意義是啥。解出來的解也沒有具體的物理意義,只是很牽強說是電子雲。又玄乎其玄的整出來什麼一觀測就坍塌等等怪事,其實,誰也說不清是啥。可以說現在的科學離真正的科學越來越遠了。
當然,這裡分析的很粗糙。因為宇宙空間的實際情況比這個複雜得多,也不是用現在的科學水平能解釋得了的。
先生242470081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這就是典型的民科風采。
物理學有兩種,一個經典物理學。一個是量子物理學。
經典物理學組要是以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為基礎的,當然他們兩位的理論也是有分歧的,也不是完全統一的。
例如“時空”,牛頓的“時空”是分開的,時間和空間,牛頓認為他們是好無關係的,都是獨自而絕對的。在牛頓的理論中,時間和空間是不會發生變形,扭曲的。
但是愛因斯坦的時空有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因為愛因斯坦從數學中得出的,把這種概念運用到數學中會算出很多有用的答案,所以因為這個也備受推崇,所以很多侃侃而談的理論,都是在愛因斯坦的理論上成立的。
除了金典物理學和量子物理學之外,還有一種叫做思想認知探索。更明確的說,雖然也屬於物理,但是不在我們物理學的認知範圍之內,所以不提倡人們去研究。因為對物理學什麼意義。但是可以提倡人們去探索和思考,因為人類都渴望未知。
而提問者問的這個問題裡就涉及到了這一點。
很多民科就把這個思想認識探索的範圍,放在了我們經典 物理學中,只是他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比如說,我們宇宙到底有多大,這個已經超出我們金典物理學的範圍。說簡單點,已經超出了我們的可視宇宙的範圍。超出這個範圍,就是我們的盲點,等於未知了。去談超出這個可視範圍外的宇宙,就是思想探索。
很多民科就喜歡侃侃而談這種思想探索範圍的問題,而且他還提出一些經典物理學的理論作為依據,還想增加信服力,這是非常愚蠢可笑的。
科學是非常嚴謹的,但是也是開放的。所以你可以對科學發表自己的理論觀點,但是不要堅持自己就是對的,或者一定讓別人信服你。因為科學需要驗證,你可以提出猜想,但是你要證明它,這才是理論。否則只能是猜想而已。
民科是我們國家的一大特色,以前民眾對民科還比較尊重,但是隨著大眾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民科在人們眼裡已經成為笑話了。
民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有自己執著的東西。所以我們不要打擾他們。
多嘴的聰明大叔
不知道是槓精太多還是民科擁護者太多,回答好多要麼抓著微積分不放,要麼抓著科學盡頭不放,人家意思是為什麼有些人數學,物理的基礎都不會就對那些科學家的科學理論指手畫腳(當然,這時候有槓精會說還涉及生物,化學啥的)我大學得過省大學生力學競賽一等獎,但不能說明我物理多好,甚至因為我不是專門物理專業,可能我也就他們的入門水準都不到,但我清楚的明白有些人物理,數學能有多差,而且差是思維方式,就感覺你不給他做個實驗就永遠解釋不清為什麼要這麼想一樣。所以指望這樣的人對科學指手畫腳?這種問題其實和“為什麼有些人入門人機都打不過還對職業選手指手畫腳”差不多,槓精和民科如果想證明自己就不要再在這個問題的某些詞彙上糾結了,還有,友情提示一下,科學其實鼓勵大膽猜想,但必須證明這個觀點是對的才行。而且,你的觀點哪怕是對的,而且與某些已有理論相牴觸,你也不能就說人家一定是錯的,因為一直以來我們運用就理論也基本符合,只能說人家可能某些條件不適用,例如牛頓定律。所以民科什麼時候能完美證明理論(不要只是舉幾個例子或者純哲學)以及不再隨意把已有理論說的一文不值,或許就不會被大眾厭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