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行業接連爆雷 離新生態發展環境還有多遠

網貸行業接連爆雷 離新生態發展環境還有多遠

“5到10年後,大量P2P網貸企業會被洗出市場,最後可能只留下50到100家網貸企業。”

說這話的是中國最早一批、在美國上市、現在還存活的P2P網貸企業拍拍貸CEO張俊,上面這話是他在2015年底、2016年上半年兩次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曾表達的意思。

經歷了2015年底至2016年的那一波網貸企業爆雷及退出潮後,在當時短期內網貸企業的數量的確有所下降,加上隨後的行業整頓、合規要求、監管強化等,網貸企業數量應該會逐步洗牌出清才對,但接下來兩年的發展似乎又並不完全像張俊所想象的那樣,數據表明,在隨後的兩年內網貸企業整體數量並沒有真正減少,甚至還從當時的近2000家發展到最高峰時的3000家,直到當前又迴歸到近2000家。

顯然,從目前看,本輪還未結束的洗牌強度會高於上一輪。據網貸之家相關數據顯示,僅今年6月,全國新增63家問題平臺(其中涉及提現困難、經偵介入、平臺跑路等多種原因),而剛剛過去的7月,一週內竟有40家P2P“爆雷”,截至7月20日,超過120家平臺出現問題或宣佈清盤退出。

“內因+外因”致問題頻發

從今年6月以來,多家網貸平臺接連爆雷出事,令市場一片譁然,隨後越來越多網貸企業出現兌付危機,大量逾期也不斷湧現,進一步推動了諸多網貸平臺宣佈清盤退出。進入了7月份之後,事件的問題不斷升級加碼,一週內竟有40家P2P“爆雷”。

來勢洶洶的“爆雷潮”中不乏一些國資系以及上市公司背景的平臺,網貸行業一時間給人一種“大廈將傾”的感覺。

究竟是哪些互金平臺在這一輪“爆雷潮”中倒下?而又是何種原因導致問題的集中爆發?

對此,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方面,網貸備案延期,拉長了P2P平臺的考驗期。平臺的合規成本增加,一些經營能力較弱的平臺逐漸在競爭中敗下陣來。另一方面,一些平臺處置逾期借款、化解壞賬的能力低。甚至還會出現一些網貸借款人為了不還款、拉長還款期限、主動舉報的情況。

同時,她指出一些網貸平臺違規操作以及擠兌現象多發、客戶的質量參差不齊都是誘發此次爆雷潮的原因。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則表示,監管措施的落實、合規備案的壓力也導致大量的互金平臺退出市場。

但在他看來,本次出現的問題主要是由於平臺自身經營不善造成的。一些平臺“掙快錢”的思維沒有改變,同時,平臺沒有大數據或者新的技術作為指導導致內部經營成本過高。

眾所周知,一些P2P網貸平臺為了獲取新用戶,會通過返利的方式快速吸引投資人,以匹配資產提升人氣。但如果平臺長期採用這種活動來提升人氣,則可能說明平臺運營其實已很不健康,需要依靠新入局的資金作為支撐。長此以往,平臺很難承受如此高額的成本,一旦投資人不進行投資或撤資,必然會導致平臺資金鍊斷裂。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表示,頻繁出現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問題,一方面是投資人遲遲看不到平臺有任何收益,於是就開始主張權利去提現,而平臺方面又沒有足夠資金去應對,就導致了問題的出現。另一方面,政策的不斷完善,使得“擊鼓傳花”的遊戲玩不下去了,勢必會東窗事發。

綜合以上,不難發現,平臺多因實力不夠豐厚、運營能力不足,在運營成本和合規成本以及政策高壓態勢之下無法繼續運營而遭“淘汰”。

有消極亦有積極

伴隨著互金平臺的不斷“爆雷”而引發的行業“信任危機”,不僅讓部分投資者選擇默默離場,同時也讓一些互金平臺感嘆生存環境的變化而早早夭折。

劉俊海表示,頻繁出現問題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可能使得投資者血本無歸,還會影響公眾對互聯網金融消費平臺的信心,產生誠信誅連的後果,甚至還會危害金融安全。

肖颯則表示,要警惕爆雷潮帶來的恐慌,大規模擠兌現象和平臺爆雷頻發則需要網貸平臺完善資金鍊,應對回款壓力。否則會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帶來巨大打擊,很可能帶來行業倒退。同時投資人也要理性維權,避免爆發大規模群體性非理性維權事件。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協創中心研究員李虹含從平臺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當前網貸平臺為用戶提供借貸資金通常是基於用戶個人身份證明、財產證明、信用記錄等資料作出自己借貸的決策。然而,目前我國的互聯網個人信用記錄體系還沒有得到良好實施,因此多數情況下,網貸平臺往往對借貸者的信息真實性缺乏有效掌握,從而有可能造成平臺的巨大損失。

同時,網貸投資人多數是追求平臺高返利的群體,例如某些中老年群,所以,網貸平臺常常發生的現象就是連接了一批真正的高風險用戶,並匹配給一批真正的低抗風險能力投資人。“這中間的矛盾,一時還無法進行調和。”李虹含說。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此次“爆雷潮”的出現亦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肖颯認為,“爆雷潮”之後會加速行業的洗牌,這些淘汰的平臺不外乎都是存在一定問題的。通過擠壓泡沫和驅逐劣幣,留下來的互金平臺經營能力和信譽相對較好,良莠不齊的狀況會有明顯改善,這對整個行業在網貸備案延期的考驗期間可謂利好。

同時她強調,此次“爆雷潮”也會有利於國家推進政策執行與合理監管,淨化互聯網投資環境。

歐陽日輝則表示,這可能會引發一個正向的影響。“由於大量互金平臺的退出,傳統的銀行業可以抓住機遇補上去,對他們是個好的機會。”歐陽日輝認為,原來互聯網平臺涉及的領域,包括互金平臺普惠金融的模式,對傳統銀行是很好的借鑑。傳統銀行趁著互金平臺洗牌退出的時機,迎上去補缺,對傳統銀行也是發展互聯網金融的一個利好。

監管要從多角度入手

從2016年出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來,互金專項整治及備案工作也在一直進行中。儘管備案被業內視為獲得“合法身份”的關鍵,但在過去兩年間,卻一直是“正在進行時”,隨著文件陸續出臺,最終時間也是一拖再拖,由此不難看出看出備案的複雜和難度。

除此之外,肖颯表示,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業態,具有開放型、創新型、突破區域和領域限制等顯著特徵,這客觀上增加了金融風險防範和監管的難度。

她指出,一方面網絡信息傳播迅速,一旦出現技術、經營等方面風險甚至負面消息,恐慌情緒容易蔓延,潛在金融風險迅速擴大。另一方面,存在假借金融創新的名義規避金融監管的可能,使得衝破監管底線、擾亂金融秩序的事件時有發生。她同時表示,地方監管部門在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由於具體政策差異可能會導致監管政策實施的斷層。

對此,歐陽日輝則認為,互聯網金融出問題比較多的就是P2P這個模式,每一種業態,各種風險的程度也不盡相同。“只有建立了數字化的監管體系,再加上制度的不斷完善,才能更好地監管互金行業。”

歐陽日輝認為,應建立數字化的監管系統,巨量的碎片化金融交易信息需要依賴於數字化的技術手段。同時,先進的技術手段能夠助力金融科技和大數據技術有效地保存海量的交易信息,並可以總結出金融市場總體的運行規律。

同時,他強調互金協會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及時向社會和平臺投資者披露相關的信息。

對此,肖颯亦表示了相同的觀點。她認為,應該強化行業自律組織的建設,主動進行信息披露。

肖颯表示,互金行業的監管首先要加快互聯網金融法規體系建設。不斷增強監管效力,通過法規構建使風險防範和金融治理水平達到新高度。

其次,建立互聯網金融協同體系和監管協調機制。使國家法律與地方法規相銜接,建立中央與地方相協調的監管體系。同時,重視交易信息傳輸安全問題,加強金融網絡安全建設。

再次,提高監管政策執行的效力和靈活性。全面提升監管者的風險分析、判斷以及處置能力,根據市場變化及時、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潛在風險。

事實上,儘管一直是“正在進行時”,但是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也取得了明顯成效,此前已有大量違規平臺得以清理,整改類平臺繼續向合規轉型,其目的就是要對互聯網金融領域風險時刻保持高壓態勢,防止違法違規金融活動的發生。

互金治理要現代化

面對行業風險的集中爆發,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以及各地方互聯網金融協會在日前也密集發聲,其目的在於維護市場正常秩序,重申專項整治政策精神,明確平臺應盡的義務。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表示,要加強社會誠信文化建設,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打擊惡意逃廢債等行為,維護規範合同的存續效力;對確已不具備繼續營運條件、擬退出市場的機構,應警示和督促其制定清退計劃,增強退出全過程透明度。

身處網貸行業的紫馬財行CEO唐學慶最近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現在比任何時候更要關注投資者情緒對行業的影響。前一段時間,網貸行業備案大限“6·30”到來之前的集中爆雷,引發了連續的負面輿論,造成了投資者的恐慌。甚至投資者都沒有再去關注在“6·30”到來之前備案延期的官方聲明,可以說,恐慌情緒下,投資者紛紛撤離網貸行業的謹慎舉動,也給網貸平臺帶來不小的壓力。

對於未來的互聯網金融如何規範發展?

劉俊海表示,治理互聯網金融必須推進治理現代化。

首先,互聯網金融平臺要慎獨自律,見賢思齊,擇善而從。

其次,消費者要看好“錢袋子”,樹立安全投資、文明投資、理性投資、依法投資的理念。真正做到明明白白看廣告、認認真真籤合同、淡定從容存證據、依法理性去維權。

再次,要加大行政監管力度。市場失靈,監管者不能失靈,不能出現市場和監管者雙重失靈的現象,當前要消除監管盲區、監管漏洞、真空地帶。鑄造監管合力提升監管轉型升級。真正做到法治監管、透明監管、勤勉監管、民本監管、厚德監管、誠信監管。

肖颯則表示,首先要健全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對於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審核要嚴格把關,對於沒有經營資質的平臺,及時予以取締。同時,增加互聯網金融的違法成本,制定相應的法律條款,規範處罰平臺非法經營的情況。

另外,要加快備案進度,通過擠壓泡沫和驅逐劣幣淨化市場環境,建立互聯網金融監管模式和準則,合理把握互聯網金融監管力度,準確劃分互聯網金融監管範圍。

尾聲

有人說,投資者的記憶只有7秒。其背後的邏輯是對高收益的貪婪和對風險的忽視,當前網貸行業的一系列問題印證了民間的一句話“你盯著別人的利息,別人盯著你的本金”。

“現階段要尤其關注投資者情緒。只有網貸各方步調一致不偏頗,把投資者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儘量縮短陣痛期,實現行業平穩過渡。”這是唐學慶近期內心所期望的。

離拍拍貸CEO張俊文章開頭的預言已經過去了3年,在這3年裡,已然發生了兩輪“爆雷”退出潮,而在未來1至2年時間裡的備案延期裡,仍會有大量的網貸企業被清洗出去,大浪淘沙,才會真正迎來一個新的網貸行業生態發展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