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中的文化:終於知道清明重陽爲什麼要放風箏了

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裡掛著一隻中國風箏,旁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風箏的故鄉在中國,至少有兩千多年曆史了。

風箏中的文化:終於知道清明重陽為什麼要放風箏了

從唐宋開始,中國風箏向世界流傳,在異國的天空,同樣把扎糊的夢放飛藍天風箏,古代在南方稱為“鷂”,北方稱為“鳶”。又名“紙鳶”。風箏受民俗文化的影響巨大。早生早育、多子多福的世俗生育觀,反映到風箏上,就是“麒麟送子”風箏、“榴開百子”風箏和“百子圖”風箏的出現。

風箏中的文化:終於知道清明重陽為什麼要放風箏了

北方人喜歡燕子,稱之為喜鳥。《沙燕》乃北京風箏代表,肥燕、瘦燕、幼燕、雛燕、對燕、半瘦燕,不僅形似,更追求神似。

風箏中的文化:終於知道清明重陽為什麼要放風箏了

受當地民俗文化和地緣關係的影響,各地不僅在風箏的題材、造型、彩繪、扎制工藝方面有別,而且放飛風箏也習俗各異。南方放風箏多在重陽節前後,北方放風箏多在清明節前後。有的地方認為放風箏是放“吉祥”、放“福氣”;有的地方則認為是放“晦氣”。有的放飛之前,還把大風箏置於正屋堂前,供奉香燭紙馬。然而,殊途同歸的是,驅邪避禍、祈福納祥的目的卻是一致的。

每天一點文化的故事,帶你領略傳統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