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多少家產才相當於30年前的「萬元戶」?

收藏講堂



萬元戶含金量最高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但是30年前,也就是1988年,這個時候的萬元戶也相當可以。曾經我們縣裡出第一個萬元戶的時候,還專門為他來了一個表彰大會。



官方數據計算

按照國家GDP計算

1988年全國GDP為;15331億元,

2017年全國GDP為;827122億元,

也就是說翻了接近54倍。為54萬元年收入。

按照居民收入計算

1988年人均收入為;1380元

2017年人均收入為;57986元

也就是說翻了接近42倍,應該是42萬年收入。



生活經驗

以豬肉參考;1988年豬肉是4毛5分錢一斤,昨天剛剛買了點豬肉8塊錢一斤。這樣算下來是翻了接近18倍,應該相當於18萬年收入。

以冷飲參考;1988年,冰塊2分錢一個,還捨不得吃。現在5毛錢的都沒了,起步一塊錢了。也就是說翻了50倍,應該相當於50萬年收入。

以房價參考;1988年,正好是我家蓋房,但是花了接近8000塊錢,現在我們縣城的房子也接近8000塊錢了。也就是說翻了100倍。應該是100萬年收入。

以工資參考;1988年,縣城工作,月工資30-50塊錢,一年工作10個月計算,也就是300-500塊。現在縣城工作一個月工資在3000-4000左右,一年3-4萬。翻了100倍左右,應該相當於100萬年收入。




綜合來說,沒有網上流傳的225萬那麼多,大概相當於幾十倍左右。


我是越關


我家以前也是當過“萬元戶”的!太多年了!美好的回憶!

我家是在農村,所以看得那些專家級的老師們給出的那些數據和證據,離我遙遠。

我家是1989年年初被評為我們村的“萬元戶”的,那時農村沒有商品房和固定工資的數據來直接對比,也拿不出來啥有利的證據。

當時評定“萬元戶”上邊要求的可能是依據農民家庭一年的收入或者是存款達到一萬元,但是實際在農村的很多萬元戶是靠拼湊出來的,把這個家庭所有的財產都計算在內,形成的數字!應該是不真實的,

我先說說那時我家怎麼評上的“萬元戶”!

我家這裡是1984年解散生產隊,包田到戶的,那年我六歲,就和媽媽下地到自己家的地裡幹活了!

那時因為我父親是退伍轉業到了社隊企業幹銷售,所以沒有“地畝數”,(地畝數就是人均分配土地的面積),我家四口人只有三口人的地,一共是2.1畝,其中有七分地是菜田。

當初生產隊時我家總是“紅筆”的,到年底都是欠生產隊的錢。分了地後,我家當時的“地畝數錢”和買種子的錢都是我父親從戰友那借來的。

幾年的耕種,田地沒有給我們家帶來啥富裕錢,一家四口靠種地也就是剛剛解決溫飽,因為自家有菜田所以吃菜還可以自足,並且菜田的蔬菜可以送到批發市場賣,因為市場很遠,所以大家都是在等收菜的來收,所以價格相對特別低。依靠種菜掙得錢基本都用來去糧店買麵粉和油了。所以一年下來,依靠種地基本沒有啥收入。

那時我父親在社隊企業中的工資收入是一個月70元左右,我家相當“萬元戶”基本不可能的!

在1987年我父親找到了另一份工作,從事建築行業,當時叫“搞副業”!是很不光彩的一種職業。

隨著我父親在建築隊了的努力,收入逐漸多了,家裡日子也好過多了!我家那時我和哥哥上學,就指著父親搞副業掙得那點錢過生活,雖然比以前好一些,但是和那些家裡勞動力多的比還是窮人!

就像好多年前那部電影《月亮灣的風波》一樣,我家的客人逐漸多了,都是來借錢的,可是我家剛剛見好的日子,沒有錢借給他們啊!那時就得罪了很多人!收割水稻的時候沒有人幫忙了,以前都是彼此間幫助,現在卻因為沒有借錢給你別人,所以也得到了報應!

在1989年的時候,我家蓋了新房,三間磚房,有部分錢是我舅舅借給我們家的。當時正趕上評選“萬元戶”的事,也不知道誰就推出了我們家。當時比我家有錢的有的是,偏偏找打我家真不知道是啥居心!

大隊(當時還是大隊,後來變得村委會)的會計和一幫人來到我家,開始計算我家的財產。

新建的三間磚房定價6000元,

建房時找建築隊借的腳手架(那種很笨重的三腳支架)也被算成我家的財產,估價2000元,

在建築隊借來的竹跳板也被算作資產:300元

我家早兩年前打的一套傢俱(大衣櫃、小衣櫃、聯二、高低櫃)被定價500元,

建築隊分的過冬煤(因為山西大同有工地,建築隊的車捎回來的)因為是大同塊,也被視為是資產,定價400元。

我媽媽說家裡沒有存款,居然還翻了我家,確實沒有,還派人到鄉里的信用社查了確實沒有!

最後我家那輛自己攢的加重自行車-“大鐵驢”也被算作財產,那時基本家家都有的,被作價120元,還有縫紉機也算了。

實在是沒有找到再能值錢的了,可是離10000元還差點,於是我家的存量也被作價了。還有就是新房建成時親戚家送的背面也算上了。我家養的雞也被算了,還計算了1年的雞蛋錢。

終於湊夠10000元了!我家成了“萬元戶”了!一個村裡就五家被評上了。我家和那幾家一筆簡直就是赤貧戶!

當時被評上“萬元戶”我父母很忐忑,知道這是得罪人了,人家要讓你現世,或者真的看看你家到底有沒有錢。背上這個名頭,誰知道將來有啥運動也許就會被抓典型的!幸好直到現在也沒有出啥事!

不是有啥別的意思,只是說說那個年代的“萬元戶”不見得都是真的!

不過回到題目裡我算一下啊!

前幾年農村整合,包括我老家周圍的很多村莊都拆遷了,都分了樓房。

我家那三間磚房和後來又建的三間一共六間房子算上門樓小房,一共給了150平米樓房,和其他人口和土地轉換的面積一共是200多平米,在添了點錢換了三套樓房!

當萬元戶的那三間房子,就算個整數花了6000元,那房子60平米,平均是100元/平米,前幾年分的樓房也升值了,現在值20000元/平米,這就是整整的增加了200倍!

所以那時的1萬元核算到現在是200萬元!當然這個算法之是適合我們這,那些房價高發展快的地方用該還多!

當時10000元就是個巨大的數字了,現在200萬真不算個啥啊!不是說都有那麼多的存款,只是估計很多房奴都揹著這個數在生活!



杜陵閒人


這個數字,完全精確計算顯然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過實際貨幣存量來進行一個簡單的比較,這樣應該是最接近的一個數字。

30年前,那就是指1988年,這樣精確到具體年份,可以增加可比性。

在1988年,我國的M2存量是7425億元。

2017年年末,我國的M2存量是167.7萬億元。

那麼計算一下就知道:1677000/7425=225(倍)。

如果用簡單的話來說,1988年的1元錢,相當於現在的225元購買力。

這樣轉換一下,1988年的萬元戶,也就是30年前的萬元戶,就是相當於現在的10000X225=2250000(元)。也就是現在至少要有225萬家產的人,才能達到30年前的萬元戶標準。換句話說,現在擁有225萬元家常的人,是“新萬元戶”。

從現在來說,這個目標,中國至少有一半人扣實現了225萬元資產: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擁有自主房貸人,全部實現;在二線熱點城市,擁有自住房的人也基本實現。

但實際上,“新萬元戶”生活質量不一定達到30年前的萬元戶標準。因為那時候的萬元戶,基本上是屬於社會上最高收入哪一個群體,農村裡一個村莊有一名萬元戶就很不錯了。因為以前什麼都便宜,吃的都是純種健康食品。而“新萬元戶”大部分資產都沉澱在房子上,即使是農村,一個村莊沒有幾十上百個“新萬元戶”都說不過去。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除去資產之外,現在普通工薪階層的生活也比30年前的萬元戶生活滋潤:那時候萬元戶不一定裝的起電話,現在手機是人手一部;以前萬元戶穿的衣服,也是很普通,現在普通家庭哪一位沒有幾套衣服一雙鞋子換洗;30年前段萬元戶,冰箱彩電洗衣機都是奢侈品,現在那個家庭裡冰箱彩電洗衣機不是正常配置?

總而言之,社會是在進步,單純比較30年前的萬元戶與“新萬元戶”的標準沒有價值。價值在於社會整體在進步,人們生活整體在改善。


波士財經


首先必須要知道“萬元戶”這個概念怎麼來的。

1979年,改革開放正式開始,人均收入開始明顯提高,以家庭為單位的資產累計也節節攀升,於是許多家庭逐漸衝破1萬元大關。

但請記住,這1萬不是月收入,不是年收入,而是指的總資產。

1萬塊錢在當時能幹什麼呢?來看一下當時的物價就好了:米價0.14元,肉價0.95元,走親戚送禮2元左右,壓歲錢0.1-0.2元。

所以這麼來看,1萬元可以買很多東西了。

而當時的收入水平以工人為標準,每個月為28塊錢,夫妻二人同心協力,要達到10000塊錢的資產數,

需要15年。

而走小商小販路線的,因為佔據了時代的發展趨勢,所以不需要15年這麼久,有的兩三年,甚至1年即可達到10000元資產。

那麼好了,參考這些指標,咱們再根據如今的物價標準,即可得到答案。

1萬元當時可以買肉10526公斤,根據中國豬網在2017年12月7日的數據,如今市場肉的平均價在20元,那麼10526*20=210520,也就是

按照吃的標準,30年前的“萬元戶”相當於現在的21萬元。

哎,21萬元?看起來也沒那麼困難呀!好像達到這個標準很容易!

那我們再換另外一個指標:月收入。如果按照15年這個標準再來看,數據又會有少量變動,根據社保查詢網在2017年6月7日發佈的《中國34個城市平均工資》,可以看到在北京兩口奮鬥15年,相當於332萬元,排在第34位的長春,是192萬元。

哎,這個數字看起來靠譜多了!

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呢?這要牽扯到一個概念,叫做恩格爾係數。

所謂恩格爾係數,指的是一個家庭用收入的多少比例來購買食物,如果這個比例越大,說明這個國家越窮,而國家越富,恩格爾係數就越低,人們花在吃上的錢的佔比就越低。

中國越來越富,而且始終在保障市民菜籃子的價格不會出現暴漲,所以恩格爾係數下降是必然的趨勢,因此按照米和肉來推算出來的結果,是不準確的,按照月收入來計算得出來的數字,才是相對之下比較正確的。

30年前積蓄到1萬,相當於現在積蓄200萬以上。

但問題是,30年前這1萬是值得驕傲和炫耀的,如今即便有了200萬,為什麼感覺並不值得炫耀,甚至感覺依然很窮呢?

目前房價過高,或許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馬丁馬小虎


由於現代經濟水平的提高,一萬塊錢對於大部分家庭只是一個普通的數字。但是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萬元戶”可是富豪的代名詞。如果沒有記錯的號,“萬元戶”一詞應該出現在40年前。一個縣城內出現一個“萬元戶”遠近聞名。而在今天,百萬富豪也要比當年的“萬元戶”人數要多得多。根據一個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的計算,三十年前的1萬塊錢相當於現在的255萬元。今天坤鵬論針對這個問題簡單的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產品價格增長幅度不同

三十年前的物價很多、應該說基本都和現在有著很大的不同。就拿大家每天都會在餐桌上見到的主食大米來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米的價格一般在每公斤0.15元左右,而在現在,大米的價格一般在每公斤5元左右。現在的價格是三十年前的30多倍!再拿一種我們比較常見的蔬菜來舉例:大白菜。三十年前大白菜的價格一般是0.05元每公斤,在今天的價格一般是在1.5元每公斤。現在的價格是三十年前的30倍。再來講講現在很多人最關心的住房問題。在三十年前,一個一百平方米的房子的月租金一般是1.2元,而在今天,一個月的租金最少也要兩千五百塊。現在的價格是三十年前的兩千零八十三倍。吃的住的都談過了,再來講講出行。三十年前還沒有高速收費這一說,因此現在的價格也就是當年的無數倍。由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這三十年間無價的改變的非常大,而根據不同的市場供需關係物價上漲的幅度也不同。因此現在多少家產才相當於三十年前的“萬元戶”這個問題上不可以就一種產品的價格增長幅度來看。但也正是這個原因,更增加了北師大教授所計算得出的結果的可信度。

二、生活基本需求不同

上世紀八十年代,如果記憶不錯的話,父母的工資在幾十元錢。一家四口擠在一個大火坑上,住著是平房。那時候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高,肉食在坤鵬論的記憶中一個月吃不上一次,八五年之前似乎沒吃過炸刀(帶)魚,一次到同學家去玩,中午人家吃飯的時候,聞到同學家飯桌上炸刀魚的香味直流口水至今難忘。而現在經常會想起小時候喜歡吃的東西,比如豆牙炒肉,現在也經常做著吃,但再也找不到小時候那種口感了。小雞燉蘑菇,現在想想也饞,但真正做出來端在飯桌上夾幾口就夠了。是人們的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題主所說的萬元戶,即使在三四十前,也不如現在普通人家的物質生活水平高。可見近三四十年,祖國富強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們的精神壓力卻比三四十年前無形中增添了很多。那時的萬元戶會感覺一輩子沒有問題了,很放鬆很快樂的活著,而現在即使有255萬元,仍然會有很大的危機感,精神絲毫不敢放鬆,每個人都象一個轉軸一樣,飛速的運轉著,否則就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曾經的“萬元戶”真的不能與現在的百萬富翁、千萬富豪同日而語了。


坤鵬論


基於物價、購買力,以及不同時期人們生活品質追求的不同,特別是30年來個人對安全感的體驗不同,我們建議用財富體驗感來判斷現在多少家產才相當於30年前的“萬元戶”。 30年前,“萬元戶”代表的是一個家庭的總資產超過1萬元,當時城鎮職工平均工資是30元左右,夫妻二人60元,年入720元,想要成為萬元戶,不吃不喝得14年。90年代,銀行1年期定存利率約為8%,那麼,1萬元存款的年利息是800元,相當於兩個雙職工的全年收入。

不過,即使是“萬元戶”對於當時緊俏的產品,如桑塔納轎車、大哥大來說,卻也要慎重消費。當時普桑的價格為12萬元左右,大哥大的價格在1萬元左右,而且話費昂貴。不過,現在家庭用車、智能手機早已經是家庭普通消費的一種了。

當然,“萬元戶”之所以能成為有錢人,其收入來源一定具有改革開放初期,商品經濟放開的特點。比如通過倒買倒賣的小老闆,憑著開出租跑長途的司機等,這些人往往快速掘金,雖然缺乏一定的遠見,但當時已經是相當了得,其財富體驗感可以說非常愉悅。當時人們在住房需求上也不太高,具有一定購房意識的人也早早的謀得單位福利房或者在私房的基礎上進行加蓋。

因此,90年代“萬元戶”的優越感比較強烈。那麼,反觀現在,能夠實現這樣的財富體驗,相對獲得更多的優越感,可以用以下幾個指標衡量:

1、擁有一份充足保障的保險產品,保額在300萬元左右。

2、擁有2至3套二線及以上城市的住房,單套住房面積大於120平米。

3、可以從容的實現來一場想走就走的旅行,並且已經遊歷過大多數熱門景點。

4、對孩子的教育較為注重。

5、家庭現金理財規模在600萬元左右。

6、家庭風險類投資產品300萬元左右。

7、用於1、2臺中高端汽車。

8、每年聽2、3場音樂會。

綜上,我們大概測算了2018年版萬元戶的標準為,總資產2700萬至3000萬元左右。


財經無忌


“萬!元!戶!”這個響噹噹的頭銜,在70年代末,簡直就是土豪的代名詞。

那時候米價0.14元,肉價0.95元,走親戚送禮2元左右,壓歲錢0.1-0.2元,1萬元簡直可以數十年不愁吃穿了…

不過,隨著近三十年通貨膨脹的侵蝕,“萬元戶”已經成為歷史概念。

而如今,衡量一個人的經濟水平已經不用“萬元戶”了,而是“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是指人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簡單地說,一個人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必須至少要等於或超過他的日常開支,如果進入這種狀態,就可以稱之為財務自由。這種狀態是不是相當於三十年前的“萬元戶”?

那麼,問題來了,在現在物價飛漲的時代,要想完全實現這種狀態需要多少錢呢?

來自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偉的一篇權威學術研究報告,答案是:255萬!

但是這個數字仍然存疑,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是在三四線小城市,255萬可能確實足夠,但要是在北上廣之類的一線城市,可能只剩下呵呵的苦笑聲了。

於是,在胡潤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千萬富豪品牌傾向報告》中提到,財富自由門檻一線城市達到2.9億,二線城市達到1.7億。

這一門檻比去年上漲50%。胡潤說,主要原因可能是房價快速上漲和人民幣貶值。比較有趣的是,當你還沒財富自由時,很容易低估了門檻,會認為1.6億和9500萬就夠了。

一線城市的財務自由門檻達到2.9億,也就是說北上廣的財務自由標準是2.9億,這一數字超乎我,可能也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可見,想要達到財務自由,是很難的。絕大所數人幾輩子也掙不到2.9億元啊!

雖然很難,但還是要堅持夢想,因為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36氪


物價飛漲,貨幣貶值。有磚家測算,255萬元相當於30年前的“萬元戶”,但我覺得在城市內至少要2550萬元才能匹配上世紀80年代的萬元戶!

俺是1982年出生,幸運地趕上了改革開放的美好時代。

毫不誇張的說,當年的“萬元戶”就是比肩如今“胡潤富豪排行榜”的存在,媲美馬雲、王健林這樣的大佬!可惜俺家連“百元戶”都不是。

那麼,富翁遍地、土豪漫天的現在,多少家產才相當於30年前的“萬元戶”呢?

拿30年前的“萬元戶”和如今的“超級富豪”相比,顯然是穿越時空,關公戰秦瓊,因為隨著經濟發展,物價上漲,貨幣是不斷貶值的,如今的1萬元和30年前的1萬元顯然不可同日而語,但磚家們就是有辦法,他們可以使用“貨幣購買力”這一指標來測算。

據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偉所做一篇權威學術研究報告,答案是:255萬!

所謂貨幣購買力就是比較同樣面值的貨幣(比如1元)在兩個不同時代購買的基本生活品(如米、面、油、肉、蛋等)數量,綜合折算起來,30年前的1萬元與現在的255萬元購買力差不多。

但這種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30年前的萬元戶,1萬元主要是指收入或存款(城市職工的工資、獎金、收入;農民的農業種植收入;個體戶的營業收入)達到1萬元,有時也會包括流動資產(電視機、縫紉機、自行車等等),卻不包括最重要的不動產(房屋),因為當時無論城市還是農村,住房都沒有商品化、市場化,基本都是“居者有其屋”,“萬元”實際上是現金、銀行存款之和。

也就是說,30年前的萬元戶,無論是在農村當農民,還是在城市當工人,完全不需要考慮住房問題,在當時的物價水平下,1萬元就足夠他們“數十年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而且“萬元戶”在當時社會屬於整個社會的中上層,至少也是如今中產階層的地位。

但如今人們需要考慮的最大問題,不是吃喝玩樂,而是住房。我們在統計資產時,必須要把最重要的不動產計算在內。

這樣的話,想要達到30年前“萬元戶”衣食住行都不愁,特別是擁有穩定不動產的水平,255萬元顯然是不夠的。像作者所在的3、4線地市級,房價漲到了1萬元/平,光是買房子就要100多萬元,“百萬富翁”在社會上不過是工薪階層。只有再加一個0,達到2550萬元,才能匹配30年前“萬元戶”在社會的地位。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三十年前不恰當,最好按八十年代初來算。八十年代初,1萬元夠三口之家吃穿一輩子。如果以夠一個人一輩子吃穿作為標準,我們來算算現在需要多少才夠一輩子吃穿。根據我個人的情況,每月我吃穿住用大約要1800元才夠,主要是抽菸大約需要1000元。用我個人的標準算,明顯是不行的,至少抽菸就是可以克服的。不過觀察發現,一個人如果不抽菸,可能就喜歡零食或者是喜歡買些小東西,到最後,不抽菸的實際不見得比抽菸的消費少多少。當然,象我這種抽菸較多的,不能作為一般標準。根據我個人情況推斷一般情況,我想,現在大約每月消費800-1000,大約可以算一般情況。我們取一個較低值800元,那麼,一般情況下,一年就需要9600元。

一輩子是多少年呢?根據人的壽命,一輩子標準顯然也不同,現在我國的平均壽命大約七十多,我們有點追求,把一輩子按80年計算吧。那麼80*9600=768000元。按三口之家計算,就是76.8萬元*3人=230.4萬元。

根據上面推算,是不是可以說八十年代初的一萬元相當於現在的230.4萬元呢?不行的,為什麼不行?想想那時的生活吧,那時電器產品普通人家基本沒有,沒有電視,沒有手機,沒有洗衣機,沒有電話,每月吃一頓肉,粗糧細糧各半,大米0.138元一市斤,一年買一段棉布縫一套新衣褲,人人都穿補疤衣服,個個都抽9分到3角一包的煙,平均每年看5-10場電影,電影票5分到1角。孩子讀書,每學期學費1元,雜費0.50元。自行車、手錶都是奢侈品。如果按這樣的生活標準,現在即使物價上漲了,可能三口之家每月四百來元就夠了,這樣計算,一個三口之家,按八十年代初的標準,每年也就消費五千元到六千元吧。我們按6千元計算就是:6000*80=480000元,四捨五入,就是50萬元。

根據這個來看,我以為,八十年代初的1萬元,相當於現在的50萬元吧。

一家之言,興之所至,胡亂思考。


陽光空靈


這裡需要一個參考物。大米、金價、豬肉價格都是參考物的選擇之一。但是,選任何一個實物都不能反映真實情況。


比如以黃金為錨。1978年國際金價的平均價格是208美元/盎司,40年後的2018年是1300美元/盎司。1978年1萬美元可以購買48盎司黃金,40年後的今天購進48盎司黃金需要美金62500。也就是說今天的6.25萬美元相當於40年前的1萬美元。

再如以大米為錨。1978年中國的大米價格約為0.35元/千克。40年後的今天大米介個達到了5元/千克。1978年的1萬元可以購買28500千克大米,今天購買28500千克大米需要耗資14.29萬元。也就是說,今天的14.3萬元相當於40年前的1萬元。


那我們以大米還是以黃金為準呢?都不應該。因為某種具體貨幣的價格變動收到了資源稟賦、供求關係、消費結構變化的影響。


GDP平減指數是公認的反映物價變動的指標。GDP平減指是指沒有剔除物價變動前的GDP(現價GDP)增長與剔除了物價變動後的GDP[即不變價GDP(constant-price GDP)或實質GDP]增長之商(也可是名義GDP與真實GDP之比)。該指數也用來計算GDP的組成部分,如個人消費開支。它的計算基礎比CPI更廣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務,除消費外,還包括生產資料和資本、進出口商品和勞務等。因此,這一指數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一般物價水平走向,是對價格水平最宏觀測量。GDP平減指數=名義GDP/不變價格GDP。


我們就以1978-2016年我的GDP平減指數為例。

我們以1978年GDP指數為100。根據《2017年統計年鑑》,2016年我國實際GDP指數為3229.7;而名義GDP指數卻為20228。那麼相對於1978年,2016年我國的GDP平減指數是6.26。也就是說,1978-2016年,我國的綜合物價水平上漲了6.26倍,平均每年上漲5%。

也就是說1978年1萬元的購買力,相當於2016年的6.26萬元。有人說不對啊,1978年的時候沒幾個熱哪有1萬元,那個時候1萬元可以買很多東西。那是因為你對比較的物品作了比較性選擇。你選的都是1978年-2016年物價上漲最猛的物品,比如說房子。再者30多年的時間裡,有的商品價格上漲,有的下跌(汽車、電器、電子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