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115天)

《黃帝內經》一起讀第115天,一起繼續哦……今天是治療體內氣機逆亂所造成疾病及治療方法的——

《靈樞 五亂篇》

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115天)

原文: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

歧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

黃帝曰:何謂相順?

歧伯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夏秋冬,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

黃帝曰:何謂逆而亂?

歧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悗。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亂於肺,則仰俯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僕。

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

歧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

黃帝曰:善!願聞其道。

歧伯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輸。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滎、足少陰輸。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氣在於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滎輸。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榮輸。

黃帝曰:補寫奈何?

歧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之氣相逆也。

黃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115天)

翻譯如下:

黃帝問:人的十二經脈,分別屬於五行,分別與四季相應,什麼樣的失調會讓它們運行紊亂,而運轉正常、安定又是因為得到了什麼?

岐伯說:五行有相生相剋的次序,四季有氣候變化的分別,經脈與五行、四時相適應就可以運行正常,經脈與五行、四時相悖逆就會發生運行紊亂。

黃帝問:什麼叫相適應?

岐伯說:人的十二經脈,與一年十二個月相應。十二個月,又分為四季。四季包括春、夏、秋、冬,氣候各不相同,人體的營氣、衛氣隨著四季變化而變化,就會令陰陽相和諧,清氣、濁氣各行其道,彼此不相干擾,如果是這樣,就是順,也就是相適應,身體也會保持正常。

黃帝問:什麼叫相逆而紊亂?

岐伯說:清氣屬陽,但卻在陰分;濁氣屬陰,但卻在陽分;營氣順行於陽分;衛氣逆行在陰分,清氣濁氣互相干擾,悶亂於胸中,就是大悗(清濁相干,氣亂胸中之證)。所以氣亂於心,人就會心煩、沉默、不愛說話,低頭靜臥懶得活動;氣亂於肺,人就會俯仰不安,氣喘連連,手按住胸部而呼吸;氣亂於腸胃,則會釀成霍亂(吐瀉為主的急性腸胃疾病);氣亂於手臂、腿部,則會出現四肢厥冷之證;氣亂於頭部,就會造成厥逆,頭部沉重、暈眩甚至撲倒在地。

黃帝問:氣亂於心、肺、腸胃、四肢、頭部,這五種逆亂之證,刺治時有什麼規則嗎?

岐伯說:邪氣侵襲身體,有其來的通路,也有其去的通路,審視而獲知其來去的通路,就是治病之寶了。

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115天)

岐伯說:氣亂於心的病人,刺治時選擇手少陰心經的神門穴、手厥陰心包經的大陵穴;氣亂於肺的病人,刺治時選擇手太陰肺經的滎穴魚際穴、足少陰腎經的輸穴太溪穴;氣亂於腸胃的病人,刺治時選擇足太陰脾經的輸穴太白穴、足陽明胃經的輸穴陷谷穴,如果治療效果不好,再選取足三里穴;氣亂於頭部的病人,刺治時選取天柱穴、大杼穴,如果針刺後無效,再選取足太陽膀胱經的滎穴通谷穴、輸穴束骨穴;氣亂於手臂、腿足的病人,刺治時應先祛除瘀血,之後病在手取手,病在足取足,選擇手陽明大腸經的滎穴二間穴、輸穴三間穴,手少陽三焦經的滎穴液門穴、輸穴中渚穴,足陽明胃經的滎穴內庭穴、輸穴陷谷穴,足少陽膽經的滎穴俠溪穴、輸穴臨泣穴。

黃帝問:刺治時如何補瀉?

岐伯說:徐緩地進針,徐緩地出針,叫做引導經氣令其恢復正常,補者導其正氣,瀉者導其邪氣,但都要保其精氣,無論補還是瀉,都沒有具體之形,叫做同精,這一類氣亂的病症不是邪氣有餘的實證,也不是精氣內奪的虛證,而是氣亂相逆之證。

黃帝說:這是恰當的治療原則,明晰的治病理論,請讓我將它刻在玉版之上,命名為“治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