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這技藝爲虞堯所傳,曾家家戶戶都有一件,已退出生活實用

棕編,是用棕絲製成的工藝品或日用品。棕草製品,古來有之,是中國編織工藝的主要品類之一,也是著名的民間地方工藝之一,串蓑衣在景寧歷史悠久,估計在隋唐以前。

傳說這技藝為虞堯所傳,曾家家戶戶都有一件,已退出生活實用

景寧地處洞宮山脈中段,兩條基本平行的山脈自縣境西南向東北傾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很適宜棕櫚種植,為棕製品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棕棕櫚屬常綠喬木,般生長於海拔300-1500米的山地上,故又稱山棕。棕棡葉鞘纖維抗水耐腐性強,彈性和切性好,所以棕櫚常用於製作蓑衣的重要原料。景寧屬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縣,蓑衣成為農民雨天必備之物,農民雨天干活,蓑衣不可少,家家戶戶有蓑衣。景寧農民生產使用的雨具一一蓑衣,就是用棕葉絲和棕繩製作而成。唐代張志和有歌詠江南漁家生活場景的名句“青答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過去,在浙南山區華南虎經常出沒,據說,曾有人被虎緊追不放,危急時刻,穿上蓑衣老虎大驚,以為是怪獸,竟落荒而逃。又說,上古時,虞堯為種田人出生,他登位時無衣可穿,就剝來毛棕編成蓑衣,穿著接受百姓的祝賀。後來蓑衣就成為聖服而受到山裡人的崇拜和愛戴,人們們出入皆披之,一避風雨、二防兇獸。相傳明代君王朱元璋小時放牛割草,也曾穿過“蓑衣”,可見人們利用棕製品的歷史久已。蓑衣,在舊社會是窮苦人擋風遺用、防寒保暖的衣服和被子。古時,嫁女兒,其中就有蓑衣作嫁妝。

傳說這技藝為虞堯所傳,曾家家戶戶都有一件,已退出生活實用

棕編選材較精,生產季節性強,以棕絲白柔軟,精美適用,色彩明快,能負重,不吸為上。人們多在春秋季生產提包等,夏季生產鞋、帽帽等,品種主要有程、扇、包、相、整、盒、玩具等類。四月初,藝人們開始採集嫩棕葉,用排針將葉劃期成細棕線,樓成棕繩、級,經經硫磺蒸、晾晾曬、浸泡等工序,製成潔白、柔軟的材料備用,成將部分棕絲染色備用。棕編的裝飾方法因物而異,提包多用胡椒眼技法,即將等距排列的經線相交又成為菱形,再用2根緯線穿於菱形四角。鞋、扇類產品採用密編法,帽、席等多用人字紋,用木、紙、泥模型編制的包等產品,有的用稼絲以花、提花、織花等技法織成裝飾圖案。

傳說這技藝為虞堯所傳,曾家家戶戶都有一件,已退出生活實用

棕編用料比一般草編細密,輕便,不易受潮,棕編提籃以媺白棕葉為原料,先將時的硬硬去,再剖成細絲或成棕絲繩編制。提籃有圓、方等造型及深底、淺底等式樣,規格多樣。裝飾有白棕絲與單色棕絲結合的間色編和縷空編花等多種方法。產品輕巧耐用,有彈性,瀝水防潮,尤適家庭日用。

傳說這技藝為虞堯所傳,曾家家戶戶都有一件,已退出生活實用

編也有采用老棕葉和棕葉芯為原料,經過加工後製成兒童玩具。其方法為先將採來的葉按紋路摺疊,紮緊後放入開水鍋裡煮,煮至由青轉黃成熟為止。然後採用結體穿插扎系的方法來構成形象,主要題材有蠟蜓、蚱蜢、青蛙、蝦、蚣、龜、蛇、金魚、雞、、孔雀、風等。有“單肚皮”和”雙肚皮”等編法。編好後用附加物作些小點,如用紅豆,黑豆做眼睛,稱為“點睛”,小動物的身子和腳用細鐵絲作架。

傳說這技藝為虞堯所傳,曾家家戶戶都有一件,已退出生活實用

綜編的工藝在我國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於三國時化,。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中國民間一絕”。作品種類繁多,亦能按需製作,並並可任意造型水久保存。棕編魅力主要不在於原料的本身,而是在於巧妙地利用原材料的天然色澤及質感,它以打扣為主,綜合運用草編、竹編中的一些編織技巧,通過頂、拉、繞、穿、刺等方法,進行藝術創作。棕編的創作題材多以十二生肖、魚、蝦、昆蟲等動物為主,舊時的民間藝術的作為謀生手段,在民間,它既是孩子們喜愛的玩具,也是一種藝術欣賞品,從中折射出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審美情趣。在現代生活中,棕編更是魅力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