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诗人写不出古诗的那种意境?

小伟的艺术


首先不能说现在除了那些已被册封圈定为诗人的,中国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写出古诗那种意境之作。显然这是无视历史的发展要求,我们知道古往的中国没有机会获得学知而成为文盲的,常常占到总人口基数的百分之九九以上,因此所谓诗词也就成了当时中国社会极少数人专利。

但是到了现代以来的中国,可以说几乎人人都能得到学知受教机会,也就完全打破了诗词还属于极少数人这个专利玩味特点,而全然成为了社会性。所以对于现代创作的诗词如果仍要刻意带上已经不存在的古往有色眼镜来圈定,那当然现在的诗人肯定写不出古诗那种意境了,至少古往还不致于连诗人这种都可以成为一种固定职称岗位。


【故园】七律/东都有湘/平水韵

故园雨后太多愁,风大凉身几花羞。

独守一空思落下,天朝家远陌生投。

为何情水寒暄冷,可是秋光肃杀忧。

北起朝南披雪雁,时不待我往东流。


东都有湘


第一,现代人没有古人的心境。

古代的送别诗很多,为什么古人那么多愁善感?因为那时候的人,交通不便,主要靠步行,有条件的骑马或坐马车,走水路的都靠自然界的水流、风力,或微弱的人力,几千里的路要走几十天、上百天。所以,两个人一旦分别,天隔一方,下次再见是何年何月,谁也说不准,所以离别之际的感情就格外沉重。有文化的诗人,每每以此为题材,写出不朽的诗篇来。但是现代人就不同了,你走了,我有空就送,没有空就拉倒。反正有你的电话,想你了,只要拨个号,几秒钟就联系上了,不管你在天涯还是海角。如果实在想见一面,坐上飞机,瞬息可达。所以那种深切的折磨人的思念,就不复存在。这样,哪来的诗情?更不必写诗。


第二,现代人没有古人的环境。

现代人的生活环境与古代已大不相同。白天,你想听鸟叫吗?可满耳都是汽车喇叭声、打桩的汽锤声、婚庆的鞭炮声,想听鸟叫,就到郊外人迹罕至处,到深山老林去。你想看星星吗?到处都是明亮的路灯、闪亮耀眼的霓虹灯,还有几十层高到天上的摩天大楼里数不尽的点点灯火,这千点万簇的人类光芒,让低空的浮云亮堂了,让太空无数的星星相形见绌,黯然失色。你还怎么看,怎么观?最易激发诗情的景物没了,也就失去了诗的源流。冬天,你坐在屋里,空调这位“仙人”,轻而易举地把你带入“春天”,你还会思春吗?待到真正的春天来临,你内心的欢喜至少会减去一半。到了夏天,你又躲进空调间。到了秋天,本来就衣食无忧,你还十分在意丰收的景象吗?冬季,由于气候变暖,淮河以南已没有真正的冬天之景。一年四季,似乎都无诗可作了。而屋内的阵设,不再是白色的宣纸与柔软的毛笔,代之以手机与电脑,充斤着海量的信息与诱惑无限的游戏,让你无暇静心凝神,慨草木之荣枯,发思古之幽情。


第三,现代人没有古人的词境。

白话文的推行,使得文化的大众化普及化得到实现。但是,不可否认,白话虽明白晓畅,妇孺皆知,最大程度地普及了文化及科学知识,却存在着浅白、冗长、芜杂等缺点,不及文言文的精炼、含蓄、涵咏等优点。用文言写成的格律诗或古风、排律,多琅琅上口,言简意丰,形象鲜明。而现代诗人中,除闻一多、臧克家、徐志摩等少数诗人,在作品中很好地贯彻了诗歌的节奏美音乐美格式美,其他诗人,较少作为。许多现代诗不易朗诵,又写得太长,甚至晦涩难懂,何谈意境?

还有,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新词、热词不断吸人眼球,甚至挑战旧有的语言秩序。“屌丝”、“傻逼”等词汇频频见诸媒体报章,不再让人奇怪。连这样不雅的词语,动辄被某些人挂在嘴边,试问,从这样的嘴里,还会吟诵出意境优美的诗歌来?

绕舌这么多,就不再总结收尾了。


月牙岛主1




这个问题很普遍。其实也并非说写诗填词必须要有什么严格的规定之类,只是古诗词发展了几千年,作为中国人,这算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遗产,不能说丢就丢。

而且,诗词本身就拥有自己的语言特色。而作为现代人,受生活的环境以及大框架下的教育,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很难能找得到诗词中所需要的那种感觉。



再有不管是诗还是词,其本身除了语言特点之外,还有起承转合,格律的不可更改,手法的灵活运用,结构的跨度安排,景物的先后顺序,物象意象的表达,色彩的浓淡搭配,感情的松弛掌握,等等很多问题。这些东西中有一些是可以通过查找咨询得到答案,而有一些则要看个人本身的理解与领悟。

不管是写诗还是填词都是需要有天赋的。这一点古往今来,从未改变。诗词本身就是小我的情怀抒发,是小众的游戏,所以,全民皆诗人这种状态,不能说绝对不可能,但很难。



特别是意境。诗词以境为先,意境是诗人的心血,是诗词的灵魂。而意境的高低又受诗人本身格局的影响,所以经常说,诗绝不可俗,一旦俗了就很难改变。

现今社会快餐文化盛行,人心浮躁,想要彻底安静下来去追寻心中所想,很难。想要写出古诗的意境,不易。


画骨透情


诗歌创作和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学识有关。

古人生活在那个民风淳朴的社会环境里,有时虽然社会有动荡,但是人心安静,思想沉稳,安于现状,道德体系完备,而那时的诗人大多出身书香门第,官宦大户人家,就是出身贫寒之家的学子,也通过寒窗苦读,自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饱读诗书。琴棋书画,四书五经六艺精通成为才子标准,学有所成的读书人都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性情沉稳,心不浮躁,学业扎实,学成心思报国,忧国忧民,心系天下,胸怀坦荡,豁达大度,少有投机的功利心。才出现了像诗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大批忧国忧民的那样博大胸襟的爱国诗人,创作出流传千古的绝句。

古人作诗都惜字如金“三年得一字,一读泪双流”,对自己的每一诗句都费心“推敲”,所以古人作诗著文都十分严谨,白居易就把自己的诗句读给平民听,听取群众意见,悉心锤炼诗句,在这样精于求精的严谨治学的态度下,才产生了古人字字珠玑,内涵蕴厚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传世好作品。也才会产生那么多美好意境的经典诗句。

反观现代人,心浮气躁,投机心盛,功利性强,根本就掌握不了古人的那么多的学识。在一些不良砖家学者引进的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否定中国古传下来的一切好的体系,譬如中国的教育体系,道德体系等等,让西方的经济观念思潮给社会作了洗脑。唯利是图的观念成为主流,在拜金思想驱使下,为了金钱,很多人不能安下心来做事情,特别是教育体系乱象环生,学生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人一切目的大多是投机应景。人们观念混乱,认识渺茫,人心不古,自私自利,目光短浅,学识修养浮躁,怎能写出像古人那样沉稳的饱读诗书的“呕心沥血”创作出的诗歌的意境来呢!


熠熠古客


这个问题的产生,不是现代人无情趣,无才能。有诸多因素而造成现代人基本不会写诗。


第一,现在的学校没有哪一所开设有写作诗词的课程。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二,交通工具的便捷,让我们失去了用脚丈量大地的机会。古人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们对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要比我们的感受深切的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现代化的交通,省略了一步一步的行路。早晨还数千公里外的地方,而下午飞机就把我们带去。中间的山河湖泊,风霜雨雪,完全体会不到。


其三,古人写诗,是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有大环境的影响。读书人若是写不了诗,会被认为是很俗很丢人的事。而现代人,别说写不出来没有人会笑话你,就是一首古诗都背不出来,也不会遭人嘲笑。

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意为诗赋虽然是小道,但若不是胸襟博大之人,是不能写出好的诗赋作品的。总的来说,教育不重视,个人不投入,没有必写的要求,现代的休闲方式多样性,不必喝个酒什么的还要吟诵几句。(所以现在的酒楼,既使是很高大上的,也透着一股野气)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最后,以陶渊明移居中的两句来结束话题。


子衿tjk


想到一句"人心不古",不知有无关联?

人们在经历新时代之际,多是向前看,当然也向钱看,无暇忆古,奔忙于生存竞争。现代人生活节奏显然快于古人,能花前月下,细斟慢酌古诗,得有闲或有钱(不用打工),还得有心一一热爱诗词,潜心读写。但这就能写出古诗的意境么?答案是并不必然。

中华古诗(词)流传已数千年,至今仍有亿万喜欢的受众,魅力何在?愚认为与社会风气、时代背景及诗人素质相关,而后者是重点。

唐诗的成就在历史的天空从未黯淡,这除了当朝鼓励倡导作诗应试,博取功名外,更与参与者的投入和献出息息相关。文人要想跳龙门,诗词歌赋得下大气力,这是硬道理,否则可因一字出律而名落孙山。

于是,习文吟诗从发蒙起到入仕(或隐居)至老,始终不愿松懈弃之,穷毕生之力,总会写出一两首佳篇吧?当然也有素来喜吟者,不求名利,只为心仪,但非主流。

用时髦语讲:"利益驱动",火热了大唐诗坛。诗仙诗圣诗佛诗魔……读他们的诗就是享受!

回过头讲:古诗以唐诗为例,成功在于诗人的痴心(在今天肯定会受讥讽?)。俗话讲"心想事成";又云"只要功夫深,钱棒磨成针"。不是吗?且看"诗奴"贾岛,为"推或敲"似走火入魔,连上街撞上官车(韩愈)竟不觉。所以能理解他说过"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苦心。

杜甫也云"语不惊人死不休"!那首《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字字珠玑,扣人心扉。一幅战乱思亲之画凸显于诗,不愧诗圣,此乃仁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何等灵气和禅意!大才子王维的诗一一静心。

谪仙李白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野心!只有仙人才有的意境和胸怀。

还有诗鬼李贺:一双慧眼,诗句诡异雄奇。"黑云压城城欲坠,甲光向日金鳞开",何等气派!据说他平素骑驴出门,后背系一锦囊(布袋?),沿途赌物拾句,立即用笔记之投入囊袋中,以作他日作诗之备。真正是用心。

啰嗦至此,归纳一句:古人诗作的意境(愚理解为诗魂)是以心换来的心血、结晶。他们以社会众生、自然山水为靶,屏心静气地观察、参与,提炼升华文字,最后用心射出精准一箭,让世人叹服,正可谓"十年磨一剑"也。

现在诗人疑于"不应期"?社会高速发展,科技飞跃,让我们兴趣广泛且分散;加之古香古色的田园建筑、文人情怀都似愈渐远去,况不能以全身心(时间不足也是硬伤)投入诗歌创作,浮躁、速成、浅行辄止,是可以理解和正常的。余愿相信:一旦时机成熟,古诗这颗早已植入人心的种子,终将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再现奇葩。希望不是梦想!

搁笔,再次谢谢题主和众诗友,诚望斧正!



曼德罗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恕我有些无言不厚道,有的地方轻狂自负!

如果真的追问、真的深究,现在的诗人为什么写不出古诗的那种““意境””?因为现在所谓诗人写的诗,很少甚至绝少出自于诗中本该有的“意境”!

意境是什么?是意和境的结合、混合、糅合、亲和、融合,水乳交融,浑然天成,达到意中有境,境中有意;意由境生,境由意成;就像天时地利人和的最高层次境界:和谐,和睦,合和!

意和境的“合”,也只是物理意义上,机械的“结合、混合、糅合”,而只有化学反应般,催化了的“亲和、融合”,才会成为“境界”!无论“合”还是“和”,首先要有“境”,有了“境”,还要近“境”,也就是身临其境!还要入“境”,也就是“心灵”乃至“魂魄”都要融入其“境”,达到“界”!

那么,意从何来?当然是作者的思绪、思维、想法了!就比如,你想表达一种得意、惬意、飘逸、洒脱的心情、情怀,你就不能考虑、想象要等到淫雨霏霏,连日不开,暮霭沉沉,阴风习习的“境”!而是要到:花红柳绿,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环境”里去寻找符合自己心意的灵感!这也不难看出,“境”从何来?

心中有了意念、有了想法,也找到符合心意的境界啦,那么,怎样才能由“结合、混合、糅合”,到达达到“亲和、融合”的“境界”呢?这就涉及到灵感的问题了!灵感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幻想、幻觉,更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臆断,也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矫揉造作,喧嚣渲染!而是意念和境界的糅合、亲和、融合,触碰、撞击,就像打铁时迸发出的火花!

而灵感又不是光凭蛮劲和三分热情,打击出来,机械闪光的火星火花,而是要把天赋(所谓的天赋,就是一个人天生就有,也就是与生俱来的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对某一事物优秀、优异、独特的领会、理解能力,无特异功能有款曲谙通的意境!可以说灵犀一指就可以悟透、参懂、参透,而且能够轻松驾驭,远胜他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先天秉赋!最典型的就是流传千古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简直就是天才中的天才!),后期接触、学习过程,接纳、吸收、领会、消化,积累、沉淀、升华、结晶而形成的,句读词藻、抑扬顿挫、音律、韵律组合、安排、构建、修饰、装饰、点缀的能力,巧妙、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充分的“结合、混合、糅合、亲和、融合”,从而达到:句读词藻言可达意、胜意,句可会意、容意、括意、融意!抑扬顿挫符合诗的本来音律、韵律(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合辙押韵。如以上七步诗中的:萁、泣、急)!从而使句读词藻,抑扬顿挫符合如“虞美人”等等词牌、词令的要求!这样,才能基本完成一首符合诗词曲赋所有形式、韵律、格式要求,达到意、境统一融合的诗词!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非专业,不成熟,更够不上论述水平,对问题的愚见拙识拙言,由于水平有限,文学底蕴浅薄,文学修养不够,文化素质还很低,一定存在很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有识之士给予诚恳的点评,批评,指正!不才定以虚心学习,吸收、接受为荷!


有瑕无疵至残至美


为什么现在的诗人写不出古诗的那种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已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简单来说就是意和境,心和景,相辅相成,相生相息。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但是现代人的人心变了,心中的星星已不是那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星辰,月亮也不是那个“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明月,山更不是那座“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以过万重山”的山了。

世间灯红酒绿,霓虹闪烁,不知比以前的景漂亮千百倍,锦衣玉食,纸醉金迷,不知比以前的境富足了多少人。即使这里生活着千千万万个李白,在如今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哪有人还会细细品味慢慢揣摩那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

就像从前慢这首歌词写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从前慢,从前的从前更慢,现代人不会再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一出生就是快节奏,李白再不会遇到那位“只有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老奶奶了。

现在凡事都讲究一个“快”字,白话文章洋洋洒洒千言,痛快直白的表达方式往往更能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而以前把几个字凝练成一首诗词,把诗人心中涌现出来的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通过含蓄的表达方式写出来,可谓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玑,韵味无穷,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往往最能触动我们的心弦,意境油然而生。

文化的断代,新诗的影响,崇洋媚外,人心浮躁,即使教育普及,人人识字,但现代人的修养造诣已经很难达到古代诗人的境界。古人那种“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的境界,可谓千古壮观。如今只剩下那些还有点古韵的老者写些所谓的老干部诗词,诗的基本格律都没有,更不用说的意境了,那个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的美是中国独有的。在这个古诗词渐渐式微,逐渐消亡的时代,我们不应该把它丢弃,我们有责任将它保护好,传承好,让古诗词从新推广和普及,将我国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以我们现在比古代更加美的境和景,一定会生发出更加美的心和意,写出比古诗更加美的意境来。


猫青年6


因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诗人、读者和社会。

第一、诗人的因素。比如在唐朝,诗人文人是很受尊重的,太平盛世下,文人墨客往来频繁,佳作也广为流传。所以诗人很多,不管有名无名,谁都可以写,万一哪天被人传颂或者被名人点评,也能某个一官半职,最起码以后的生计也好点了。

所以,写的多了,交流的多了,就会导致诗的总量越来越多,有意境的佳作也越来越多。现在不一样了,诗人少了,写出的诗自然也少了,更不用谈意境了。

第二、读者。古代人们传播故事事情,都是靠民间歌谣诗词等,写的人多、编的人多、读的人多、传播的人多。现在不一样啊,大家都在忙碌着,除了专门研究古诗词的人,谁还没事去读诗赏词。

诗人少,读者少,好的有意境的佳作也就相对少了很多,因为你好不容易写出来的诗词没人欣赏,时间久了也就少了兴致。

第三、社会环境不同了。在古代,写写诗、喝喝酒,做个文人墨客,也能衣食不愁。像李白,广交天下文人墨客,游遍祖国大好河山,好友遍天下,不用种地、不用上班也是可以逍遥自在的。

现在的社会能一样吗?真正的能有心思在大山里起一座草屋,温酒赏花的人还有多少?现在的社会生活压力这么大,谁还会整天游玩于山水之间舞文弄墨?很多现实的话都很讽刺啊,“诗词能当饭吃吗?”“诗词能救命吗?”“写一首有意境的诗,能换钱吗?”

像伯虎君一样,很多之前写的诗词都是在读大学期间写的,自从步入社会,也就是偶尔写写了,比如出去旅游游玩的时候,因为人在社会,要穿衣吃饭,要辛勤工作,所以没有那个安静的心了。

说了这么多,总之吧,就是写诗的人少了、读诗的人少了,加上社会环境把意境也弄没了,所以现在的诗人根本就写不出古代的那种意境;时代不同了,意境也自然不同了。


当代伯虎


我们先来说说诗歌的意境是什么?诗歌的意境就是文字创造出来的情境用以表达诗歌之意的艺术手法。

意境是古诗通用的艺术法则。意思是诗人和读者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诗人用文字来寻得几个意象,把这些意象勾织成一个美妙的情景。然后读者根据读到的意象在自己的脑子里创造出文字意欲创造的情境,来品味诗歌。

比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些单纯的意象,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连缀排列,创造一个凄美伤感的离人思乡情景或情境。


读者就在文字创造的这个意象情境里进行自己脑海中的再塑造,根据意象体会意境,最终体会诗人之意:悲伤、思乡、孤寂、流连。

这就是古诗的意境手法常用的套路。现代诗为什么大部分没有这种意境了呢?

第一,唐代诗人基本上已经把意境手法玩得炉火纯青,现在是再怎么玩也玩不过李白杜甫王维了。怎么办?换套路。所以宋诗就有意避开唐诗的意境高点,开始常用叙事了,最后就产生了宋词。

现代诗人写诗可不单单是为了今天在写诗,特别是今天的诗人。因为诗歌不能直接换来资本,那干嘛还要写呢?真正的现代诗人其实都是在为诗歌史写诗,就是盼望着能写上那么一两首诗载入诗歌历史,因为这样虽然不能直接换来资本,却能换来“象征资本”。

所以,意境手法玩不过古人就永远无法换得“象征资本”,怎么办?只能换套路。所以整个经典现代诗主要是以传达深刻的生命体验为主,手法已经不再单单集中于意境论了。因为现代的生命体验用古诗的意象也不能更好的传达了,这涉及到一个“被容决定形式”的诗歌理论问题。比如下面这个画面你就很难用意境来写一首现代诗,写出来不像样,读者也进入不了你的境,虽然说这张照片还是挺有意境的。



第二,现代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非诗意的世界。到处钢筋水泥,汽车火车,说实在的,在一个非诗意的世界你写出的文字如若诗意就是昧良心,而诗人正是良心之子。所以相反,在今天这个世界,真正的经典诗歌应该是反意境的、反诗意的,这样的诗人才是尽到诗人的本分。

因为诗人在我们中华民族里最早就是巫师,巫,上横为天,下横为地,中间一竖是通达。诗人最早就是依靠文字通天达地巫者。大家说,我们让今天的诗人如何告诉上天我们人类创造的这个世界?这个钢筋混凝土的冷冰冰的世界,有诗意吗?

所以,今天最好的诗歌是没有意境、没有诗意的,因为说到底,现代诗歌就是现代世界在文字中的瞬间凝定,横排排列,敲几个回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