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的藝術,光與影的生命之舞~

一口訴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一張牛皮居然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

皮影,又稱燈影,是一種融合藝術,以在燈下用獸皮刻制的影人演戲而得名,世人稱之為“戲劇藝術的活化石”“活的繪畫”。

皮影·溯源

“牛皮”的藝術,光與影的生命之舞~

相傳,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亡後,武帝整日恍惚,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圖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杆。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相思之苦得以寄託,從此重振朝綱。這個載入《漢書》的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起源。

“牛皮”的藝術,光與影的生命之舞~

“牛皮”的藝術,光與影的生命之舞~

據記載早期的皮影是用紙剪的,後來才改成用皮刻制。據宋朝《夢粱錄》等書記載:“京師初以素紙雕簇,自後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影,以彩色裝飾,不致損壞”。皮影在漢代已經出現,到了宋代已相當流行,京師常見“設帳張燈”上演“影人戲”。到了元代,蒙古大軍將皮影帶到中亞,從此歷經五個世紀,逐步由波斯傳入埃及,再傳入土耳其,最終進入歐洲,併成為現代有聲電影的前驅。

“牛皮”的藝術,光與影的生命之舞~

眾所周知,世界影戲起源於中國,中國影戲起源於陝西,而陝西的影戲則源於華縣。中國皮影的國際正式名稱叫"華劇",即華縣皮影戲曲之意。

華縣皮影有四絕:

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詣高;

二是演唱功力極深;

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

四是華縣皮影博大精深,綜合藝術水平爐火純青,堪稱為戲曲藝術之絕唱。

皮影·演唱

皮影戲的道具主要為影窗,俗稱“亮子”,一般高3尺,寬5尺,以白紙作幕。在古時,配油燈一盞,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動作。走進燈光幕布前,皮影戲中的人物形象只是一個個雕刻而成的固定臉譜,他們的喜怒哀樂憂傷悲都只是一個臉,只有通過藝人的唱腔和唸白,才能把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

在華縣,皮影又叫“五人忙”,五個人演出皮影戲,每人都要負責多種樂器,以細膩悠揚的“碗碗腔”著稱。小車一推,揹簍一背,隨時可外出演出,逢上廟會、結婚、祝壽、小孩滿月,一盞油燈,兩張方桌,幾塊木板就可搭臺表演。

前聲:演唱用碗碗腔,生旦淨醜各種角色,全由他包唱,非絕等深厚之演唱功底者所不能為,邊唱還要邊打大鼓、彈月琴,相當於樂隊指揮。

籤手:

負責操縱皮影表演,外地皮影至少得兩人以上,華縣皮影則一人獨挑,一人操作數十個乃至上百個皮影造型,臨亂不驚,遊刃有餘,堪稱一絕。

坐槽:負責敲鑼、打碗碗、擊鐃、打梆子等5件樂器。

上檔:負責拉二絃琴和吹嗩吶。

下檔:負責拉板胡、長號和配合籤手。

皮影·製作

華縣皮影造型質樸單純,富於裝飾性,同時又具有精緻工巧的藝術特色。一般由牛皮刻成,製作講究雕、繪並重,技藝由代代師父口傳心授,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八道工序。

人物造型的輪廓整體概括,線條優美生動有力度,有勢有韻,在輪廓內部以鏤空為主,又適當留實,做到繁簡得宜、虛實相生。

據說,一件傳統的“雪花紋”影人至少需要雕鑿3000多刀才能得到。

有人評論:“你看到皮影就會想到,西方包括從印象畫派到野獸畫派的所有理念在中國早已形成現實了,而且在多少年前就是這樣的。

豪不誇張的說,華縣皮影戲是漢族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的巧妙融合,也是被國內外皮影界公認的所有中國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藝術種類的集大成者。

皮影·今朝

2006年6月,華縣皮影戲被國家文化部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3月“華縣皮影製作工藝”又被列入《陝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但是……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視聽媒介的普及,皮影戲演出的機會少了。皮影作為一種工藝美術品為人所愛,一些外國遊客尤喜收藏,德國皮革博物館和日本民俗博物館都有華縣皮影陳列。還有結合新技術製作旅遊產品動感皮影、在動畫中應用皮影技術……影造型藝術獲得了華麗的轉身,相較之下,皮影表演藝術卻舉步維艱。

皮影表演藝術和影人制作正遭遇失傳的巨大威脅,皮影戲漸漸失去民間市場,生存空間日益窘迫。據統計,皮影劇本已流失許多,而且隨著表演藝人的相繼離開,即便有了劇本,也沒有搭檔可以演出。

在這傳統手藝如燭閃爍的地平線上,皮影這門古老的藝術正在走向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