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章逐句詳解《老子》之「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章)

【校訂版全文】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逐章逐句詳解《老子》之“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章)

【詳解】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老子在第一章第一次說到了“始”“母”的概念:“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這裡的“始”“母”是對萬物而言。“天下”即是“萬物”。所以“始”就是“道”,“母”就是根本,“子”就是“天下”或“萬物”。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面臨諸多誘惑,有誘惑就有選擇,選擇必然就會伴隨迷惘。如何克服迷惘,做到以不變應萬變?那就是“道法自然”。所謂“法自然”,就是在面臨選擇的時候,要分清什麼是“母”什麼是“子”,也就是要知曉什麼是“本”什麼是“末”。透過現象看本質,是一種難得的本領,需要一個人在“復歸於嬰兒”、“復歸於樸”、“復歸於無極”的時候,秉持“道”秉持“初心”去應對一切事態變化。王弼注曰:“善始之,則善養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則可以為天下母矣。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捨本以逐末也。”

老子也講因果,老子講的因果是邏輯,是推理,就是所謂的“自然”。“既得其母,以知其子”便是由邏輯推理得出的因果關係;而“既知其子,復守其母”卻是一種修為、一種操守。前者讓你的人生順遂、成功,後者讓你的人生幸福、圓融。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勑】

“兌”字帛書甲本作“悶”,乙本作“㙂”,通行本作“兌”,“兌”和“㙂”通假,釋為“穴”,即人的耳、目、鼻、口等七竅。“勤”字帛書甲、乙本均作“堇”,通“勤”。末字通行本作“救”,被廣泛認可。帛書甲本殘缺,乙本作“棘”,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將其訂正為“救”。郭店楚簡本有這句話,最後一字作“逨”,“來”和“朿”形似,帛書乙本的“棘”或許就是從此而來。這個字讀作“勑”,應該最接近老子本義。

以前的注家多數都認為“塞其兌,閉其門”是好的,“啟其兌,濟其事”是不好的,因此末字就應該是與“勤”字相對應的。如果前一字有病、辱等含義,後一字則應有救、吉等含義。但是這個推斷的確是忽略了前面的“沒身不殆”四個字。老子說,把握了根本,就瞭解了萬物,瞭解了萬物之後,還能堅持根本,終身就不會有危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也就是說,只要按“道”的原則,塞住耳目,關閉心門,可以終身不操勞,即便你打開了耳目,成就了一番事業,同樣可以沒有危險。所以和“勤”字對應的,應該是含義相同或近似的一個字。

老子反覆強調,人不是不可以作為,但一定要順應自然規律,按“道”的原則做事。領導者做事情的時候,要減少私慾,不能借做事情大肆為自己撈取。“塞其兌”還要“閉其門”,可以“終身不勤”,而如果“啟其兌”,想“濟其事”的時候,老子卻沒有對應上句說“開其門”。“門”指心門,即慾望之門。這說明兩點:一是這兩句沒有必然的對應關係,不是絕對的相反比較,所以“不勤”和“不勑”也不是必然的反義詞;二是即使想“濟其事”,想成就一番事業,“啟其兌”之後,同樣需要“閉其門”,同樣需要減少個人私慾,這樣才能“終身不勑”,收穫和前者一樣的結果,並共同構成“沒身不殆”的兩個方面。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從字面意思上看,這句話自然可以理解為觀察細緻稱為“明”,持守柔弱稱為“強”;從邏輯關係上看,這裡的“小”可以理解為上文所說的“以知其子”之“子”,也就是具體的事物;這裡的“柔”可以理解為“既得其母”之“母”,也就是事物的根本。能把極其細小的具體事物都看得清清楚楚,然後還能持守柔弱並表現出百折不回的氣勢,這就叫做“強”。這裡的“強”,就是“自勝者強也”之“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這裡的“明”乃“知常明也”、“自見者不明”、“不自見故明”、“自知者明也”之“明”。這裡的“其”也就是上文“見小曰明,守柔曰強”,再往上追溯就是“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意思是隻要正確理解和運用了“道”的法則,就能最終準確地達到“明”的境界,亦即把握事物的根本,抱持對具體事物的正確認識。

這裡的“光”有智慧之意,“用其光”和“和其光”都是把“光”當作工具,而“光而不耀”卻是一種修為。“用其光”和“復歸其明”是相統一的。“用其光”是“道”的外在表現,即外在智慧;“復歸其明”是“道”的內在表現,即內在智慧,“道”就是外在智慧和內在智慧的統一。

先說“沒身不殆”,後說“毋遺身殃”,都是強調只要按“道”的法則辦事,就會化險為夷,永葆安泰。這也再次證明本章的“終身不勤”和“終身不勑”的含義應該是一致的,而不是相反的。

“襲常”和“襲明”之“襲”都有承襲、含藏、秉持之意。“覆命常也,知常明也”,“常”和“明”可理解為由來已久需要遵守秉持的道理,類似於今人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老人言”,其實就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