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的飲食習慣

山西人的飲食習慣

太原,晉中為主,兼收南北之長,選料精細,切配講究,以鹹為主,酸甜為輔,菜餚具有酥爛、香嫩、重油、重味的特點。山西面食最著名,品種多,吃法別緻,風格各異,成品勁道,無不滑利爽口,餘味濃長,山西面食可成宴,從頭到尾不重樣。

山西人喜食雜糧,幹稀飯結合,主糧、雜糧調劑食用,花樣很多,南北各異。晉北寒,喜食熱量高的莜麵、玉米、土豆。副食蘿蔔、豆腐、醃菜。忻州晉中以高粱、玉米、酸菜。晉南對小米飯、饅頭、餅子有濃厚興趣。

山西人的飲食習慣

山西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面朝黃土背朝天,辛勤勞作,鹽份損失很大,山西過去吃飯少食蔬菜,全憑鹽、醋相佐口味重,從生理上需要鹽份,山西晉中人喜早上喝湯飯的特點,也是補充身體水份的原因之一。晉南人吃餅,幹食。山西人愛吃鹽,醋習慣來歷久已,同當地的水土特徵、自然氣候和多數人以雜糧為主的生活條件有關。貧乏的餐桌上,全靠鹽、醋調味,艱苦的勞作之後靠鹽補充身體,如山西林縣地區現在仍然吃麵以:鹽、醋、醬油吃麵。

山西人喜吃醋,醋用量很大,山西水鹼性大,加上以雜糧如莜麵、高粱、玉米、土豆等等高熱、耐消化的食品,醋幫助消化,山西人被稱為“老醯”,山西人無論麵條、包子、餃子、餡餅、炒菜(大部分)都離不開醋。否則,做出的飯不香。山區有的居民以酸湯代替酸菜的習慣,以前山西山區的百姓窮,買不起醋,只能以酸湯做菜。山西人家家要做醋,醋壺、鹽並不離桌。

山西人的飲食習慣

山西人喜歡吃鹹菜,大部分自己醃,蘿蔔、豆角、大白菜等等都能醃,在山西吃鹹菜是每個人都喜歡的,口味有酸,有鹹的 ,口感較脆,山西人醃鹹菜要用粗鹽,據說粗鹽醃製的好吃。到目前,山西每到秋季有一段時間專供粗鹽,山西一家人一頓飯吃下一兩個大頭菜是常有的事,鹹菜到了冬季,春季是餐桌上主要的下飯菜。鹹菜喜食口感較脆的,如將白蘿蔔切成條經曬制幾天後,用鹽、蒜籽一同醃,醃好用花椒油熗食,喜食辣椒的放點辣椒。口感脆有嚼頭,蒜香味濃。

老湯醃菜,有的農家一年四季醃菜,夏不起蟲,冬不結冰,醃出的菜味道可口。還有醃酸菜,醃芥辣絲等等。

還必須一提的是醃西紅柿醬,山西人愛吃麵,吃麵必須有調和,而夏季西紅柿又吃不完,價格便宜,於是有人想出醃西紅柿,到了冬季,炒西紅柿醬澆麵條,味道很好。這是家家戶戶必須醃製的。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冬天吃西紅柿已不是新鮮事。

山西人對一些辛辣的蔥、姜、蒜的用量相當可觀,老百姓很喜歡吃,這是炒菜、燉肉必不可少的佐料,晉南人喜食辣椒。

山西境內有名的有:榆次長凝紫皮蒜、巴公大蔥、代縣辣椒、河津韭菜、平順花椒。生薑則主要由外地運入。山西人早餐喜喝“和子飯”。湯飯口味鹹,只放鹽、香油。外地人對此頗有微詞,但山西人對它也情有獨鍾。

山西人喜歡吃花椒油、涼菜、熱炒、調餡都用花椒油調製。山西五臺山的花椒,大紅袍,質量很好。

山西人吃油喜食豆油、麻油、菜籽油等植物油,食用動物油較少,食用油量較大。

山西人還非常喜歡吃末成熟的玉米、小米、毛豆等,用清水煮熟,叫嘗秋,這其實是日時糧食不濟時的應急辦法。

山西人喜歡吃帶餡的餃子、包子、餡餅、鍋貼等等,口味鹹鮮,少吃甜食。

山西人的飲食習慣

山西人吃肉是指豬肉,稱“割肉”。炒、燉、蒸為主,要求軟、爛。鮮鹹山西人吃羊肉,各地區又不相同,大同地區,喜食羊肉的本身味道,下料不宜重,而太原地區吃羊肉味道較濃,絕不能有羊羶味。

山西人在炒菜主食上(除甜食外)較少放糖,不喜歡吃大甜的食品,即使吃也只是一少部分。

山西人吃牛肉主要是醬牛肉和燉牛肉兩種,要求肉類肥不能膩,瘦不能柴。

山西人吃魚肉:帶魚、鯉魚紅燒、乾燒、糖醋,這是肉類的幾種常見的吃法,當地人非常喜歡吃。

隨著時代的進步,當地人的飲食習慣,口味在發生變化。蔬菜的比例在加大,要求口感脆嫩,原汁原味,清淡爽口,海鮮類也開始喜歡吃一些味清淡的魚,吃法也從色重、油重、味重的紅燒,糖醋向原汁原味的清蒸、清燉轉變。

在主食上,糕點、點心、大米飯的比例在加大,午餐吃麵的習慣也在不斷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