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之張釋之秉公執法

南陽人張釋之,年輕時當漢文帝的騎郎,幹了十年沒提升,想退職回家。中郎將袁盎很重視人才,早就注意到張釋之的為人,隨即向文帝推薦,任命為謁者僕射,主管招待賓客。

資治通鑑之張釋之秉公執法

一天,張釋之跟文帝到上林苑遊玩,觀看老虎飼養圈。文帝很感興趣,找到苑中的總管,先問他老虎的數目,公的多少,母的多少,乳虎又有多少,一連提出十幾個問題。誰知這位總管懵懵懂懂一問三不知,嚇得驚慌失措,冷汗直流。

資治通鑑之張釋之秉公執法

虎圈的頭兒嗇夫很機靈,走上前來,代替總管詳細地作了回答。文帝向他提出一些別的問題,也是有問必答,口齒伶俐,頭腦清晰。文帝很高興:“做官兒,管事情,就該像這個樣子。”說罷,叫張釋之傳令,撤掉總管的職務,提升嗇夫為上林苑的總管。

張釋之猶豫片刻,問道:“陛下,你看絳侯周勃這人如何?”常文帝的脾氣很謙和,作臣子的雖然扯些閒話,他一般也不會動氣的,便說:“是一個君子。”

資治通鑑之張釋之秉公執法

張釋之又問:“東陽侯張相如怎樣?”

“也是位君子呀。”文帝不大經意。

張釋之這才說:“是的,這兩位都是很正派的君子,可也是兩個笨嘴笨舌的老實人。他們哪像這個嗇夫,伶牙俐齒,喋喋不休?陛下大概知道,秦國重用那些能言善辯的謀士,說得天花亂墜,卻沒有幾句老實話,皇帝聽不到真情,弄得土崩瓦解。現在,陛下只看嗇夫的口才好,就越級提升,我怕天下那些扯順風旗的人,光賣嘴巴皮子,卻不幹實事了。陛下應該知道,下級跟著上級跑,好比人的聲音和影子,跟得緊,傳得快。陛下的一舉一動,該特別慎重啊。"

資治通鑑之張釋之秉公執法

文帝聽罷,好半天沒出聲,終於取消了提升嗇夫的命令。回宮的路上,文帝叫張釋之掌馬韁繩,坐在身邊,一路討論秦朝亡國的原因,張釋之都作了解釋。回到宮裡,馬上提升釋之為公車令,主管宮殿的警衛和禮儀。

資治通鑑之張釋之秉公執法

某日,太子劉啟和他的兄弟梁王劉揖,駕著馬車進宮來,走到司馬門,竟不下車,大模大樣地直向門裡闖。

按照當時條例,任何文臣武將,到了司馬門前,必須下馬,乘車的也要下車,走進門去張釋之這天值班,急忙追上兩人,抓住繩,叫他們停下,隨即報告皇帝,說太子“公門不下馬,觸犯禁令”。

資治通鑑之張釋之秉公執法

這事很快傳到文帝的母親薄太后耳裡,她很不愉快。

文帝去求見太后,脫下禮帽,表示領罪,說自己沒把兒子教好。太后才派使者帶著詔令,交給張釋之,赦免太子和梁王的罪,然後准許進宮去。從此,文帝更加器重張釋之,擢升為中大夫,不久又升為中郎將,差一級就是將軍了。

張釋之曾隨車駕經過霸陵,到了路旁的一片大山崗,停車休息。文帝突然想到人的生死問題,指著山崗對大臣們發感慨:“要是把這山崗作棺材,再用麻絨和老漆封死,大概撬不開了吧。”從官們都應聲說妙極了。

資治通鑑之張釋之秉公執法

張釋之發笑道:“假如棺材裡裝有財寶,就是把終南山給封死,恐怕也有隙縫可鑽哩。棺材裡沒東西,不用外棺,又怕什麼?”文帝深以為然,連連稱是。

還是這年,張釋之升為廷尉,主管中央的法庭審判。

某日,皇帝的車隊經過中渭橋。恰巧橋下有人走過,駕車的馬受了驚於是叫侍衛把那人抓來,交給法院。釋之審判的結論是罰四兩金子,理由是妨礙交通。

資治通鑑之張釋之秉公執法

文帝大發雷霆:“這人驚了我的馬。幸虧馬很馴良,換了別的馬,不就摔傷我了嗎?廷尉竟處罰得這麼輕鬆,都把我當作什麼人了!”

張釋之求見文帝,耐心地解釋道:“法律制定出來,是普天下通用的,按這個人的實際情況,犯的正是這一條。隨便加重或是減輕,老百姓就不服這個法律了。”

文帝還是生氣:“那人驚嚇的是我呀,我是皇帝呀!”

資治通鑑之張釋之秉公執法

張釋之平心靜氣,卻搖了搖頭:“皇帝跟老百姓,法律都用一根尺子,沒有什麼長和短;不能只對百姓講法律,皇帝就例外。再說那人走自己的路,並不知道橋上走過的就是皇帝呀。”

釋之看看文帝,似乎還有氣,又說:“陛下假如不把那人交給法庭,當時殺死他,也就過去了;交到了法庭,就必須依法辦事,馬虎不得。法律好比一杆秤,秤要稱得平,稍微一偏,下面便跟著偏,老百姓也就沒有公道和保障了。陛下該替老百姓著想呢。”

文帝悶了好久,說:“你的處理是對的。”

資治通鑑之張釋之秉公執法

有一年,小偷偷了高祖神廟靈座前的玉環,被抓到了。文帝很氣忿,要求法院從重處罰。張釋之對照法律條文,判為“盜竊宗廟物品”罪,應當殺頭。

資治通鑑之張釋之秉公執法

文帝火冒三丈:“這人無法無天,膽敢偷到先帝的神廟裡,我交給廷尉,是要誅滅他的三族。你卻又用法律來套,輕描淡寫,跟我敬重宗廟的本意完全是兩回事!”

資治通鑑之張釋之秉公執法

張釋之摘下官帽,先叩一個頭,再回答道:“法律就是這樣規定的,不能因為地點不同,各人的想法不同,就隨意改變偷了宗廟的東西要誅三族,假如有人在高帝的陵墓上抓走一把土,又該如何處置呢?”抓土是含蓄委婉的說法,意思是挖墓盜棺,罪惡就大了。


文帝聽罷,覺得有道理,報告太后,按廷尉的意見作了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