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後連得8子,被尊爲「川西夫子」他的傳奇人生99%人不知

年青時無一子嗣的他

想不到六十歲卻老來得子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

直到八十歲竟然連生八個兒子

將近九十才仙逝

……

他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引子

近20多年來,在雙流彭鎮出現了一個奇特現象,每至清明,隔年便有大批人潮湧至該鎮,齊聚羊坪社區八組墓地前,共同祭奠一位據說是200多年前的大師。而且在祭拜人群中不乏遠道而來的虔誠的浙江、福建名人雅士。

那麼這墓主人到底是誰呢?他便是清代名儒、歷史上少有的被人奉為教主的學問大家、“槐軒學說”創始人、被世人尊稱為“川西夫子”的劉沅劉止唐先生。

60歲後連得8子,被尊為“川西夫子”他的傳奇人生99%人不知

【劉沅】(1768-1855),字止唐,號清陽居士,四川雙流人,生於清乾隆三十三年,卒於清咸豐五年,生平跨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享年八十八歲,是清中葉重要的儒學大師、教育家、宗教思想家、醫學思想家,其所創學術被稱為槐軒之學,影響深遠,被後世尊為槐軒學派(劉門教)以及川中中醫火神派的開派師祖。

60歲後連得8子,被尊為“川西夫子”他的傳奇人生99%人不知

自幼聰慧,立志成才奔仕途

劉沅祖籍湖北麻城,其遠祖在明末入蜀避亂,先定居眉山,後遷峨眉山,輾轉流離。到了清代初年劉沅高祖劉坤那一代,劉家搬來雙流,定居柑梓鄉雲棲裡(今彭鎮羊坪社區)。

劉沅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劉汝欽好讀書,精通易學,有著作《筆記》傳世,曾在清代名將嶽鍾琪部下專管糧草,隨軍隊四處征戰。解甲歸田之後,特別注重對兩個兒子劉濖(字芳皋,清嘉慶進士,官至刑部主事。)、劉沅的教育,送他們進私塾、入縣學,望子成龍。

劉沅生性穎悟、好學,七歲成誦,愛書如命。年輕時候的劉沅,理想同當時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兩樣,一心所想,也無非是科舉仕途一路。劉沅的這條道路,初期頗為順暢。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十八歲的他便以冠軍成績成為雙流縣庠(xiáng)生(即通常所說的“秀才”), 三年後被選拔為貢生(狀元后備人選)。

60歲後連得8子,被尊為“川西夫子”他的傳奇人生99%人不知

屢試不中,回鄉開課侍慈母

不料在他被選為貢生後的第二年父親突然亡故,家道開始衰落,劉沅無心仕途,便在家鄉一廟子裡開起了私塾,收徒教書,以收入貼補家用。這期間,劉沅繼續參加鄉試(省考),25歲那年得中舉人,但由於念及老母年高體弱,不忍遠行。

但同時,劉沅順暢的科舉之路也到此為止。乾隆五十八年、乾隆六十年、嘉慶元年三次參加會試(國考),皆名落孫山。這令從小接受父親教誨,秉承儒家理想,一心想中進士的劉沅備感失落。此後冷靜下來,內心也漸漸釋然,再無心仕途,慢慢滋生了留守家鄉侍奉母親的決心。在他兄長劉濖中進士後,劉沅曾說:光宗耀祖的事,兄長已為劉家做到,那麼在家為老母親養老送終的事就由我來承擔吧。於是從此留守家鄉。

即使到了道光六年,年近花甲、已是清庭文職正二品資政大夫的劉沅,在接到禮部派任湖北天門縣知縣時,仍毅然找藉口說是要在家為亡母守孝,不願前往,不久獲得批准,回鄉繼續隱居講課,一直到咸豐五年(1855年)去世。

60歲後連得8子,被尊為“川西夫子”他的傳奇人生99%人不知

兩遇奇人,修身八載終悟道

劉沅自幼深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易理之學,算是劉家的家學。劉沅曾祖劉嘉珍因體弱而好讀書,祖父劉漢鼎則好讀《易》,曾著有《易蘊發明》一書;而他父親劉汝欽更是精通易學,洞澈性理。劉沅關於融道入儒的思想,關於追求純一即《大學》止至善的思想,主要淵源於此。劉沅一生成就,除了家學淵源和自己的聰敏苦學外,他一生中所遇的兩個奇人也居功至偉。

嘉慶元年(1796年),劉沅之兄劉芳皋中進士出任翰林院庶吉士,劉沅隨之北上,一則為兄作伴,二則遊山玩水,以消解名落孫山之苦。弟兄二人途經湖北當陽縣時,去遊紫柏山,結識了他一生當中的第一個奇人——靜一道人。兩人甚是投緣,靜一道人向他講解了養身之道和儒家某些觀點,臨別還送他一部《道德經》。劉沅驚奇地發現道家修養理論與儒家道德似有相通之處。不管道家養生與儒家是否真的相通,至少初步接觸道家養生的劉沅是這麼理解的。這次巧遇,對即將而立之年的劉沅無疑起到潛移默化作用。這也是劉沅第一次有意識地把儒家理論和道家養生學聯繫起來,初步窺探到了這兩者之間千絲萬縷的學術聯繫。這次奇遇,可以說為劉沅一生的學術奠定了重要的基調。劉沅日後留心道學,自成一說,在學術上開闢了一條“貫通儒道”的道路。

60歲後連得8子,被尊為“川西夫子”他的傳奇人生99%人不知

劉沅在京逗留不久即告別兄長,回到家鄉雙流,專心講學侍母。不料天有不測風雲,先是侄子病亡,接著自家墳地被豪鄰侵佔,母親為此憂憤發病。一驚一氣之下,劉沅竟也病臥床榻,憂心不已。諸事不順,本就身體羸弱的劉沅更加疲憊,年紀輕輕就已像七老八十一樣多病。

嘉慶三年,而立之年的劉沅病體稍愈,一次偶然在本地彭家場集上遇一位賣藥老人,此人“形容殊異,心愛敬之,求示延年之方”。這就是野雲老人。野雲老人見劉沅心誠便給了他治病藥方,並告訴他“人生自有長生藥,返求諸身心可也”,向他闡述聖賢之言“仁者壽,大德必壽”等,囑咐他存心養性。劉沅見老者不凡,加之求治心切和好奇心驅使,率性就拜老人為師。之後便隨老人前往新津老君山修煉,在老人指導下靜心服藥、鍛練,學會了靜心養性之內功。不兩年功夫劉沅病體竟完全康復!

60歲後連得8子,被尊為“川西夫子”他的傳奇人生99%人不知

劉沅這一學就是七、八年,身體更是越來越強壯。說也奇怪,年青時無一子嗣的他,想不到六十歲居然老來得子,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直到八十歲竟連生八個兒子,將近九十才仙逝。此番經歷,使劉沅對道家養生的丹道思想至為信從。這也是後來在他的學術體系中道家丹道思想佔有極其重要地位的根本原因。

60歲後連得8子,被尊為“川西夫子”他的傳奇人生99%人不知

創辦槐軒,自成一派授眾徒

嘉慶十八年,46歲且已有一定積蓄的劉沅決定移居成都發展。遂舉家遷至南門淳化街(今錦江賓館西門),自建房屋,開門收徒。因新宅院中有株百年老槐樹,濃蔭掩映,雍穆恬靜,於是給宅院取名“槐軒”。從此劉沅在“槐軒”開始了堅守如一,長達四十餘年的講學、治學的道路,終成一代大儒。

對於學生他來者不拒,教學報酬不計多寡,家貧學子,無錢一樣可以就學。教學內容,除了傳統經史書籍之外,還教學生練“坐功”,即靜心養性之功,平心存性,以強健身體。講學四十年,門生弟子數以千計,遍佈省內外,世稱“槐軒學派”。劉沅也被譽為“塾師之雄”,當時學子均以“槐軒門人”自豪。其弟子中成進士中舉人者百餘人,明經貢士三百餘人……“槐軒”因此也成了四川最負盛名的大型書院式私塾。

劉沅辭世後,有位叫林鴻年的福建籍雲南官員來蜀,偶然讀到劉沅的書,萬分驚奇。於是便向其家人和學生請教併購買了全套書籍鑽研。林退隱歸鄉後便開始授課講習劉沅的理論,從而讓槐軒學術遠播浙、閩,被人尊稱為“川西夫子”。

60歲後連得8子,被尊為“川西夫子”他的傳奇人生99%人不知

筆耕不輟,等身著作益後人

劉沅傳經講學、著書立說,數十年從未有過一日的懈怠,著作等身。光緒年間,其子劉梖文及門人劉芬等人集資創辦守經堂,選集劉沅著作二十二種刻印成《槐軒全書》發行於世。

《槐軒全書》內容之宏富,方法之獨特,論述之精深,為當世所罕見,堪稱鴻篇鉅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是傳統文化中罕見的會通儒、釋、道三家精要並具完整學術體系的珍貴文獻。而劉沅可謂歷代學者中以至善、純一和天人合一等哲學範疇來闡揚儒、釋、道三家本原,尤其是儒家元典精神的“大儒”。他的學說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無疑是傳統文化尤其是巴蜀文化中未被開發的寶藏。

60歲後連得8子,被尊為“川西夫子”他的傳奇人生99%人不知

遲暮晚年,積善修身示晚輩

劉沅晚年十分熱愛公益和慈善事業,特別喜好修復祠廟。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主持修葺成都武侯祠,重新審定樹立祠內文臣武將塑像。現在,武侯祠內47尊蜀漢歷史人物塑像中,有25尊是在劉沅的主持下重塑的,至今人們所見仍為劉沅調整後的風貌。

新津老君山老子廟,上面的所有老建築亦均是劉沅及其後人組織人員重建,其餘如都江堰、杜甫草堂、望江樓公園等等無處沒有劉沅及其後世子孫的修繕或重建功勞。今天成都武侯祠尚存劉沅撰書的《巍然》等碑石,杜甫草堂尚存劉沅撰書的一塊七律詩碑。書法圓潤遒勁,取法甚古,風采動人,此外,劉沅還重修了位於成都西郊的黃忠墓。而劉家人自劉沅開始,五代人關愛武侯祠,堪稱蜀中佳話。

60歲後連得8子,被尊為“川西夫子”他的傳奇人生99%人不知

後記

劉老夫子一生教書育人、著書立說,持之以恆、自成一派,留給後人的財富可說是無價之寶。他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篇幅所限在此不能窮其所有;其“槐軒學說”更不是三言兩語所能概括,需得有心之人慢慢研習方能領悟其中要髓。

先生創立的槐軒學說博大精深,他主張通過五倫實踐和養心養氣以達到天人一氣,恢復天理良心。槐軒之道是做人之道,是成己成人之道,是修身之道,也即是大學之道。

槐軒學說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更是雙流一張光輝的歷史文化名片。

【文章來源:根據史料和網絡 雙流電視臺薛翔整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