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說「常使民無知無欲」,可人沒有欲望會怎麼樣?

現代管理學對於員工的激勵都是從員工的動機和需求角度進行研究,比如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給企業如何進行員工激勵提出了重要的參考。那麼,按照老子《道德經》中所提出的觀點“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讓員工無知無慾,那員工該如何管理,員工該如何激勵?

老子《道德經》說“常使民無知無慾”,可人沒有慾望會怎麼樣?

在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中,有這麼一句話: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很多人以為這裡說的無知是要讓民眾沒有知識,是愚民政策;無慾是要壓抑民眾的慾望,讓民眾都去當和尚。這只是對老子觀念的粗淺認識,沒有窺見其本質!

老子《道德經》說“常使民無知無慾”,可人沒有慾望會怎麼樣?

什麼是“知”?知識,是人類對有限的一些事物的歸納,總結出來的宇宙法則或人性法則。老子開章就告訴我們:自然法則可生出無限的表象,而人類只能處理有限的信息,歸納有限的事物,人總結出的法則就一定會有侷限性,一定會是有侷限性的自然或人性法則的。人接受這些有侷限性的自然或人性法則的 知識,就會產生侷限於自身認知的意念。古人把這種,人因為有了知識,導致人難以接受其他的觀念,叫做知見障。佛教所講得:清空你的茶杯,才能倒進新的水,就是叫人拋開他的知見障,嘗試接受其他類別的見解和知識。讓民眾放下知見障,就叫“使民無知”。

老子《道德經》說“常使民無知無慾”,可人沒有慾望會怎麼樣?

同理,衣食住行都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合理的需求應該得到鼓勵。但是如果放縱自己的慾望,就偏離了自然法則和人性法則,導致人難以接受的行為,這在佛教李叫做慾念障。具體表現在事物上就是,酒池肉林,人為財死,精盡人亡等等有失天道,有失人道的事情。讓民眾放下慾念障,就是老子所說的“使民無慾”,老子並不是要人都去做和尚的。

老子《道德經》說“常使民無知無慾”,可人沒有慾望會怎麼樣?

那麼,無知無慾的人是不是真的最難管理呢?確實,管理者會利用人的知見障和慾念障進行管理。舉例說明,比如老闆想要員工拼命加班,老闆就從知識上給你灌輸知見障:比如提倡奉獻精神的企業文化。老闆也可以從慾望上給你灌輸慾念障:比如給你頒發一個最努力工作獎的帶來榮譽,比如加班可以多拿工資,不加班就吃不飽飯。在某些企業,比如在xx糠工作的員工可能對這點深有體會吧。再舉個例子:比如古代某些禮學家,非常提倡婦女要守貞潔這種觀念。民眾被智者灌輸這樣的知識和觀念,就會做出失潔尋死這樣有失天道,有失人道的事情。所以聖人使民眾無知無慾,是要去除民眾的知見障和慾念障,而不是要讓民沒有知識,或做叫民眾做和尚。

老子《道德經》說“常使民無知無慾”,可人沒有慾望會怎麼樣?

無知無慾的人,從管理者,統治者的角度來講可能是最難管理的。但是從聖人的角度看,無知無慾是要去除人的知見障和慾念障,而不被管理者玩於鼓掌之中。這和佛家所講的無欲則剛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老子《道德經》說“常使民無知無慾”,可人沒有慾望會怎麼樣?

《道德經》真是一部奇書,每次讀來都會有新的感悟,當然一陰一陽之謂道,換個視角看問題,我說的可能就是錯的。道友們,你們是怎麼看待老子所說的“常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的呢?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