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腹及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上)

经腹及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上)

文章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8,21(4)

摘 要

吻合口漏是直肠癌传统经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不仅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还会影响远期生存效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术式,其吻合方式与传统经腹TME手术的吻合方式不尽相同,发生吻合口漏的风险以及相关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经腹TME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相关因素;而目前关于taTME术后吻合口漏高危因素的报道较少。

本文仅就几个相对被广泛认可、或者尚存争议的TME及taTME手术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展开讨论,主要包括:男性、吸烟、肿瘤位置、新辅助放化疗、血管结扎位置、手术方式、直肠切割闭合器的使用数量以及消化道重建方式。笔者认为,外科医生应该在术前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循证医学证据,详细分析每一例直肠癌患者发生吻合口漏的风险,并结合术中情况,合理选择是否施行转流性造口;术后发生吻合口漏时,更应该审慎选择转流性造口的时机,从而将吻合口漏所致的风险降低至最小化。

吻合口漏(anastomotic leakage)是直肠癌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直肠癌手术的永恒热点话题。近年来,经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逐步发展为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的"金标准"术式,TME手术及吻合质量均关系到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而吻合口漏是TME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4%~15.9%,严重的吻合口漏甚至需再次手术干预。随着器械吻合技术的发展、微创技术的普及以及TME的推广,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的减少以及低位和超低位吻合的增加,直肠癌吻合口漏发生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

相比经腹TME手术,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TME)采用从肛门入路,"自下而上"逆向解剖游离直肠系膜,降低了远端直肠系膜切除的难度。taTME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术式,其吻合方式与传统经腹TME手术的吻合方式不尽相同,发生吻合口漏的风险以及相关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笔者综述TME吻合口漏相关的危险因素,并综合近期国内外taTME领域专家的主要观点,分析taTME手术发生吻合口漏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全国开展TME以及taTME手术的外科同道提供借鉴。

一、直肠癌根治术及吻合手术的历史沿革

1908年,Miles在《柳叶刀》杂志发表了"APR手术治疗直肠及末端结肠癌的方法"一文,介绍了以肿瘤淋巴转移规律为依据的现代直肠癌根治手术概念。1948年,Dixon报道了400例上段直肠癌和下段乙状结肠癌经腹前切除和吻合手术,证明经腹前切除和吻合手术在中高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上世纪30年代以后,解剖病理学家的研究却发现,Miles关于直肠癌向远端扩散的概念是错误的,多数淋巴结与原发肿瘤的平面相平行或位于其近端,肿瘤远端2 cm的切缘并不会增加局部复发率或降低患者长期生存率。

自此,中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方式发生了由APR向保留肛门手术的历史性转变。1982年,Heald教授提出TME理念是直肠癌手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他明确了沿盆筋膜脏层、壁层之间"神圣平面(Holy Plane)"进行解剖,规范了中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范围的技术标准,并为提高R0切除率、增加肿瘤环周切缘安全性、降低局部复发率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在2010—2013年间,美国的Sylla教授、中国学者陈远光及张浩、西班牙的de Lacy医生等先后报道了腹腔镜辅助以及完全taTME手术。

机械吻合手术器械的研发与推广使用,对保留肛门手术的进步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后,前苏联和美国分别开始研制管状吻合器,这使得低位直肠吻合更加容易,并且降低了吻合口漏的发生风险。20世纪80年代之后,残端闭合器问世,尤其推荐采用"双吻合技术(double-stapled anastomosis)",使得直肠残端闭合可以更加低位且安全。这不仅进一步降低了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也提升了直肠远端切缘的肿瘤学安全性范围,进一步提高了低位直肠癌患者中保留肛门获益人群的比例。

二、直肠癌手术吻合口漏的定义和分级

2013年,国际直肠癌研究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Rectal Cancer,ISREC)回顾分析了59项研究中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定义,最后将吻合口漏定义为:直肠切除术后,结肠-直肠或结肠-肛管吻合口的肠壁因坏死或脓肿形成,导致其完整性遭到破坏而引起的肠管内外腔隙相通。吻合口漏发生后,早期即有腹部症状出现,体温升高,引流管出现或不出现气、粪样引流物。满足以下任何一项即可确诊为吻合口漏:

(1)从骶前引流管或腹部切口引流出肠内容物;

(2)消化道造影可见造影剂从漏口外漏或从引流管流出;

(3)再次手术证实吻合口裂开;

(4)CT见吻合口周围积气及肠壁不连续,或吻合口周围有积液。

按照ISREC的吻合口漏定义将直肠术后吻合口漏分为3个等级:

(2)B级:需要介入性操作来治疗,但不需手术治疗;

(3)C级:需行手术治疗。具有临床症状的吻合口漏多为B级或C级。对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回顾性研究显示,54%的吻合口漏是通过吻合口周围引流液性质来确诊的,未行转流性造口发生的吻合口漏多为C级,C级吻合口漏患者中接受永久性造口手术的比例明显较多。

这说明ISREC关于吻合口漏的定义和分级相对简单,便于指导临床治疗,更值得推广。有文献报道,中低位结直肠癌行TME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可达10%~14%。结直肠癌手术发生吻合口漏的病死率可高达12%~27%,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也有4~5倍的增加。目前,关于taTME术后吻合口漏的报道还较少,尤其是大样本量的报道。根据最新的文献报道,在国际taTME登记研究协作组的1594例taTME手术患者中,术后30 d内与30 d后的吻合口漏发生率分别为7.8%和2.0%。

(未完待续【接下文】)

参考文献【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