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临刑时,刽子手跪地磕头,百姓痛哭失声,多尔衮仰天长叹!

公元1645年闰六月二十日,北京城内气氛肃杀。菜市口,走来了一位身戴枷锁,却昂首阔步,正气凛然的中年男子。走上刑场后,他分别朝南北方向各拜了两次,然后端坐下来,从容赴刑,四周的百姓早已痛哭失声,高喊:“左大人!”

此人临刑时,刽子手跪地磕头,百姓痛哭失声,多尔衮仰天长叹!

这个人名叫左懋第,山东莱阳人,他出生于1601年,从小聪颖好学,长大后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才子。30岁时,左懋第考中进士。入仕之后,他成为陕西韩城知县,显示了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不久就成了百姓爱戴的父母官。然而此时的明朝风雨飘摇,终于走向了末路,崇祯死后,忠贞刚烈的左懋第用心辅佐南明政权。

京城失陷后,偏安一隅的南明政权也和南宋一样,派系对立,一派主战,一派主和,而左懋第坚定地站在了主战派一边。在他看来,此时的南明岌岌可危,如果不给清朝强势一击,一味地退让,只会更加被动。然而,朝中那些目光短视的奸佞小人只顾自私自利,无视了左懋第的主张,还下旨让他北上与清军谈判求和。

此人临刑时,刽子手跪地磕头,百姓痛哭失声,多尔衮仰天长叹!

之所以会让左懋第去,是因为南明朝中除少数忠贞爱国之士外,其他人都贪生怕死,不敢出面去与被他们畏如猛虎的女真求和。左懋第铮铮铁骨,有着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风骨,为了江山社稷,他毅然踏上了前途凶多吉少的北上之旅。

此时的清帝国,皇帝顺治年幼,摄政王多尔衮大权在握,他可不是那么好说话的。左懋第一到顺天府,多尔衮就给他准备了下马威。左懋第等人被安排在了四夷馆,这本是明朝时用来接待藩属国使臣的地方,明显就有羞辱之意。左懋第怒不可遏,怒斥清廷是不知礼仪的野蛮人,南明使团这才被转移至鸿胪寺。

此人临刑时,刽子手跪地磕头,百姓痛哭失声,多尔衮仰天长叹!

在被多尔衮故意冷落了十多天后,左懋第等人才第一次见到了清廷派来的议和者,大学士刚林。然而见面之后,刚林就指责南明弘光帝登基是僭越之举,遭到了左懋第的反驳,和谈一时间陷入了僵局。其实,多尔衮本来就没有和谈的诚意,在他眼中,南明已经是囊中之物,所以不久后,他就命人将左懋第一行人扣押了。

关押期间,多尔衮看重左懋第的才华和气节,多次派人劝降,左懋第不为所动。恼羞成怒之下,多尔衮下令处死使团中人,由此出现文章开头的一幕。临刑前,多尔衮仍然爱惜左懋第之才,赞赏他的忠诚,再次劝降,承诺封王拜将不在话下。左懋第始终不为所动,高喊:“宁为南鬼,不为北王!”听了这句话,刽子手终于忍不住,下跪磕头,百姓更是放声痛哭,多尔衮也仰天长叹。在监斩官多次严令下,左懋第从容就义。

此人临刑时,刽子手跪地磕头,百姓痛哭失声,多尔衮仰天长叹!

他死后,许多百姓奔走泪告,拜送者更是不计其数,收敛遗体时,从左懋第的袖中发现了一首绝命诗:“峡坼巢封归路回,片云南下意如何?寸丹冷魄消磨尽,荡作寒烟总不磨!”他以其所言所行,成就了民族之魂的壮丽悲歌,人们将他称为“明末文天祥”,值得后世永远铭记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