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港「郭宕」

龍港“郭宕”

龍港“郭宕”

一、郭宕概況

郭宕,又稱“郭家宕”,屬遠古地殼運動、海灣流沙沖積沉澱之地。郭宕隸屬龍港江山社區管轄,地理位置較為優越,處於龍金大道與世紀大道交叉口,近鄰九龍灣公園、龍港體育館。全村目前以紡織業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共465戶、約1860人,村民以郭姓為主、薛姓次之,另有李、陳、鄭、馬、顧、朱、孫、章、張、劉等姓氏。

龍港“郭宕”

龍港“郭宕”

二、歷史沿革

清朝隸屬平邑十五郡

民國之時稱作綠萍鄉

新中國成立後,歸屬江山鄉

1958年實行公社制時,改為郭宕大隊

1963年劃歸江山公社

之後一直由江山鄉管轄

2000年,隨江山鄉併入龍港鎮,由江山辦事處管轄

2011年,隸屬龍港江山社區管轄

龍港“郭宕”

龍港“郭宕”

三、郭氏探源

郭宕村郭姓始遷祖為郭景孜。

根據《蒼南文史》第二輯和《龍港鎮志》記載:“郭景孜系中唐汾陽王郭子儀八世孫。其父郭太初於廣明年間(880—881年),為避王仙芝、黃巢戰亂(874—884年)而來錢浦(今錢倉小山垟),至郭景孜即從錢浦轉徙來此定居,以姓名村,號郭家宕,義為郭姓聚居之處(見自明朝蘇伯衡《平仲集》)。”繁衍成族,後裔分居縣內外各地。

龍港“郭宕”

龍港“郭宕”

四、郭子儀其人

根據蒼南史實資料記載,郭宕村郭氏族人系唐代名將、軍事家、政治家郭子儀後裔。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華州區)人,其早年以武舉高第後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進位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於閒官。

寶應元年(762年)初,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絳州平定叛亂,不久又被解除兵權。廣德元年(763年)冬天,唐朝廷與唐朝軍將發生矛盾導致長安缺乏防禦,程元振隱瞞軍情不報,吐蕃趁機長安缺乏防禦之時入寇、攻入長安;唐代宗啟用郭子儀,郭子儀調集軍隊。吐蕃佔長安10余天,聽說郭子儀與唐軍靠近,吐蕃立即逃離了長安。

公元765年,唐朝官員僕固懷恩反叛,引吐蕃、回紇入寇,郭子儀在騎說服回紇,唐軍騎兵聯合回紇,大破吐蕃。大曆十四年(779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諡號忠武。

龍港“郭宕”

五、太陰宮

郭宕太陰宮,始建於清乾隆24年,距今近260年,於2007年受龍捲風損壞,當即重建,一座宏偉壯觀的新太陰宮歷經三載,於2011年落成。民間所建的太陰宮,正是信奉陳靖姑即“陳十四娘娘”的場所。而溫州鼓詞的重頭戲即“娘娘詞”,就是源於陳靖姑及其傳說。陳靖姑為民眾共同信仰的神祇,民間則稱之為娘奶、佛姨奶、陳十四夫人、陳十四娘娘等。這位民間傳說中的神性英雄,因為善於“醫病、除妖、扶危、解厄、救產、保胎、送子、決疑”,護國佑民,功德無量,聖蹟遠播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廣西、臺灣和東南亞等等許多地方,廣為傳誦和崇拜。

龍港“郭宕”

歷史悠久的青雲寺,又名青龍寺

龍港“郭宕”

村中籃球場

龍港“郭宕”

郭宕村環境優雅,四面環水,大小橋樑數座,於村西首的長河橋,跨度寬,這條長河的記憶讓人留戀不已。而今碧波微漾,流水依依。偶見不遠河岸處,年青垂釣者,尋得閒情逸致。只是往昔河邊戲水的童年玩伴們,不見蹤影,浮現七八十年代村居生活場景,盡嘆一去不復返的故事光陰。

龍港“郭宕”

水滿田間秧苗齊,炎日穿樹映影跡。農忙時節,走進郭宕,忽見一幢幢新建套房集中在這個村莊的東北首,即在龍金大道與世紀大道交匯處的郭宕新村。即將告別該村時,再次穿過九龍灣公園,隔路一二十幢大廈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之中,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將來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必是一個全新的郭宕!

(注:文中部分內容來自網絡及當地史實資料)

龍港“郭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