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

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

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

通辽发布【望通辽】·第二十期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查看更多新闻资

看点

01

乡风净 乡愁美 产业兴——内蒙古科左后旗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7.29

办酒席的流动“五彩大棚”消失了,乡村小路上,婉转悠扬的马头琴声在空中回荡……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如今正奏响乡村振兴的美丽乐章。

“五彩大棚”消失了 移风易俗育出文明乡风

佟志辉拿出自己的“随礼账本”给记者看,小小的牛皮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礼单”:老孙家孩子升学200元,老李家乔迁200元,老王头儿子结婚500元……佟志辉是散都苏木敖包嘎查的会计,前几天他对着账本拢了拢,吃惊地发现,过去十年自己花出的“份子钱”居然有21.3万元。

佟志辉说,过去村里升学、红白喜事都兴大操大办,村民们互相攀比,看谁家排场大、礼金多,有的贫困户甚至贷款去随礼,“份子钱”成了村民沉重的负担。

“大家心里都反对,但碍于面子,没人捅破这层窗户纸。”散都苏木党委副书记吉如和说,近几年科左后旗大力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喜事简办、升学宴不办”等村规民约,有效刹住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今年各嘎查村更是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不少村民都签订了拒办升学宴承诺书。

“往年这时候早就‘随’出去好几千了,今年到现在为止,一份儿都没有,减轻很大负担。”佟志辉说,自己的女儿今年也考上了大学,他没有为女儿办升学宴。老乡们到村部坐在一起喝茶、嗑瓜子、拉家常,以“茶话会”的形式代替升学宴。

据当地村民介绍,过去每年一到七八月份,办酒席的流动“五彩大棚”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嘎查村,而今年几乎没有看到一顶“五彩大棚”。

“除了不办升学宴,旗里还通过提倡‘零彩礼’婚礼、组织孝老爱亲评比等举措,开展农村移风易俗,让文明乡风在每个村民心中生根发芽。”旗委宣传部长李凌芬说。

“民俗馆”“宣传队”搞起来 聚住乡情留住乡愁

饸饹床子、奶食品模具、蒙古袍……走进常胜镇地河村民俗馆,承载着民俗文化和浓浓乡情的老物件映入眼帘,每个展柜旁都配有一段文字,向人们讲述老物件背后的乡村记忆。

“这些民俗物件都是从当地村民家收集的,把它们放到民俗馆集中展示,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住乡情。”常胜镇党委书记蔡树郡说,镇里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参观民俗馆,让青少年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在科左后旗,提起茂道吐苏木高井嘎查,人人竖起大拇指。近几年,高井嘎查落实中央精神,大力开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目前已成为全旗最具“文艺范儿”的嘎查村。这里的百姓吹拉弹唱、“舞文弄墨”样样精通。去年,村里请来两位书法老师免费教村民写毛笔字,如今高井嘎查已经有了十几名“乡土书法家”,文化活动室的墙上挂满了村民们写的蒙古文书法作品,村里还为村民们举办了“故乡情”主题书画展。

除了蒙古文书法,四胡、马头琴、好来宝、广场舞也都是高井嘎查村民的拿手项目,村里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经常去周边文艺展演。每年春节,村民还会自己编排节目,上演一场充满乡土特色的“农牧民春晚”。

高井嘎查党支部书记文光说,村民们每天在一起排节目,相互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通过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不仅留住了美丽乡愁,还凝聚了浓浓乡情。

“马文化”产业兴起来 助力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茂道吐苏木巴首嘎查的马头琴制作车间里,工人们正细致地给马头琴打磨、雕刻、上漆,一把把精美的手工制作马头琴跃然眼前。

科左后旗被称为“马王之乡”和“英雄上马的地方”。近几年全旗依托“马文化”打造民族特色文化产业,2017年,巴首嘎查与通辽市一家民族乐器公司合作,成立村办企业“阿吉奈马头琴制作有限公司”,培训当地村民马头琴制作技艺,为他们提供马头琴车间工人的岗位。由于制作工艺精美,巴首生产的马头琴在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

35岁的张翠莲是巴首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弟弟有严重智力障碍,公公又得了脑血栓,两个病人都需要她照顾。去年年底,张翠莲来到村里的马头琴制作车间做打磨工作,每月工资2400元。“就在家门口打工,不耽误照顾病人,又不耽误种地,这么称心的工作上哪儿找去?”张翠莲说。在巴首嘎查,和张翠莲一样在这个车间工作的贫困户还有3人。

工作之余,村民们经常三三两两地凑到一起学习拉马头琴,车间不时传出悠扬的琴声。

巴首嘎查党支部书记高兴嘎说,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巴首嘎查在乌兰敖道中心学校设立了马头琴特色艺术班,教学生们演奏马头琴,还在村里建起蒙古族民俗馆和演艺大厅,定期举办“乡村马头琴音乐会”。“下一步我们打算整合旅游资源,把巴首打造成‘马头琴文化特色旅游村’,带动全体村民致富奔小康。”

据通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奎介绍,目前通辽市已有多个嘎查村打造马头琴等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结合,创造经济效益。“乡村振兴不能只富‘口袋’,不富‘脑袋’。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能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更重要的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培育百姓文明的生活风尚,对助力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看点

02

科尔沁沙地治理和沙产业发展座谈会在通辽市召开

7.27

7月25日下午,科尔沁沙地治理和沙产业发展座谈会在通辽市召开。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杰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进内蒙古区委主委郑福田等出席。

会上,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科院、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自治区林业厅、吉林师范大学等机构院校及吉林省、辽宁省、赤峰市等省市地区的领导专家学者,紧紧围绕“防沙治沙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会议主题发言,说建议、谈想法、提对策,共同交流科尔沁沙地治理的成绩与经验,深入探讨科尔沁沙地治理、恢复、发展等问题。

朱永新在会上指出,通辽市多年来防沙治沙所取得的成绩,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充分体现,特别是围绕建设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区,通辽市坚持“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大力实施“四个千万亩”工程,建成了立足东北、面向华北的生态防线。民进中央将持续关注并全力推动科尔沁沙地治理,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建真言献良策,为科尔沁沙地治理作出新贡献。民进愿与通辽市一起努力,在治沙问题,以及教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

李杰翔对民进中央长期以来给予通辽市科尔沁沙地治理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说,听了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深表感谢。下一步,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部署要求,认真总结和学习借鉴科尔沁沙地治理的经验做法,科学完善科尔沁沙地治理总体规划,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四个千万亩”工程,大力发展沙产业,突出做好水的文章,着力解决好关键要素支撑,努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统一”和经济生态社会共赢,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作出新贡献。

7月23日至25日,以朱永新为组长的民进中央调研组先后深入科左后旗、库伦旗、奈曼旗、科左中旗,就通辽市科尔沁沙地治理情况进行实地调研。

市领导高忱、杜汇良、亓彦伟、王琼、徐宝君等参加座谈会或陪同调研。

看点

03

第四届中国北方自驾游发展高峰论坛8月7日开幕

由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协会、通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北方自驾游发展高峰论坛将于2018年8月5日至8月8日在通辽市扎鲁特旗塞外神泉自驾车营地举办。

本次论坛以“旅游扶贫”为活动主题,通过宣传推介内蒙古地区得天独厚的自驾车旅游资源,以“敖包相会的地方--通辽”为主打品牌,宣传“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精品线路,从而进一步发挥好自驾游在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自驾车友扶贫济困、保护环境的公益精神,推动内蒙古自驾车旅游扶贫工作健康发展。

据了解,作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品牌活动之一,本次活动将由5项活动组成。8月5日启动“漫游之旅”2018通辽——第三届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自驾游和2018通辽·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公益扶贫自驾游两项活动;8月6日,两个自驾游车队将在塞外神泉自驾车露营地集结。自驾路线途经库伦旗银沙湾旅游区、科左后旗阿古拉民俗文化旅游区、霍林郭勒市敖包相会可汗山旅游区等多个旅游项目,涵盖了生态旅游、民俗旅游、避暑度假旅游和冰雪旅游等多类产品,内容丰富,千滋百味。

8月7日,第四届中国北方自驾车旅游发展高峰论坛正式开始。论坛由开幕式、主题演讲、论坛、中国北方八省两市一区自驾游与房车露营协会联合会举行座谈会四项议程组成,届时将邀请全国的业内领导、专家汇聚一堂,以专题演讲、交流、研讨等形式为自驾游发展、扶贫、自驾游目的地质量与评价标准等问题献言献策,当日晚上还将举办民族服饰展演、“我在扎鲁特等你”情景剧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演艺活动;8月8日系列活动进入最后一天,将组织嘉宾进行线路考察。

据了解,此前通辽已经成功举办了三次高峰论坛,此次论坛将在总结以往论坛成功经验基础上,更加突出旅游扶贫主题,优化活动项目,融入区域合作创新,使活动品质更高,内涵更深。

看点

04

通辽市首届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开幕

7.26

为期3天的通辽市首届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25日在通辽市开幕,来自通辽市各旗县市区的30支服装服饰队伍开展角逐。

本次大赛比赛项目包括传统蒙古族服装服饰、现代蒙古族服装服饰、蒙古元素行业工装。期间还将举行服装模特花海走秀、市民互动与摄影等系列活动。

通辽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徐浩涛介绍,本届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将进一步推动通辽市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蒙古族服装服饰产业的品牌发展。

通辽市首届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由通辽市委宣传部、通辽市民族事务委员会、通辽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通辽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旨在展示通辽市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深入挖掘、传承蒙古族服装服饰文化,促进通辽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升科尔沁草原的知名度。

看点

05

通辽建制百年大庆8月举行 90后导演富鹏出任总导演

7.26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通辽建制100周年。

通辽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东北地区西部最大的交通枢纽城市,是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1918年由辽源县析置通辽县,取通达辽东之意命名,后设立地级通辽市。

通辽建制100周年庆祝大会将于8月12日在通辽市奥体中心举行,庆祝大会主题名称为:百年通辽城,奋斗科尔沁。

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

据总导演富鹏介绍,庆祝大会结束后,将进行一个小时的大型音乐舞蹈诗类群众文艺演出。演出将以科尔沁独有的民族特色歌、舞、诗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自信自豪的科尔沁情怀为情感温度,力争做到历史与现实、崇高与朴实、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打造成一台有品格、有温度、正能量、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群众文艺演出。整场演出形式多样,有歌有舞有诗,有乐器,有杂技,有马术,弘扬民族特色,书写民族情感,同是也展现民族自信。内容设计上,有动有静—动则激情四射,静则诗情画意;有经典有时尚—经典拨动集体记忆,时尚跃动时代脉搏;届时将有30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参与演出,他们将代表所有的科尔沁人自豪的向全世界介绍“这是我的家乡”。

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

作为中国电视文艺新生代的杰出代表,90后导演富鹏曾因掌舵卫视春晚,成史上最年轻的卫视春晚总导演而在业内备受关注,在前不久落幕的中国电视艺术最高奖“星光奖”颁奖礼上富鹏再因“90后导演提名星光大奖”而成为焦点。

看点

06

黄牛之乡牛气冲天

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

扎鲁特旗以前的散养牛

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

扎鲁特旗肉牛养殖合作社

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

科尔沁牛业-肉牛加工车间

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

成峰肉牛交易市场

坐落在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市,素有“黄牛之乡”的美誉,几十年来,这种美誉度始终在不断提升。

1953年,通辽市开始采用常温下人工授精技术改良本地牛;1974年,牛冷冻精液试制成功;1990年,“科尔沁牛”通过自治区验收命名;2002年,“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通过国家验收命名;2017年,“中国草原肉牛之都”获得命名;2018年,体外胚胎生产技术试验成功,工厂化“试管牛”批量生产开始应用。

通辽市家畜繁育指导站站长戴广宇说:“这是通辽市畜牧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改写了牛改良的历史。”

戴广宇介绍,早在1953年—1956年期间,通辽市就先后引进了荷兰牛和三河牛,采用常温下人工授精技术改良本地牛。1968年,又引进国际上认可的西门塔尔牛、南德温牛等作为主导品种进行蒙古牛(本地牛)改良,经过20多年的杂交选育,1990年,科尔沁牛新品种通过自治区政府验收命名。

改革开放以后,通辽市黄牛改良步伐进一步加快,以科尔沁牛新品种为基础,引进法系、加系西门塔尔种公牛生产冷冻精液,采用开放核心群育种技术路线,以纯种扩繁和扩大改良群相结合的办法,加速核心群选育进度,到2002年育成品质优良的适合科尔沁自然气候特点的中国西门塔尔牛,并通过验收命名。目前,全市黄牛存栏96%属中国西门塔尔牛。

中国西门塔尔牛的成功繁育给通辽市黄牛产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市已拥有国家级重点种畜场3个,国家级种公牛站1个。内蒙古科尔沁肉牛种业有限公司成为集活体采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现代繁殖技术于一体的肉牛种源基地,2018年初,该企业体外胚胎生产技术试验成功,工厂化“试管牛”批量生产开始应用。通辽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年生产肉牛冻精200万支,畅销全国20多个省区。全市拥有市级良种推广机构1个,旗县级9个,苏木乡镇级131个,肉牛冷配站点2419个,人工受精员2642人,母牛全部实施人工受精,年冷配母牛90万头。

谈到这科学育种、科学养殖,当地的牧民最有发言权:“以前我们靠天吃饭,牛都是散养。遇上年景不好,牛的口粮就没有保障,繁殖成活率和养殖收入都特别低。现在可不一样了,我们靠着科技养殖、标准化养殖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近年来,通辽市把黄牛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不断完善全产业链格局、优化市场交易环境、创新黄牛产业发展路径,黄牛产业已成为拉动畜牧业经济发展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引擎。2017年,全市牧业年度牛存栏达到338万头,能繁母牛162万头,年出栏肉牛115万头,牛肉产量22万吨,农牧民人均肉牛养殖纯收入2300元。

目前,该市母牛繁育基地和育肥牛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初具规模。母牛扩繁“万千百十”示范工程和育肥牛标准化规模化饲养成效显著。基础母牛饲养超万头苏木乡镇43个,超千头嘎查村375个,超百头养殖场474个(其中万头养殖场4个,千头养殖场11个),超十头养殖户26567户;育肥牛企业与育肥牛专业户达13547家,其中,万头育肥牛场7个,1000头以上的育肥牛场21个,100头以上的育肥牛场、户296个;有供港活牛企业2家,年供港活牛2万头以上;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达741个。

肉牛产业已形成了集种业、繁育、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产业链条逐步完善。“科尔沁牛”已注册地理标识;“科尔沁KERCHIN”及图标被中国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通辽肥牛”已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识注册。2014年《科尔沁肉牛标准体系》通过审定,标准体系覆盖肉牛全产业链。2015年《科尔沁肉牛标准体系》实施,“通辽市肉牛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立。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辽市谷润肉业有限公司、通辽市明清肉制品有限公司、草原牛王有限公司、内蒙古邦杰食品有限公司等7家规模以上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已具备年屠宰加工能力60万头。牛肉及深加工产品远销阿联酋、科威特、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东国家以及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黄牛产业一路高歌猛进,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草产品加工企业异军突起,饲草料加工机械设备达6万台,其中青贮收割机1.49万台(自走式青贮收割机944台),全市年打储青干草10亿公斤,青贮玉米种植面积590万亩,人工草地保有面积102万亩;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70%;粗饲料储备总量220亿公斤。

通辽市成峰牲畜市场、科尔沁黄牛市场、雨田农畜市场、巴图牲畜市场等10大肉牛交易市场生意红火,年交易活牛200万头,交易额突破150亿元,辐射锡盟、赤峰、兴安盟等周边盟市和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等十几个省市区,初步构建起了买全国、卖全国的黄牛市场发展格局。“互联网+市场”“互联网+畜牧”等新兴业态正在兴起,并填补了国内牲畜在线交易的空白。

2017年,农业部制定了《关于加快东北粮食主产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通辽市列入东北三省肉牛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区。以此为契机,通辽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肉牛产业的发展领导小组,做到了层层有人抓、有人管。

前不久,通辽市制定了《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规划(2018- 2020年)》,全面实施“增草增牛”、建设“中国牛都”的发展战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肉牛深加工比重和深加工水平,增强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和产业带动能力,完善以肉牛为重点的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体系,打响科尔沁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到十三五末,预计全市牛存栏将达到350万头,其中母牛存栏200万头,肉牛出栏达到122万头,牛肉产量达到24万吨,农牧民人均肉牛产业纯收入达到2600元以上。

改革开放的40年,亦是通辽市黄牛产业突飞猛进的40年。通辽市将继续全力打造“中国牛都”,让黄牛产业“牛气冲天”,让“黄牛之乡”美名远扬!

看点

07

通辽市首届蒙古族服装大赛暨薰衣草赏花旅游节开幕

7.25

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希日巴拉、市政府副市长于沨按下启动球

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

市旅发委主任徐浩涛代表活动组委会致辞

据了解,本次活动是通过展示通辽市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蒙古族服装服饰独特魅力,不断提升蒙古族服装服饰的地位和水平,充分结合自治区花季旅游各项活动,从而为进一步推进蒙古族服装服饰文化的传承、繁荣与发展,弘扬草原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次活动共有来自全市35支服装服饰队伍分成传统蒙古族服饰、现代蒙古族服饰、蒙古元素行业工装等三种服饰进行角逐。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兴安盟等地的民族服饰队伍同台竞艳,独特的服饰风格,浓郁的民族气息,吸引了社会各界目光。

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
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
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
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

据了解此次活动将作为自治区花季旅游系列活动中通辽地区分场活动来举办,本次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也将作为自治区第十五届蒙古族服装服饰活动通辽区预赛,大赛获奖队伍将具备参加自治区服装大赛的资格,代表通辽市参加11月份在呼和浩特举行的第十五届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的决赛。本次活动的举办不仅为通辽市广大群众呈现一场充满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视觉盛宴,同时也将向国内外八方宾朋彰显“敖包相会的地方——通辽”的独特旅游文化魅力,还将有效提高通辽市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有力推动通辽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看点

08

科左后旗:村规民约“约”出文明乡风

7.24

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

通辽市乡风文明助力“三大攻坚战”学习交流会在科左后旗召开

近日,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镇阿克台嘎查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婚礼:婚礼现场只有6桌宾客,除当事人直系亲属、少数旁系亲属和好友以外,其他亲友未受邀请。婚礼宴席从简,新人杨宝成、包淑英夫妇以“零彩礼”的形式步入婚姻殿堂,阿克台嘎查民间艺术团为婚礼献上歌曲和舞蹈——两年前,针对村里愈演愈烈的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阿克台嘎查在政府的指导下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经过几年坚持,这套村规民约不仅刹住了铺张浪费的歪风,还受到村民们广泛欢迎。

这只是科左后旗大力开展农村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科左后旗坚持扶贫扶志、思想扶正,通过开展移风易俗工作,转变贫困农牧民的思想观念,激活内生动力,确保群众脱贫不返贫,防止因婚致贫、因赌致贫等现象发生,努力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脱贫。7月21日,通辽市在科左后旗召开学习交流会,总结推广了该旗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生动经验和做法。从“大操大办红白喜事、比阔气、讲排场”歪风盛行,到“自觉简办、不发红包、热心公益”新风扑面,科左后旗是如何做到的?

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

村民在移风易俗签名板上签名

宣传引导,转变干群思想观念。该旗从转变旗、镇、村三级干部的思想入手,通过举办培训班、下基层宣讲、制作宣传标语和漫画等形式,广泛宣传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移风易俗工作与脱贫攻坚同部署、同培训、同考核,目前已组织专题培训5期、每期2500余人次,推送公众微信百余条。加强农牧民群众思想教育。以驻村工作队和嘎查两委干部为主要力量,通过发放宣传单(宣传手册)、集中培训、入户宣讲、文艺演出、村村响广播宣传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摒弃不良习俗。今年以来,已录制蒙汉语宣传音频2期,印发宣传单3万余份,印制工作指导手册500册、宣传手册1000册。各地通过举办高考毕业生茶话会、表彰会、分享会等形式,让拒办升学宴的家庭现身说法,来带动其他学生和家庭自觉不办宴请。目前,全旗已有1193户签订了不办升学宴的承诺书。同时,为解决部分嘎查村子女与老人分户争当贫困户、低保户的问题,嘎查村通过道德评议会、妇联等组织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很多家庭签订了赡养老人、不争当贫困户的承诺。

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

嘎查村广场舞小分队为村民表演

创新方法,保障工作规范有序。该旗总结提炼出了“3+2+X”工作模式,其中“3+2”是规定动作,是各嘎查村必须要落实好的工作内容;“X”是各地各部门针对各自实际采取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一是修订好《村规民约》。各苏木镇场指导嘎查村把移风易俗的内容充实到《村规民约》中,让移风易俗制度化。一些嘎查村利用集体经济、集体土地或各类优惠政策作为奖惩项目,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全旗已有276个嘎查村(分场)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二是建设好红白理事会,实行事前参与、事中组织、事后监督。目前全旗已建立红白理事会270个,成功劝退多起大办婚礼、丧礼及拟办升学宴、满月酒的案例。三是组织好主题活动。从2015年起,通过开展农村牧区“最美人物”“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美丽乡村”“最美团队”评选和“脱贫致富示范户”创建活动,培育文明新风尚,塑造新型农牧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牧区落细落小落实。据统计,全旗“五美一示范”表彰人(户)数已达3500余人(户)次。四是利用好“红黑榜”。阿都沁苏木乌兰楚鲁嘎查利用榜单的宣传展示功能,建立了“移风易俗管理监督榜”,将各家各户的环境卫生、文明节俭、文明婚育、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等情况通过榜单的形式进行监督,并通过“四色管理法”发布,这一举措有效推动村民摒弃陋习树新风。同时将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各类先进典型通过“嘎查村明星榜”进行宣传,让大家学有榜样。通过两个榜单的监督和宣传,整个嘎查的村风民风明显好转。现在,该管理模式已在全旗进行推广,目前已有70个嘎查村建立了两个榜单。

强化领导,齐抓共管多方联动。该旗逐步建立了旗委牵头抓总、宣传部门具体负责、苏木镇场组织实施、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体系。旗委组织部出台文件,要求全旗各基层党组织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旗纪委出台党员干部移风易俗“九个不准”,并抽调人员组成暗访组,督查各地各部门移风易俗工作情况;旗教育局组织48所中小学校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活动,发动教师及学生家长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并将移风易俗工作落实情况与教师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挂钩。同时抓住重点部门。食药监局制定下发《科左后旗农村家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规范农村牧区流动餐饮大棚,对辖区内的196个经营业主进行了培训,倡导从业人员建设固定的“合约食堂”。文化部门组织乌兰牧骑、文化馆和民间文艺团体,编创移风易俗文艺节目进行巡演、展演、汇演,带动群众广泛参与,目前已开展演出500余场次。旗妇联、团委、工会等群团组织推出“最美新娘”“最美奋斗青年”“最美共青团员”评选,组织基层召开妇女恳谈会、青年畅谈会,组建移风易俗宣讲小分队活动等活动,转变群众思想,引领文明风尚。基层群团组织还发动民间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帮助移风易俗家庭新办喜事、简办丧事,为各类移风易俗活动组织公益演出等。发动文化传媒公司拍摄公益微电影,目前已推出首部移风易俗微电影《三张桌子》,被广泛转发宣传。

制度约束,推动工作常态长效。该旗将移风易俗工作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由常委牵头负责,实行项目化推进、清单式管理。建立日报告、月通报制度。旗文明办组建了移风易俗工作微信群,各地宣传委员每天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文明办每周进行汇总,在月末时将各地工作成效进行通报。同时将移风易俗工作情况列为脱贫攻坚督查内容,旗委督查组每天对督查对象的工作情况进行反馈和汇报。实行现场推进会模式。对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旗委宣传部牵头,及时调度相关部门研究解决。今年以来,已多次召集组织、纪检、人大、政协、教育、公安、食药、文化、妇联、团委等部门召开调度会议,研究部署移风易俗工作。同时,为有效督促各地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每月在苏木镇场采取现场推进会,以实地观摩、学习考察、座谈交流的形式,促进各地树立榜样、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望通辽|第二十期要闻(2018.7.23~7.30)

“乡土书法家”为村民们赠写春联

通过开展移风易俗助力脱贫攻坚活动,更广泛地调动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有效解决了部分农牧民酗酒赌博、孝道不彰、攀比消费、滥办宴席、好逸恶劳、天价彩礼等问题,各地纷纷出现零彩礼婚嫁、取消满月席、不办升学宴的良好态势,农牧民群众逐步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不办的共识,移风易俗已成为乡村文明生活新常态。

综合整理|通辽发布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关注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