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軍:洪昇《長生殿》的微言——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

提要: 考察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史事,本來不用傳奇劇本為證,但是根據毛奇齡所述洪昇是應莊親王世子之請而作《長生殿》院本這一特殊情況,理應考察《長生殿》劇本及洪昇好友述及《長生殿》之詩文。《長生殿》不僅隱藏地反映了順治出家,而且隱藏地反映了董小宛入清宮。學界考察《長生殿》借古喻今言董小宛入清宮史事者極少,《長生殿》隱藏地反映順治出家,學界無人涉及。

關鍵詞:《長生殿》 董小宛 入清宮 順治 出家

一、洪昇應莊親王世子之請作《長生殿》院本:意在暗以壽王妃被唐明皇所奪取,指碩塞妻被順治帝所奪取

清毛奇齡《長生殿院本序》:

洪君昉思……相傳應莊親王世子之請,取唐人《長恨歌》事,作《長生殿》院本,一時勾欄多演之。[1]

鄧之誠《骨董三記》卷六《長生殿》條:

碩塞,太宗第五子,順治元年封承澤郡王,八年以功晉親王,十一年薨,諡曰裕。博果鐸,碩塞第一子,順治十二年襲親王,改號曰莊,雍正元年薨,諡曰靖,以聖祖十六子允祿為後。……唯昉思《長生殿》出於莊邸之囑,固可無疑。近人據湯若望紀事,謂董鄂妃奪自滿州軍人,因附會為襄親王,不如謂承澤為當。[2]

據筆者考察[3],順治七年(1650)三月末董小宛被擄,歸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十二月九日多爾袞死後,諸親王分取多爾袞家人,董小宛歸承澤和碩親王碩塞。[4]據《清世祖實錄》,順治十一年(1654)四月五日孝莊太后命停止命婦入侍皇太后、皇后,十二月五日承澤和碩親王碩塞暴死。據朝鮮王朝孝宗七年丙申(1656)八月陳奏正使麟坪大君李渲《燕途紀行》十月初十日記順治親兵哨官朝鮮人金汝輝述:“宮中貴妃一人,曾是軍官之妻也,因慶弔出入禁闥,帝頻私之,其夫則構罪殺之,勒令入宮,年將三十”[5],朝鮮王朝丙申十月冬至正使尹絳《燕中聞見》十二月二十五日記譯官卞忠一聞會同館館夫言:“董家女冊封貴妃……初為皇帝蝦之妻,而皇帝聞其絕美,殺其夫,奪入宮中,今乃封為貴妃”[6],可知碩塞是被順治所殺。據《清世祖實錄》,順治十一年十二月五日碩塞死後,順治未依禮制輟朝、未遣官致祭、未賜諡、未依禮制御製碑文。順治十二年四月十九日,“遣官祭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側福金”,側福晉之死當是表示抗議碩塞之暴死,十天後四月二十九日“遣戶部尚書覺羅巴哈納,祭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對碩塞之暴死及未遣官致祭表示追補撫慰。此時遣官祭碩塞,離碩塞之死已五個月,而按正常情況,和碩親王薨,第三天即遣官祭之[7]。順治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董小宛立為順治賢妃。十二月六日,冊為皇貴妃。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小宛死。順治十八正月初七日,清廷宣佈世祖之死。

按《清史列傳》卷二《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傳》:

初次襲博果鐸,和碩承澤親王碩塞第一子。順治十二年六月,襲封和碩親王,改號曰莊。雍正元年正月薨,年七十有四。諡曰靖。無嗣。二次襲允祿,聖祖仁皇帝第十六子。[8]

《清世宗實錄》卷四雍正元年二月庚申:

諭總理事務王大臣諸王大臣等:“外間匪類,揑造流言,妄生議論,謂朕鍾愛十六阿哥,令其承襲莊親王王爵,承受其家產。朕為君上,多封諸弟數人為親王,何所不可,而必藉承襲莊親王以加厚於十六阿哥乎!”[9]

可見順、康、雍時,莊親王這一支近親宗支,頗遭受不公正之待遇,改和碩承澤親王封號為莊親王、以康熙第十六子承襲莊親王王爵、承受其家產,致流言議論不斷。

鄧小軍:洪昇《長生殿》的微言——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

毛奇齡述“洪君昉思相傳應莊親王世子之請,作《長生殿》院本”,所謂“相傳”,故意閃爍其詞爾。所謂“莊親王世子”,當是指碩塞子博果鐸(1650-1723)。不稱承澤親王而從其後改封之號稱莊親王,忌諱之也。

洪昇《長生殿·自序》:“苟非怨艾之深,尚何證仙之與有。孔子刪《書》而錄《秦誓》,嘉其敗而能悔,殆若是歟?第曲終難於奏雅,稍借月宮足成之。要之,廣寒聽曲之時,即遊仙上升之日。雙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緣總歸虛幻。清夜聞鍾,夫亦可以蘧然夢覺矣。康熙己未仲秋稗畦洪昇題於孤嶼草堂”[10]

洪昇《長生殿·例言》:“憶與嚴十定隅坐皋園,談及開元天寶間事,偶感李白之遇,作《沉香亭》傳奇。尋客燕臺,亡友毛玉斯謂排場近熟,因去李白,入李泌輔肅宗中興,更名《舞霓裳》,優伶皆久習之。後又念情之所鍾在帝王家罕有,馬嵬之變已違夙誓,而唐人有玉妃歸蓬萊仙院、明皇遊月宮之說,因合用之,專寫釵盒情綠,以《長生殿》題名……蓋經十餘年,三易稿而始成。”[11]

徐麟《長生殿序》:“稗畦洪先生……嘗作《舞霓裳》傳奇,盡刪太真穢事,予愛其深得風人之旨。歲戊辰,先生重取而更定之。”[12]

案:第一,洪昇創作《長生殿》,從《沉香亭》到《舞霓裳》到《長生殿》,歷時十餘年,三易其稿,第三次修改定稿時間,是在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已經以《長生殿》題名。第二,根據洪昇康熙十八年《長生殿·自序》述及“生忉利天,情緣總歸虛幻”,此情節實為暗示順治出家,可知洪昇“應莊親王世子之請,作《長生殿》院本”,當是在康熙十八年之前。第三,康熙十八年博果鐸三十歲,早已熟知二十三年前順治十一年(1654)家難,請洪昇作《長生殿》院本,潛在地以壽王妃被唐明皇所奪取,指碩塞妻被順治帝所奪取,暗寓隱痛,是自然的事。

二、《長生殿》的微言之一:董小宛入清宮

洪昇《長生殿》是用明言敘述和歌頌唐明皇楊貴妃生死不渝之愛情。第一齣《傳概》:“今古情場,問誰個真心到底?”[13]這是明面的主題。同時,《長生殿》包含著微言。第五十出《重圓》:“【尾聲】舊霓裳,新翻弄。唱與知音心自懂。”[14]舊翻新,暗示《長生殿》含有以古喻今。知音心自懂,暗示《長生殿》含有微言。

微言就是隱藏的語言。中國經史子集中的微言作品,起自孔子作《春秋》,歷經莊子,成為中國詩自曹植、阮籍、陶淵明、李白、杜甫、辛棄疾到顧炎武、傅山、閻爾梅的一大傳統,現在成為戲曲《長生殿》的重要內容。微言作品,是為了避禍,以微言藝術披露被政治壓力和謊言所掩蓋的現實真相。集部微言作品的主要藝術手段是用典,古典字面、今典實指,包括改變古典之情節,確指今典之真相。

《長生殿》微言的考察與認定,依據如下證據原則。第一,《長生殿》之細節、情節,為唐明皇楊貴妃古典所無,而為順治帝董小宛今典所有。第二,《長生殿》之曲辭,系採用李天馥《古宮詞》今典,暗指董皇貴妃即董白董小宛。第三,洪昇好友詠《長生殿》詩文有相關旁證。

1.《長生殿》創造楊貴妃原為宮女,暗指原為宮女的董皇貴妃

洪昇《長生殿》第二齣《定情》:

(生扮唐明皇,引二內侍上)昨見宮女楊玉環,德性溫和,丰姿秀麗。卜茲吉日,冊為貴妃。[15]

關於《長生殿》楊貴妃出身之古典

《舊唐書》卷五一《玄宗楊貴妃傳》:“(開元)二十四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後庭數千,無可意者,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見。時妃衣道士服,號曰太真,既進見,玄宗大悅。不期歲,禮遇如惠妃。……天寶初,進冊貴妃。”

《新唐書》卷七六《玄宗貴妃楊氏傳》:“始為壽王妃,開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後廷無當帝意者,或言妃姿質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內禁中,異之,即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號太真,更為壽王聘韋詔訓女,而太真得幸……儀體與皇后等。”

唐白居易《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陳鴻《長恨歌傳》:“詔高力士潛搜外宮,得弘農楊玄琰女於壽邸。”

宋樂史《楊太真外傳》:“開元二十三年十一月,歸於壽邸。二十八年十月,玄宗幸溫泉宮,使高力士取楊氏女於壽邸,度為女道士,號太真,住內太真宮。天寶四載七月,冊左衛中郎將韋昭訓女配壽邸。是月,於鳳凰園冊太真宮女道士楊氏為貴妃,半後服用。”

元白樸《梧桐雨》第一折:“(旦扮貴妃引宮娥上,雲)妾身楊氏,弘農人也。父親楊玄琰,為蜀州司戶。開元二十二年,蒙恩選為壽王妃。開元二十八年八月十五日,乃主上聖節,妾身朝賀。聖上見妾貌類嫦娥,令高力士傳旨度為女道士,住內太真宮,賜號太真。天寶四年,冊封為貴妃,半後服用,寵幸殊甚。”

關於《長生殿》董皇貴妃之今典

《御製(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行狀》:

後董氏,滿洲人也,父內大臣鄂碩。……年十八,以德選入掖庭。……於順治十三年八月,朕恭承懿命,立為賢妃。九月,復進軼冊為皇貴妃。[16]

金之俊《奉敕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傳有序並附論》:

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姓董氏,滿洲人也,父內大臣鄂碩……年十八,以德選入掖庭。……於順治十三年八月內,恭承懿命,立為賢妃。……尋於是年九月,冊為皇貴妃。[17]

案:第一,正史詩歌小說戲劇兩《唐書》、白居易《長恨歌》、陳鴻《長恨歌傳》、樂史《楊太真外傳》、白樸《梧桐雨》,言楊貴妃原為女道士、或壽王妃、或楊家女,均無曾為宮女之情節。第二,順治《御製行狀》述董皇貴妃“年十八,以德選入掖庭”,即先為宮女。第三,《長生殿》創造楊貴妃原為宮女之情節,正是暗指原為宮女的董皇貴妃。

鄧小軍:洪昇《長生殿》的微言——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

2.《長生殿》創造唐明皇宣稱“妃子世胄名家”,掩蓋楊貴妃自述“寒門陋質”,暗指清世祖假託董皇貴妃為內大臣鄂碩之女,掩蓋其真實出身

洪昇《長生殿》第二齣《定情》:

(旦)臣妾寒門陋質,充選掖庭,忽聞寵命之加,不勝隕越之懼。(生)妃子世胄名家,德容兼備。取供內職,深愜朕心。[18]

案:第一,正史詩歌小說戲劇均無楊貴妃自述“臣妾寒門陋質”,唐明皇稱之為“妃子世胄名家”之情節。第二,《長生殿》創造唐明皇宣稱“妃子世胄名家”,掩蓋楊貴妃自述“寒門陋質”,乃是暗指清世祖假託董皇貴妃為內大臣鄂碩之女,掩蓋其真實出身。

吳梅村《清涼山贊佛詩》其二:“只愁許史輩,急淚難時得。”詩言董皇貴妃非鄂碩女,乃是清廷假託為鄂碩女,故董皇貴妃死,隆重的喪儀上,鄂碩哭不出淚。吳梅村詩“只愁許史輩,急淚難時得”,與《長生殿》“臣妾寒門陋質”,“妃子世胄名家”,是異曲同工。

唐李商隱《龍池》:“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鼔聲髙眾樂停。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沈醉壽王醒。”可見唐人熟知楊貴妃曾為壽王妃之經歷。

正如唐人熟知唐明皇楊貴妃曾為壽王妃之經歷,順康間人亦熟知清世祖董皇貴妃曾為和碩承澤親王(其後改封莊親王)碩塞(庶)福晉。

李天馥《古宮詞一百二十首集唐》,是康熙四年為哀悼順治董皇后所作。《古宮詞》其一百一:“夜半雁歸宮漏永”,用李商隱《龍池》:“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之上句(僅易一字“宴”為“雁”),乃是用歇後式修辭法,暗用其下句“薛王沉醉壽王醒”,借唐玄宗奪壽王妃楊玉環,指清世祖奪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妻董小宛。李天馥《古宮詞》早已為《長生殿》導夫先路。

3.《長生殿》用李天馥《古宮詞·小引》警句今典,暗示楊貴妃指董皇貴妃

洪昇《旅次述懷呈學士李容齋先生》:“茫茫六合間,睠顧誰知己。朝有賢公卿,合肥李夫子。殷然吐握懷,願盡天下士。昇也入長安,棲遑靡所依。投公一編詩,覽罷囅然喜。揄揚多過情,光價頓增美。”“情專愛無倦,高館延我住。出則後車載,食則四簋具。往往坐宵分,篝燈論詞賦。恩遇日以深,漂蓬忘流寓。”[19]足見李天馥對洪昇知遇之恩至深,洪昇對李天馥感佩之情亦至深。

洪昇《長生殿》第二齣《定情》: 

【大石過曲·念奴嬌序】(生扮唐明皇)寰區萬里,遍徵求窈窕,誰堪領袖嬪牆?佳麗今朝、天付與,端的絕世無雙。思想,擅寵瑤宮,褒封玉冊,三千粉黛總甘讓。

【前腔】(換頭)(宮女)歡賞,借問從此宮中,阿誰第一?似趙家飛燕在昭陽。[20]

李天馥《古宮詞一百二十首集唐·小引》:

況昭陽殿裡,八百無雙;長信宮中,三千第一。

案:《古宮詞·小引》此四句乃是警句,含有三點意思:第一,以漢成帝皇后趙飛燕,指順治董皇后;以居長信宮之漢元帝孝元王皇后即成帝之母,指居慈寧宮之清太宗孝莊文皇后即世祖之母。第二,如趙皇后美貌為漢宮第一,董皇后美貌亦為清宮無雙。第三,董皇后與順治帝之遇合,與孝莊太后有關。

《古宮詞·小引》此四句警句,除“長信宮中”一句指董小宛入侍孝莊太后,意較明顯而未用外,《長生殿·定情》全用之。《長生殿》“端的絕世無雙”,是用《古宮詞·小引》“八百無雙”;《長生殿》“三千粉黛總甘讓”,“借問從此宮中,阿誰第一”,是用《古宮詞·小引》“三千第一”;《長生殿》“似趙家飛燕在昭陽”,是用《古宮詞·小引》“況昭陽殿裡”。洪昇此是告訴知音,《長生殿》此是用《古宮詞》之今典,《長生殿》與《古宮詞》一樣,隱藏的主人公是順治董皇貴妃。

4.《長生殿以五齣戲用李天馥《古宮詞》梨花今典,暗示董皇貴妃即董白董小宛

《長生殿》第二十五出《埋玉》:

(旦看介)唉,罷、罷,這一株梨樹,是我楊玉環結果之處了。

(醜扮高力士)今朝命絕梨花,梨花。[21]

第三十七出《尸解》:

(魂旦上)【玉芙蓉】對著這一株靠簷梨樹幽,(坐地泣介)【漁家傲】這是我斷香零玉沉埋處。[22]

第三十八出《彈詞》:

(末白鬚扮李龜年彈唱科)【七轉】莽天涯誰吊梨花謝!可憐那抱幽怨的孤魂,只伴著嗚咽咽的望帝悲聲啼夜月。[23]

第四十三出《改葬》:

(生引二內侍上)待朕親臨遷葬,因此駐蹕馬嵬驛中。(淚介)對著這佛堂梨樹,好悽慘人也!

【商調過曲·山坡羊】恨悠悠江山如故,痛生生遊魂血汙。冷清清佛堂半間,綠陰陰一本梨花樹。[24]

第五十出《重圓》:

(旦扮楊玉妃)【姐姐帶五馬】【好姐姐】是妾孽深命蹇,遭磨障,累君幾不免。梨花玉殞,斷魂隨杜鵑。[25]

古典

唐李肇《唐國史補》:“玄宗幸蜀,至馬嵬驛,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26]

白居易《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今典

冒闢疆《影梅庵憶語·序》曰:“亡妾董氏,原名白,字小宛,復字青蓮。”[27]

李天馥《古宮詞一百二十首集唐》其五:“滿地梨花昨夜風。”其十四:“東風滿地是梨花。”其十七:“門掩梨花日影長。”其四十一:“梨花滿地不開門。”其七十:“雨裡梨花寂寞開。”

案:梨花色白。冒闢疆《影梅庵憶語》序:“董氏,原名白,字小宛,復字青蓮。”《古宮詞》“梨花”句凡五見,蓋以梨花色白,皆暗指董小宛之名白,本詩主人公順治董皇后即董白董小宛。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明末人作詩詞,往往喜用本人或對方或有關之他人姓氏,明著或暗藏於字句之中。斯殆當時之風氣如此,後來不甚多見者也。”[28]當清初詩人吳梅村、李天馥作詩述及董小宛入清宮之事時,完整地暗示出主人公董小宛之姓名、小字,不僅是當時風氣使然,而且是為了指事確切和隱藏避禍。

《長生殿》以五齣戲用梨花象徵楊貴妃,既是用李肇《唐國史補》“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白居易《長恨歌》“梨花一枝春帶雨”之古典;同時,亦是用李天馥《古宮詞》五次詠梨花,借梨花色白暗指順治董皇后之名白,確指順治董皇后即董白董小宛之今典。洪昇此是告訴知音,《長生殿》與《古宮詞》一樣,隱藏的主人公董皇貴妃即董白董小宛。

5.《長生殿》“小步無人見”,暗指董小宛本為小腳

洪昇《長生殿》第三十六出《看襪》:

(小生扮李謩)【駐雲飛】你看薄襯香綿,似一朵仙雲輕又軟。昔在黃金殿,小步無人見。[29]

案:“小步”,指小腳女子小步走路,宋元明戲曲常用語。《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第十六出:“先來是我腳兒小、步三寸蓮。”元施惠《拜月亭記》第十九出《隆遇瑞蘭》:“(旦)鞋弓襪小步難移。”明張四維《雙烈記》第十齣《勉承》:“(旦上)【鵲橋仙】起來小步立天街。”

《長生殿》第三十六出《看襪》:“小步無人見”,與李天馥《古宮詞》其六十二:“不踏金蓮不肯來”,皆暗指董小宛本為小腳,與清宮滿洲婦女天腳不同。

高陽已指出《長生殿》第四齣《春睡》唱腔:“‘低蹴半彎凌波’。凌波見‘洛神賦’,但‘半彎’則只能形容纏足”,“非唐人所有”[30]。

6.《長生殿》“死生無見期”,用《古宮詞》“一世生離恨有餘”今典,暗指董小宛與本夫生離,乃是“

絕代佳人絕代冤”、“千秋第一冤禍奇”

洪昇《長生殿》第三十六出《看襪》:

【駐雲飛】你看薄襯香綿,似一朵仙雲輕又軟。昔在黃金殿,小步無人見。憐今日酒壚邊,等閒攜展。只見線跡針痕,都砌就傷心怨。可惜了絕代佳人絕代冤,空留得千古芳蹤千古傳。[31]  

第四十四出《慫合》:

(小生扮牽牛)【南呂過曲·香遍滿】佳人絕世,千秋第一冤禍奇。把無限綢繆輕拋棄,可憐非得已。死生無見期。空留萬種悲,枉罰下多情誓。[32]

李天馥《古宮詞》其一百十九:

一世生離恨有餘,晨妝獨捧紫泥書。豈知為雨為雲意,玉案傍邊立起居。

案:第一,《古宮詞》“一世生離恨有餘”,明言本詩女主人公即董皇后與本夫一世生離死別抱恨無盡,暗指董小宛從家中被清兵搶走。

第二,《長生殿》“死生無見期”,是用《古宮詞》“一世生離恨有餘”之今典,暗指董皇貴妃與本夫一輩子生離死別,即暗指董小宛從家中被清兵搶走。

第三,《長生殿》“可惜了絕代佳人絕代冤,空留得千古芳蹤千古傳”,“佳人絕世,千秋第一冤禍奇,把無限綢繆輕拋棄,可憐非得已。死生無見期”,字面是說楊貴妃馬嵬驛之死,實際暗指董小宛被清兵搶走,乃是“絕代佳人絕代冤”、“千秋第一冤禍奇”。

李天馥《古宮詞》,是《長生殿》董小宛入清宮微言的重要的今典資源。

鄧小軍:洪昇《長生殿》的微言——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

三、《長生殿》的微言之二:順治出家

《長生殿》第二大微言,是以上皇出宮,暗指順治出家。上皇出宮一大情節,為唐明皇楊貴妃古典所沒有,是洪昇《長生殿》所創造,這是明明白白的事。

1.《長生殿》之東華門:點明《長生殿》是寫清朝

《長生殿》第四十六出《覓魂》:

(淨扮道士,小生、貼扮道童,執幡引上)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便教遍處殷勤覓。貧道楊通幽是也。籍隸丹臺,名登紫籙。呼風掣電,御氣天門。攝鬼招魂,遊神地府。只為太上皇帝思念楊妃,遍訪異人召魂相見,俺因此應詔而來,太上皇十分歡喜,詔於東華門內,依科行法,已曾結就法壇,今晚登壇宣召。童兒,隨我到壇上去來。(童捧劍、水同行科)[33]

案:據唐代文獻以及清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唐代長安城包括宮城並無東華門。

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卷十《國朝宮室二》:

紫禁城四門,南即午門,北曰神武,東曰東華,西曰西華。[34]

東華門是清代北京宮城紫禁城東門,唐朝長安城包括宮城無東華門,由此可見,《長生殿》寫臨邛道士奉詔在東華門內設壇為楊貴妃招魂之情節,乃是點明《長生殿》明寫唐朝暗指清朝的一針見血之筆。這正是高陽所說“是借地點而別有所指的手法”[35]。

李天馥《古宮詞一百二十首集唐》,整體是微言詩,但是其中“薄命曾嫌富貴家”、“一世生離恨有餘”等詩句,則是明言。洪昇《長生殿》,整體是微言戲劇,但是其中東華門之地點,則是明言。中國微言作品,雖然整體是微言,但是其中可能包含關鍵的細節部份的明言,起到畫龍點睛或一針見血的作用。

2.《長生殿》以“上皇出宮”暗指上皇出家

《長生殿·例言》:

唐人有玉妃歸蓬萊仙院、明皇遊月宮之說,因合用之。

《長生殿》第五十出《重圓》:

(淨扮道士上)貧道楊通幽,前出元神,在於蓬萊。蒙玉妃面囑,中秋之夕,引上皇到月宮相會。上皇原是孔升真人,今夜八月十五,數合飛昇。此時黃昏以後,你看碧天如水,銀漢無塵,正好引上皇前去。道猶未了,上皇出宮來也。(生上)[36]

古典

《太平廣記》卷二二《神仙二十二羅公遠》:

開元中,中秋望夜,時玄宗於宮中翫月。公遠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擲之,化為大橋,其色如銀,請玄宗同登。約行數十里,精光奪目,寒色侵人,遂至大城闕,公遠曰:“此月宮也。”(出《神仙感遇傳》及《仙傳拾遺》《逸史》等書)

《太平廣記》卷二六《神仙二十六葉法善》:

開元初,正月望夜,玄宗移仗於上陽宮以觀燈……師曰:“燈火之盛,固無比矣,然西涼府今夕之燈,不亞於此。” ……於是令玄宗閉目……閉目距躍,已在霄漢,俄而足已及地,曰:“可以觀矣。”既睹燈火連亙數十里,車馬駢闐,士女紛委,玄宗稱其盛者久之,乃請回,復閉目騰空而上,頃之已在樓下。(出《集異記》及《仙傳拾遺》)

案: 第一,《長生殿》結尾臨邛道士接引上皇出宮、升月,乃是有關唐明皇楊貴妃故事的史書詩歌小說戲劇從未有過之情節,而為洪昇借鑑唐人小說敘述開元中唐明皇飛昇遊月宮故事,移植於《長生殿》敘述天寶後唐明皇楊貴妃故事之創造。

第二,唐杜光庭《神仙感遇傳》等敘述唐玄宗同羅公遠遊月宮,薛用弱《集異記》等敘述唐玄宗與葉法善飛昇遊西涼府,飛昇出發點、迴歸點均為“宮中”、“上陽宮樓下”。

第三,《長生殿》“上皇出宮來也”,乃是洪昇畫龍點睛之獨創。按《長生殿》可以安排臨邛道士入宮在東華門內設壇為楊貴妃招魂,安排臨邛道士入宮接引上皇升月又有何不可?何必畫蛇添足?由此可見,《長生殿》臨邛道士接引上皇出宮、升月,意在特地點明“上皇出宮”。

“上皇出宮”:宮,宮闕、宮城,乃是帝王之家。《呂氏春秋·知度》:“古之王者……擇國之中而立宮。”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宮闕”《六臣註文選》卷四四唐呂向注:“宮闕,天子所居也。”宋楊太后《宮詞》:“五雲深護帝王家。”明金椿《登重華巖》:“鳳城宮闕帝王家。”周清原《西湖二集·宿宮嬪情殢新人》:“帝王家宮闕。”宮城乃是帝王之家,故“出宮”二字,暗指皇帝出家。

出家一詞,具有兩個意思:1.離開家(廣義)。《禮記·大學》:“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2.離開家到寺廟、道觀裡為僧尼、道士(狹義)。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祇律》卷一:“思惟佛法,出家甚為大。”清艾衲居士《豆棚閒話》第十二則《陳齋長論地談天》:“佛經雲:西方有淨善國,生太子名佛,娶妻耶陀氏,生子摩㬋羅,後出家十二年得道成佛。”

在《長生殿》劇本中,“出宮”二字出現五次,其餘四處是:

1.第八齣《獻發》:(副淨急上)不想今早忽傳貴妃忤旨,被謫出宮。[37]

2.第八齣《獻發》:(旦引梅香上)【中呂引子·行香子】乍出宮門,未定驚魂。[38]

3.第三十七出《尸解》:(魂旦上)我楊玉環鬼魂[重遊興慶宮],……方才門神說,上皇猶在蜀中。不免閃出宮門,到渭橋之上,一望西川則個。[39] 

4.第三十九出《私祭》:(老旦)吾乃天寶舊宮人永新是也。與念奴妹子,逃難出宮,直至金陵,在女貞觀中做了女道士。[40]

案:《長生殿》劇本“出宮”二字出現五次,以上四例皆用於貴妃、宮女,貴妃、宮女亦以宮為家,故貴妃、宮女“出宮”即是“出家”。其中第八齣《獻發》(兩次)、第三十七折《尸解》用“出宮”,是廣義的“出宮”、“出家”。第三十八出《彈詞》宮人永新、念奴“逃難出宮”“做了女道士”,則是從廣義的“出宮”成為了狹義的“出宮”、“出家”,具有詮釋本劇“上皇出宮”微言的作用。由上可知,《長生殿》第五十出《重圓》:“上皇出宮來也”,乃是以廣義的“出宮”、“出家”,暗指狹義的“出宮”、“出家”,亦即是以唐明皇之出宮,暗示清世祖之出家為僧。

按《清世祖實錄》卷一四四順治十八年辛丑春正月:“丁巳(初七日),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清聖祖實錄》卷一順治十八年正月己未:“上即皇帝位。”當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夜清廷宣佈“上崩”,順治實是假死,初九日康熙即位,自其假死之時起,實即身為上皇矣。

《長生殿》寫唐明皇是為了忠於愛情而出宮升月,正暗示清世祖是為了忠於愛情而出家為僧。毋庸諱言,康熙二十七年(1688)《長生殿》通過唐明皇暗指順治帝,對順治帝的態度,是以同情、肯定其忠於愛情和出家為主。此與順治十八年(1661)後吳梅村《清涼山贊佛詩》相一致。順康間人士人對多爾袞、順治劫奪人妻的強烈貶斥的態度,與對順治帝忠於愛情和出家的同情、肯定的態度,是並存的。究其原因,實際在於從董小宛入清宮,到順治出家,事情的性質,發生了從違揹人類價值觀,到符合人類價值觀的變化。

3.《長生殿》以唐明皇居忉利天宮,暗指順治出家佛寺

《長生殿》第四十七出《補恨》:

(貼扮織女)我當上奏天庭,使你兩人世居忉利天中,永遠成雙。[41]

第五十出《重圓》:

(貼)“玉帝敕諭:唐皇李隆基、貴妃楊玉環……鑑爾情深,命居忉利天宮。”[42]

【三月海棠】忉利天,看紅塵碧海須臾變。[43]

(貼)送孔升真人同玉妃,到忉利天宮去。

【黃鐘過曲·永團圓】塵緣倥傯,忉利有天情更永。[44] 

案:《長生殿》結尾敘述唐明皇楊貴妃重圓居住忉利天、忉利天宮,亦是唐明皇楊貴妃故事傳統所無有的創造。忉利天、忉利天宮,為佛教所言三十三天。唐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捲上《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45]

“忉利天”、“忉利天宮”:在中國文學作品中常代指佛寺。《文苑英華》卷八五五唐李嶠《宣州大雲寺碑》:“茫茫淨界,宛如忉利之天。”白居易《夜從法王寺下歸嶽寺》:“似從忉利下,如過劍門中。”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七《京師敕建寺》:“予再遊萬壽時,正值寺衲為主上祝釐,其梵唄者幾千人,聲如海潮音……此身真在忉利天宮也。”《四部叢刊》本嘉慶《大清一統志》卷一五一《代州·寺觀·棲賢寺》:“在五臺縣東北東臺西南棲賢谷”,“高宗純皇帝有御製棲賢寺詩,御書額二,曰:‘是忉利天’。”

《長生殿》結尾敘述唐明皇楊貴妃重圓居住忉利天、忉利天宮,多達五次,正是使用中國文學忉利天、忉利天宮指佛寺之傳統典故,反覆暗示順治出家佛寺。

吳梅村《清涼山贊佛詩》其三:

中坐一天人,吐氣如栴檀。寄語漢皇帝,何苦留人間。

案:吳梅村《清涼山贊佛詩》“何苦留人間”,典出《文苑英華》卷七九四陳鴻《長恨歌傳》:“(玉妃)因言:‘太上皇亦不久人間,幸惟自安,無自苦耳。”《清涼山贊佛詩》此四句,借天人寄語奉勸順治昇仙,暗指順治將要出家。《長生殿》以唐明皇居住忉利天、暗指順治出家,可以說是用《清涼山贊佛詩》以順治昇仙暗指順治出家之今典。

鄧小軍:洪昇《長生殿》的微言——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

4.《長生殿》用佛教教義敘述唐明皇居忉利天暗示順治出家為僧

《長生殿》第五十出《重圓》:

【黃鐘過曲·永團圓】神仙本是多情種,蓬山遠,有情通。情根歷劫無生死,看到底終相共。塵緣倥傯,忉利有天情更永。不比凡間夢,悲歡和哄,恩與愛總成空。跳出痴迷洞,割斷相思鞚;金枷脫,玉鎖松。笑騎雙飛鳳,瀟灑到天宮。[46]

案:《長生殿》結尾使用佛教教義敘述唐明皇居忉利天,更是唐明皇楊貴妃故事傳統所無有的創造。

“痴迷”:佛家語,指痴心迷失於理,執著於煩惱。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一《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隋釋智顗《摩訶止觀》卷五上:“以痴迷故,法性變作無明,起諸顚倒。”《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懺悔第六》:“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

“跳出”:佛家語,指跳出無明煩惱、跳出紅塵。宋釋宗曉《樂邦文類》卷五北山法師可旻《讃淨土·漁家傲·理性本來長自在》:“除貪愛,剎那跳出娑婆界。”明瞿汝稷《指月錄》卷十八《六祖下第六世·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跳岀無明三毒。”明圓極居頂《續傳燈錄》卷二一《大鑒下第十四世·佛印宣明禪師法嗣》:“跳出紅塵外。” 

“割斷”:佛家語,指用般若智慧,割斷煩惱之束縛。南北朝曇無讖《金光明經》卷一《懺悔品第三》:“若諸眾生,三有繫縛,生死羅網,彌密堅固,願以智刀,割斷破裂,除諸苦惱,早成菩提。”五代釋延壽《宗鏡錄》卷十五:“何謂內智,自覺無明,割斷煩惱。”

“金枷”、“玉鎖”:佛家語,指世間名利之桎梏。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四《青原下十二世·大洪恩禪師法嗣·隨州大洪守遂禪師》:“爭奈有五色絲絛系手腳,三鑐金鎖鎖咽喉,直饒錘碎金鎖,割斷絲絛。”元馬致遠《三度任風子雜劇》第二折:“(正末雲)兒女是金枷玉鎖,歡喜冤家。”“(丹陽雲)任屠,你堅心要出家麼?(正末雲)情願與師父做個徒弟。”

明毛晉《六十種曲·獅吼記》第四齣《住錫》:“外扮佛印禪師持錫上。【甘州歌】只因迷宿本,似飛蛾投焰,自取焚身。殺人鴆毒,最是骷髏紅粉。金枷玉鎖何時脫,蠅利蝸名鎮日奔。”

“痴迷洞”之“洞”,“相思鞚”之“鞚”(馬籠頭),和“金枷玉鎖”一樣,均是象喻愚痴迷妄之束縛。

《長生殿》第五十出《重圓》“跳出痴迷洞,割斷相思鞚;金枷脫,玉鎖松。笑騎雙飛鳳,瀟灑到天宮”,使用佛教教義,表示跳出煩惱、跳出紅塵,割斷煩惱束縛,解脫世間名利桎梏,實與重圓之愛情主題相脫離,乃是暗示順治出家為僧。其中“割斷相思鞚”一句,貼切順治出家是為了割斷對董皇后回天乏術之相思。雖雲暗示,幾乎已是明言。

洪昇《長生殿·自序》:

苟非怨艾之深,尚何證仙之與有。孔子刪《書》而錄《秦誓》,嘉其敗而能悔,殆若是歟?第曲終難於奏雅,稍借月宮足成之。要之廣寒聽曲之時,即遊仙上升之日。雙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緣總歸虛幻。清夜聞鍾,夫亦可以蘧然夢覺矣。[47]

“遊仙上升”,“生忉利天”,指順治出家。“嘉其敗而能悔”,當是指出順治出家之動機是由於“悔”。“情緣總歸虛幻,清夜聞鍾,夫亦可以蘧然夢覺”,則是指出順治既然出家,則已將從前之情緣歸於虛幻矣。佛寺聞鍾,已然夢覺。

《長生殿》明言唐明皇生死不渝之愛情,微言順治皇帝為忠於愛情而出家。唐明皇生死不渝之愛情,與順治皇帝為忠於愛情而出家,二者具有一致性,因此,《長生殿》的明言與微言水乳交融,幾乎無跡可求,達到極高的藝術成就。這是洪昇以傳奇戲劇形式,對中國微言文學所作出的重大發展與貢獻。

四、李天馥、查慎行、趙執信、李孚青詩:《長生殿》觸犯大忌暗指董小宛入清宮、順治出家

1.李天馥詩:演《長生殿》案的禍因,是觸犯了康熙皇帝不能明言的大忌

《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十月初十日癸酉:“辰時,上御乾清門聽政,部院各衙門官員面奏畢。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王熙、梁清標、徐元文,學士凱音布、朱都納、彭孫遹、邁圖、郭世隆、西安、顧汧、博濟、王國昌以折本請旨:吏部題覆,給事中黃六鴻所參贊善趙執信、候補知府翁世庸等,值皇后之喪未滿百日,即在候選縣丞洪昇寓所,與書辦同席觀劇飲酒,大玷官箴,俱應革職。其所參候補侍講學士朱典常鬥馬吊,並無實據,應毋庸議。上曰:‘趙執信著革職。朱典問伊衙門學士等,據云人品學問俱屬平常,著休致回籍。’”[48]

趙執信《因園集》卷十二雍正九年辛亥(1731)《懷舊詩十首人各一小傳以相識之歲月為先後·錢塘洪昇昉思》:“不時演唱,觀者如雲,而言者獨劾餘。餘至考功,一身任之,褫還田裡。坐客皆得免,昉思亦被逐歸。”[49]

查慎行《敬業堂詩集》卷十一《竿木集》(題下自注:起己巳十月,盡庚午二月)《送趙秋谷宮坊罷官歸益都四首》題下自注:“時秋谷與餘同被吏議。”[50]

毛奇齡《長生殿院本序》:“暨予出國門,相傳應莊親王世子之請,取唐人長恨歌》事作《長生殿》院本。一時勾欄多演之。越一年,有言日下新聞者,謂長安邸第,每以演《長生殿》曲,為見者所惡。會國恤止樂,其在京朝官大紅小紅已浹日,而纖練未除。言官謂遏密讀曲大不敬,賴聖明寬之,第褫其四門之員,而不予以罪。”[51]

“值皇后之喪未滿百日觀劇飲酒”,指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觀演《長生殿》戲劇,當事人贊善趙執信等被革職,洪昇、查慎行被革去國子監生逐回原籍。此即演《長生殿》案。[52]

李天馥《容齋千首詩》七言古康熙三十三年(1694)《送洪昉思歸裡》:

無端忽思譜豔異,遠過百首唐宮詞。斯編那可褻里巷,慎毋浪傳君傅之。揶揄頓遭白眼斥,狼狽仍走西湖湄。[53]

“無端忽思譜豔異”,暗指洪昇是應莊親王世子之請作《長生殿》院本,曰“無端”,是諱言之也。“唐宮詞”,指李天馥《古宮詞集唐一百二十首》。李天馥詩表示,《長生殿》、《古宮詞》,皆暗指順治董皇后,但是《長生殿》院本之風險遠超過《古宮詞》集句;此院本哪可以搬演於世間,我告誡你慎毋輕易傳佈之,你竟傳佈之;果然立即遭到忌恨、革斥,逐回原籍杭州。

李天馥詩表明演《長生殿》案的禍因,是觸犯了康熙皇帝不能明言的大忌。值皇后之喪未滿百日觀劇,猶屬其次,或只不過是藉口而已。

2.查慎行詩:《長生殿》以楊貴妃暗指董皇貴妃即董小宛《長生殿》暗示順治出家

查慎行《敬業堂詩集》卷三八《槐簃集下》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燕九日郭於宮範密居招諸子社集演洪稗畦〈長生殿〉傳奇餘不及赴口占二絕句答之》其二:

上客紅筵興自酣,風光重說後三三。老夫別有燒香曲,憑向聲聞斷處參。[54]

“三三”,古典指營妓董九,典出蘇軾詩《立春日小集戲李端叔》:“須煩李居士,重說後三三。”李之儀,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宋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戀營妓董九。《施注蘇詩》卷三四:“延一《廣清涼傳》:‘無著禪師遊五臺山,問一僧雲:此處眾有㡬何?答曰:前三三,後三三。’此詩方敘燕遊而遽用‘後三三’語,讀者往往不知所謂,蓋端叔在定武幕中,特悅營妓董九者,故用九數以為戲爾。聞其說於強行父雲。”

“三三”,今典指董皇貴妃即董小宛,董小宛原為秦淮歌妓。冒闢疆《影梅庵憶語·序》:“亡妾董氏,原名白,字小宛,復字青蓮。籍秦淮,徙吳門。在風塵雖有豔名,非其本色。”

“上客紅筵興自酣,風光重說後三三”,詩言重演《長生殿》,嘉賓酒筵一片沉醉,重新訴說起董九的往日光景。言外之意,《長生殿》楊貴妃乃是暗指董皇貴妃。

《燒香曲》,字面指李商隱《燒香曲》詠園陵宮嬪為故君燒香,此指錢謙益《和燒香曲》,詠順治出家。大體如李孟符《春冰室野乘·錢牧齋詩案》所述:“惟《有學集》第十三卷中有《和燒香曲》一首,詞氣惝恍迷離,若有所指,疑當時宮闈中必有一大事,為天下所駭詫者。雖以東澗老人之顏厚言巧,謬託殷頑,亦不敢質言其事,而託之擬古耳。義山集中有《燒香曲》,故此以和名。東澗平生不作昌谷、玉溪體,尤見此詩之有為而發也。詩云(略)。按此詩與梅村《清涼山贊佛》詩,似可參觀。”[55]

“聲聞”,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之出家。《大乘義章》卷十七:“聞佛之聲教而悟解得道,稱為聲聞。”“聲聞斷處”,指斷世間種種煩惱之時。《雜阿含經》卷四七:“如是我聲聞,斷三結,貪、恚、痴薄,得斯陀含。”《妙法蓮華經》卷三《授記品第六》:“菩薩聲聞,斷一切有。”

“老夫別有燒香曲,憑向聲聞斷處參”,詩言我亦另有《燒香曲》,要從聞佛之聲教而斬斷煩惱出家之時去領會。言外之意,《長生殿》正是暗示順治出家――通過明皇出宮。

3.趙執信詩:《長生殿》以楊貴妃暗指董皇貴妃,《長生殿》上皇出宮是暗示上皇出家

趙執信《因園集》卷十《金鵝館集》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上元觀演〈長生殿〉劇十絕句》其二:

遙指仙山喚太真,華清一浴斬然新。怪來宇內求難得,元在深閨未識人。[56]

趙執信《上元觀演〈長生殿〉劇》詩“怪來宇內求難得,元在深閨未識人”,指《長生殿》以楊貴妃先選為宮女,然後冊為貴妃,暗寓董皇貴妃先選為宮女,然後冊封為皇貴妃。趙執信詩曰“斬然新”,指《長生殿》的嶄新創造,是改變了楊貴妃未曾為宮女之古典,以暗指曾為宮女之董皇貴妃。

《上元觀演〈長生殿〉劇十絕句》其九:

黃泉碧落事荒哉,差勝樓船去不回。本與求仙情味別,何嘗身欲到蓬萊。[57] 

“差勝”,略勝。《晉書》卷九《簡文帝紀》:“故謝安稱為惠帝之流,清談差勝耳。”

“樓船去不回”,典出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祖洲近在東海之中……上有不死之草……始皇……乃使使者徐福發童男童女五百人,率攝樓船等入海尋祖洲。”

“黃泉碧落事荒哉,差勝樓船去不回”,借《長恨歌》所寫臨邛道士“上窮碧落下黃泉”、在海上仙山蓬萊尋到楊貴妃,指《長生殿》所寫上皇出宮、升月、與楊貴妃重圓,本來就是荒唐之想象,但是比秦始皇發樓船入海尋仙,還算高明一籌。

“本與求仙情味別”,詩言《長生殿》第五十出《重圓》上皇出宮、升月、與楊貴妃重圓,本與求仙有別,乃是追求愛情。

“何嘗身欲到蓬萊”,詩言上皇何嘗欲到仙境、月宮?猶言《長生殿》上皇出宮是真,上皇升月是虛,暗示上皇出宮實際是暗示上皇出家。

趙執信《因園集》卷十二雍正九年辛亥(1731)《懷舊詩十首人各一小傳以相識之歲月為先後》:

錢塘洪昇昉思,故名族,遘患難,攜家居長安中,殊有學識……見餘詩,大驚服,遂求為友。久之,以填詞顯,頗依傍前人,其音律諧,適利於歌喉。最後為《長生殿》傳奇,甚有名,餘實助成之。

當時共造迷,鬼神實假手。委曲以相成,君無道慚負。[58] 

案:根據秋谷《懷舊詩·錢塘洪昇昉思》序言“為《長生殿》傳奇,餘實助成之”,詩言“當時共造迷,鬼神實假手。委曲以相成,君無道慚負”,尤其《上元觀演〈長生殿〉劇》其九詩言“本與求仙情味別,何嘗身欲到蓬萊”,獨能發明《長生殿》上皇出宮隱喻上皇出家之關鍵情節,然則,此一關鍵情節之創造或修訂,或系出自秋谷之創意。

4.李孚青詩:《長生殿》觸犯了順治殺兄奪妻之大忌

李孚青,字丹壑,李天馥之長子,康熙三年(1664)生。康熙十八年十六歲時成進士,選庶吉士,遷翰林院編修。康熙三十八年丁憂歸裡,遂不復出。康熙五十四年(1715)卒,年五十二歲。性淡薄,不樂仕進。常與趙執信、洪昇、毛奇齡等以詩酬唱。有《野香亭詩集》、《道旁散人集》。王漁洋《野香亭詩集序》雲:“其旨溫以厚,其音和以雅,其辭麗以則。讀之者循環反覆,不能自休。風騷耆碩,鹹相稱歎,以為不可及。”[59]李天馥對洪昇有知遇之恩,李孚青則是洪昇的知己好友。

李孚青《道旁散人集》卷五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偶憶洪昉思己巳被斥事即題其集後》三首:

奉敕填詞歲月多,飄零何處睹黃河。六朝樂府平生熱,不記元嘉■[原文作墨丁,應作:讀]曲歌。

長生殿比醉蓬萊,桂子飄香是禍胎。即日杭城得歸去,保安十載轉堪哀。(自注:用錢塘瞿長史事,昉思亦杭人。)

捶楚功名已放休,依然捫蝨見王侯。網羅才脫蛟龍窟,豈憶西湖是濁流。(自注:昉思與客飲湖上,中秋大醉,墮水死。)[60]

《道旁散人集》卷五卷端第三行低一格題:負瓢集,其下雙行小字:起甲午正月迄乙未五月,《偶憶洪昉思己巳被斥事即題其集後》詩後第三題為《五月二十七日同人飲集白菱水閣》,即本卷最後一首詩,可知《偶憶洪昉思》當作於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

第一首全詩箋釋如下。

“奉敕填詞歲月多”:典出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後集》卷三九:“《藝苑雌黃》雲:柳三變字景莊,一名永,字耆卿,喜作小詞。然薄於操行,當時有薦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詞柳三變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詞。’由是不得志,日與獧子縱遊娼館酒樓間,無複檢約,自稱雲:‘奉聖旨填詞柳三變’。”

“飄零何處睹黃河”:典出三國魏李康《運命論》:“夫黃河清而聖人生。”錢謙益《列朝詩集》乙集卷一明王璲《述懷二十年作》:“未睹黃河清,空歌白石爛。”

詩言如奉旨填詞柳三變,長期遭到宋仁宗排斥,洪昉思亦長期遭到康熙皇帝排斥,一生飄零,未睹黃河清也。

“六朝樂府平生熱,不記元嘉讀曲歌。”

古典

《宋書》卷六十《武三王傳》:“武帝七男:……胡婕妤生文皇帝,王修容生彭城王義康。”

《宋書》卷六八《彭城王義康傳》:“收付建康獄,賜死。”

《宋書》卷六九《劉湛傳》:“湛代為領軍將軍……時義康擅勢專朝,威傾內外,湛愈推崇之……於獄伏誅。”

《宋書》卷十九《樂志一》:“《讀曲歌》者,民間為彭城王義康所作也。其歌雲:‘死罪劉領軍,誤殺劉第四’是也。”

今典

《愛新覺羅宗譜》甲冊:“(太宗文皇帝)第五子和碩承澤裕親王碩塞……母側妃葉赫納喇氏。” [61]

《清世祖實錄》卷一:“(世祖章皇帝)太宗……文皇帝第九子也,母孝莊……文皇后。”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卷五李孚青《偶憶洪昉思己巳被斥事即題其集後》詩後注:“闕字當是讀字,蓋用彭城王義康讀曲歌事。歌雲:‘死罪劉領軍,誤殺劉第四。’此而須諱,則毛奇齡《長生殿序》所謂應莊親王世子之請而作,為有旁證。董鄂本莊王之妃也。”[62]

“六朝樂府平生熱,不記元嘉讀曲歌”,言洪昉思平時熟悉六朝樂府,可是竟然忘記了宋文帝元嘉時的《讀曲歌》,說的是彭城王義康被其兄弟宋文帝所殺。言外之意是:如彭城王義康是被其兄弟宋文帝所殺,碩塞是被其兄弟順治帝所殺;演《長生殿》獲罪案之真相,不僅在於《長生殿》潛在地以壽王妃被唐明皇所奪,指碩塞妻被順治帝所奪,而且事關碩塞是被順治所殺,觸犯了康熙的大忌。

清人微言詩言董小宛入清宮案,以李孚青此詩為最鋒利[63]。

第二首:“長生殿比醉蓬萊,桂子飄香是禍胎,即日杭城得歸去,保安十載轉堪哀。”自注:“用錢塘瞿長史事,昉思亦杭人。”詩言洪昇因作《長生殿》遭忌恨而被長期貶謫。章培恆《洪昇年譜》指出:“孚青以《長生殿》比(宋柳永)《醉蓬萊》,其劇為康熙帝所惡可知。又,錢塘並無與保安發生關係之‘羅長史’,唯明初瞿佑,為周王府長史,永樂時以作詩下詔獄,謫戍保安十年。與所謂‘保安十載’及稱之為‘長史’者合。‘羅’當作‘瞿’,倘非形近而刊誤,則當以避忌而故為訛字以掩之。佑固以詩之內容為永樂所惡,孚青以之擬昉思,則《長生殿》以內容而取憎於康熙帝又可知。孚青父子皆與昉思善,且皆仕於朝廷,熟知朝中事,所說當可信。”[64]所論甚是。洪昇自康熙二十八年(1689)演《長生殿》案被革斥,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洪昇之死,實為十五年。

第三首:“捶楚功名已放休,依然捫蝨見王侯。網羅才脫蛟龍窟,豈憶西湖是濁流。”自注:“昉思與客飲湖上,中秋大醉,墮水死。”詩言康熙四十三年洪昇之死。

“濁流”,典出唐末朱全忠殺清流士大夫於白馬驛,投屍於河,史稱“白馬清流之禍”。《資治通鑑》卷二六五唐昭宣帝天佑二年六月:“時全忠聚樞等及朝士貶官者三十餘人於白馬驛,一夕盡殺之,投屍於河。初,李振屢舉進士,竟不中第,故深疾搢紳之士,言于于全忠曰:‘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全忠笑而從之。”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卷七《洪昇》:“孚青與昉思交誼極厚,其言當有據。趙執信《懷人詩》亦言飲郭外客舟中醉後失足墮水溺而死,與孚青說同。”[65]

李孚青詩用白馬清流之禍指洪昇之死於西湖墮水,似非漫言,則洪昇之死似不能無疑。

鄧小軍:洪昇《長生殿》的微言——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

五、康熙對《長生殿》之態度以及洪昇之死

清王應奎(1684-1757)《柳南隨筆》卷六:“康熙丁卯、戊辰間,京師梨園子弟以內聚班為第一。時錢塘洪太學昉思升著《長生殿》傳奇初成,授內聚班演之。聖祖覽之稱善,賜優人白金二十兩,且向諸親王稱之。於是諸親王及閣部大臣,凡有宴會,必演此劇,而纏頭之賞,其數悉如御賜,先後所獲殆不貲。內聚班優人因語洪曰:‘賴君新制,吾獲賞賜多矣。’”[66]

案:康熙對於《長生殿》,懷有矛盾之心態。“宸褒”、“稱善”,是喜歡《長生殿》,原因是歌頌了唐明皇-順治帝忠於愛情;“以為有心諷刺”,則是仇視《長生殿》,原因是觸犯了大忌。仇視的態度,究竟是佔了上風。

清金埴(1663-1740)《巾箱說》:“迨甲申春杪,昉思別予遊雲間、白門,兩月而訃至。……昉思之遊雲間、白門也,提帥張侯雲翼降階延入,開宴於九峰三泖間,選吳優數十人,搬演《長生殿》。軍士執殳者,亦許列觀堂下。而所部諸將,並得納交昉思。時督造曹公子清寅,亦即迎致於白門。曹公素有詩才,明聲律,乃集江南北名士,為高會,獨讓昉思居上座,置《長生殿》本於其席,又自置一本於席,每優人演出一折,公與昉思讎對其本以合節奏,凡三晝夜始闋,兩公並極盡其興賞之豪華,以互相引重,且出上幣兼金贐行。長安傳為盛事,士林榮之。迨歸至烏鎮,昉思酒後登舟,而竟為汨羅之投矣。傷哉!”[67]

案:康熙四十三年江南提督張雲翼[68]、江寧織造曹寅[69],乃是在康熙二十八年演《長生殿》案洪昇被革去國子監生逐回原籍之後,居然敢於隆重地邀請洪昇至南京“開宴”“高會”“居上座”,公演《長生殿》,此不能無疑之一。曹寅實為康熙秘密蒐集情報之特務[70],此不能無疑之二。洪昇死於此行歸經烏鎮或歸至杭州“墮水”,李孚青詩曰“網羅才脫蛟龍窟,豈憶西湖是濁流”,此不能無疑之三。洪昇之死,與《長生殿》、與康熙、張雲翼、曹寅有無關係耶?

本文標題應為“洪昇《長生殿》的微言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參證李天馥、查慎行、趙執信、李孚青詩”因平臺字數所限,暫改此。謹向作者鄧小軍先生致歉。

本文原載《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18年第

2期;本文系《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考》一書下部《順治出家考》第九章,本號經作者授權發佈。


[1]清毛奇齡:《西河合集·序》卷二四,《清代詩文集彙編》第87冊影康熙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72頁。

[2]鄧之誠:《骨董瑣記全編》,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73-574頁。

[3] 鄧小軍:《董小宛入清宮考》,《中國文化》2015年2期;《古宮詞一百二十首集唐箋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

[4]《愛新覺羅宗譜》甲冊太宗文皇帝位下子孫:“(太宗文皇帝)第五子和碩承澤裕親王碩塞,天聰二年戊辰十二月二十四日亥時生,母側妃葉赫納喇氏阿納布貝勒之女。順治元年十月,封多羅承澤郡王。三年五月,參贊軍務。八年閏二月,以軍功懋著晉封和碩承澤親王。本年三月,管理兵部事。十一月,擢任議政。十年十一月,掌宗人府事。順治十一年甲午十二月初五日寅時薨,年廿七歲。諡曰裕。嫡福晉納喇氏,議政大臣、輕車都尉費揚古之女。繼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和碩達爾漢巴圖魯親王滿珠錫禮之女。側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達賚臺吉之女。庶福晉鄂爾鐸蘇氏,歡齊之女。又庶福晉一人。”(《愛新覺羅宗譜》修譜處:《愛新覺羅宗譜》甲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影印瀋陽1938年版,第1942-1943頁。)《愛新覺羅宗譜》述碩塞嫡、繼、側、庶四人福晉,例皆備述其姓氏以及其父官爵名字,唯獨述及此“又庶福晉一人”,破例隱去其姓氏以及其父官爵名字,諱莫如深。此“又庶福晉一人”,應即是董小宛。又,當系表示抗議碩塞之暴死而死之碩塞側福金,即側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

《愛新覺羅宗譜》甲冊太宗文皇帝位下子孫:“(碩塞)第三子輔國溫僖將軍鞥額布,順治九年壬辰六月十六日午時生,母庶福晉。康熙五年正月,封三等輔國將軍。康熙二十年辛酉二月十五日未時卒,年三十歲。諡曰溫僖。嫡妻薩爾圖氏,二品官品級巴格之女;妾劉氏,劉達之女;妾晉氏,晉德之女。”(第2009-2010頁。)《愛新覺羅宗譜》述碩塞第三子輔國溫僖將軍鞥額布,亦破例不書其生母庶福晉姓氏;鞥額布出生於順治九年六月十六日,其時間亦與順治七年十二月九日多爾袞死後至順治十一年十二月五日碩塞暴死之前,董小宛歸和碩承澤親王碩塞,適相符合;故鞥額布可能是董小宛所生。

[5] [朝鮮王朝]麟坪大君李渲(1622-1658):《松溪集》卷五,[韓國]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漢城:韓國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版,第22冊,第157-158頁。

[6] [朝鮮王朝] 冬至正使尹絳、副使李皙、書狀官郭齊華:《燕中聞見》,[韓國]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韓國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版,第95冊,147-148頁。“丙申十二月”,“丙申”原作“丁酉”,當是抄錄者之誤,應作“丙申”。《燕行錄全集》此冊《燕中聞見》,系歷次燕行使節記錄之抄錄彙編。

[7] 據《清世祖實錄》卷四十,順治五年十月十一日壬寅和碩禮親王代善薨,到十三日甲辰遣官祭和碩禮親王,時間不過三天。

[8]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57頁。

[9] 《清實錄》第7冊,《世宗憲皇帝實錄》(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97頁。

[10] 《長生殿傳奇》康熙稗畦草堂刻本卷首,《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頁。

[11]《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633頁。

[12]《長生殿傳奇》光緒十六年庚寅上海文瑞樓刊本卷首。

[13]《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635頁。

[14]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731頁。

[15]《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635頁。

[16] 《叢書集成續編》第39冊《史部》影松鄰叢書刻本,首都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索書號:PG/083/437。

[17]清金之俊:《金文通公集》卷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五六冊影康熙刻本,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版,第168頁。

[18]《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635-636頁。

[19] 清洪昇著;劉輝校箋:《洪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頁。據章培恆所考,洪昇此詩作於康熙十三年(1674),見章培恆《洪昇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37-140頁。

[20]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636頁。

[21]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681頁。

[22]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703頁。

[23]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707頁。

[24]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714頁。

[25]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730頁。

[26] 唐李肇等撰:《唐國史補 因話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9頁。

[27] 冒闢疆:《樸巢文選》,附《影梅庵憶語》,清初刻本縮微膠捲,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善本閱覽室藏,索取號:SB01788。

[28]陳寅恪:《柳如是別傳》,第二章《河東君最初姓氏名字之推測及附帶問題》,上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16頁。

[29]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701頁。

[30] 高陽:《再生香 醉蓬萊》,第187-188頁。

[31]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701頁。

[32]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716頁。

[33]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720頁。

[34] 清于敏中等編纂:《日下舊聞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42頁。

[35] 高陽:《再生香 醉蓬萊》,第187頁。

[36]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728-730頁。

[37]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645頁。

[38]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646頁。

[39]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702頁。

[40]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708-709頁。

[41]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725頁。

[42]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730頁。

[43]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730頁。

[44]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731頁。

[45]《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卷,大集部,第777頁。

[46] 《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731頁。

[47]《續修四庫全書》第1775 冊,第633頁。

[48] 《康熙起居注》第2冊,中華書局1984年8月版,第1906頁。此條重要文獻最先為陳汝潔《從〈康熙起居注〉看“〈長生殿〉案”》所使用。

[49]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5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419頁。

[50]清查慎行:《敬業堂詩集》,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87頁。

[51]清毛奇齡:《西河合集·序》卷二四,《清代詩文集彙編》第87冊,第372頁。

[52]參閱:葉德均《演〈長生殿〉之禍》,《戲曲論叢》(上海:日新出版社1947年版);章培恆《演〈長生殿〉之禍考》(《洪昇年譜》附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趙蔚芝《趙執信和〈長生殿〉案件》(《淄博市文史資料選輯》第二集,淄博市政協文史委員會,1984年;《趙執信詩集箋註》附錄,濟南:黃河出版社2002年版);尤其陳汝潔《從〈康熙起居注〉看“〈長生殿〉案”》(《趙執信研究叢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年版)。

[53]清李天馥撰、毛奇齡選評:《容齋千首詩》不分卷(以詩體編次),康熙刊本,國家圖書館藏,索書號:文282.479。

[54]清查慎行:《敬業堂詩集》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0頁。

[55] 李孟符著,張繼紅點校:《春冰室野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頁。

[56]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5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399頁。

[57]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5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400頁。

[58]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5冊,第419頁。

[59]李孚青:《野香亭集》卷首,《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12冊《野香亭集 道旁散人集》影光緒甲辰集虛草堂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50頁。

[60]《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12冊《野香亭集 道旁散人集》影光緒甲辰集虛草堂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54頁。

[61]《愛新覺羅宗譜》甲冊,第1942-1943頁。

[62]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56頁。

[63]李孚青此詩利如刀鋒,而鋒芒不露,有此造詣,決非偶然。毛奇齡《西河詩話》卷二:“丹壑為夫子大令,名孚青,年十六,與餘同入館,每下筆多驚人句。王弁州作《三述》,謂有明一代十六成進土者,惟王庶子一人,則丹壑可知耳。《西河詩話》卷四:“同官年卑者,首推李丹壑世兄,入館五年,才得二十。然真是才士。偶秋節翦新袍成,予邀之同直起居注,適檻前幹鵲噪,餘戲曰:‘絮鵲早催忙入館’,丹壑臨著袍,應聲答雲:‘臂鷹秋遣窄裁衣。’餘不覺折腰曰:‘才子,才子!’是時秋風起,丹壑極羨諸旗人臂鷹出城,故云。第其句如許頓挫,能不待安排而出之,真咄咄怪事矣。”足見李孚青才華非凡。

[64] 章培恆:《洪昇年譜》,附錄一《演〈長生殿〉之禍考》,第390頁。

[65]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809頁。

[66]清王應奎撰;王彬,嚴英俊點校:《柳南隨筆 續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23頁。

[67]清金埴撰;王湜華點校:《不下帶編 巾箱說》,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36頁。

[68]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江南通志》卷一一一《職官志·武職·江南全省提督軍門》:“張雲翼,陜西人,康熙三十五年任。師懿德,寧夏人,康熙四十八年任。”可知康熙四十三年江南提督為張雲翼。

[69]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江南通志》卷一百五《職官志·文職七·江寧織造》:“曹寅,滿洲人,康熙三十一年任。曹顒,滿洲人,康熙五十二年任。曹俯,滿洲人,康熙五十四年任。”可知康熙四十三年江寧織造為曹寅,並可知曹家與康熙關係之緊密。

[70] 參閱: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關於江寧織造曹家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4.年版;(美)史景遷《曹寅與康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