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的段子都是誰寫的?

戒驕戒躁忍忍忍


這個問題,想必很多網友都特別有興趣,今天不請自來,說說我的看法。

大夥兒還記得郭德綱的作品《屌絲青年》嗎?但是有網友說郭德綱抄襲網絡上的一個段子,和某寫手的作品有相似之處,郭德綱還回應了關於德雲社作品的創作過程,作為回應郭德綱發佈了《屌絲青年》的姊妹篇《男兒當自強》。在這一事件中,結合郭德綱的個人回應,已經德雲社作品,我們可以總結出德雲社的作品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傳統相聲改編

德雲社堅持傳統相聲,舊瓶裝新藥,利用傳統相聲的框架,結合個人的表演風格,二次加工創作。比如我們熟悉的傳統節目《扒馬褂》、《大全福》、《紅事會》、《白事會》、《託妻獻子》等等,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2,個人創作

一個會創作的演員,才是一個能夠持續發展的演員。有的演員偶然出了一個好作品,就能夠吃一輩子,成為大師,國家一級演員。但是對於德雲社來說,你會的傳統段子必須達到一定量才能上臺表演,同時還需要自己源源不斷的創作新作品,否則你就吃不飽。德雲社演員的收入和業績掛鉤,沒有人氣,沒有作品,沒有突破在德雲社做演員呆不長,很多演員轉為幕後多是這個原因。德雲社幾百人,全職說相聲,那麼多腦袋,肯定會想出好玩兒的作品和小段。很多其他相聲小劇場,都是抄襲德雲社的作品的。


3,網友提供

有熱心網友給德雲社寄劇本,免費提供給他們,希望他們能夠把這些作品通過他們的演繹出來,這種事兒是常有的。有的觀眾是自己創作的原本,也有是抄襲並進行二次加工的作品。德雲社有的相聲演員會借鑑使用,有的也會直接扔垃圾桶裡,這就是為何我們聽到的相聲感覺有網絡段子的一種原因。

4,抄襲或借鑑網絡段子

在沒有發展網絡之前,很多相聲段子都是口口相傳,而有了網絡這個平臺,很多寫手或者是愛好者創作出了好的作品或者段子,在網絡上傳播,大多沒有出處了,這人改編一次,那人再改編一次,就沒有了實際版權了。然後德雲社的演員再將一些好玩兒的相聲段子加到相聲中去。無論是德雲社還是其他相聲團體,甚至是春晚,其作品或者是哏都能夠在網絡上找到,所以在信息時代,這種事兒就太平常了。

這是我的個人見解,如果喜歡請關注轉發。感謝您的支持。


生日吃冰糖燉豬頭


這個問題提的好,作為郭德綱半個粉絲的鵬哥我,好好的跟你說道說道!

德雲社的段子分為兩種,老段子翻新,新段子創造。

郭德綱跟于謙接受上海衛視曹可凡採訪時,郭德綱說,很多熱心聽眾都給德雲社發相聲段子,但是沒有說過相聲的人,不建議寫相聲段子。這說明什麼,術有專攻,學有所長,有人以為,你說相聲不就是說話麼?聊天麼?我們外行,不說相聲咋就不能寫相聲段子了?

說相聲說簡單很簡單,說難非常難,難在你說相聲,不可能場場都是新段子,但是每一場你都要說出點新意來,郭德綱跟于謙說過那麼多場相聲,為什麼我們明明聽過他們說的相聲段子,還是願意花錢買票,聽郭德綱跟于謙說,因為儘管這些段子我們都聽過,但是每次聽都能聽出新意來。知易行難,相聲的節奏,火候不是非專業人士能夠把握的!

郭德綱跟于謙也不完全是照本宣科,都是定了好骨架,血肉就由相聲演員自由發揮,有采訪問于謙,他跟郭德綱說相聲,多少是固定好臺詞,多少是現場發揮的,于謙答曰,只有30%是之前定好的,剩下的70%全是臨場發揮。聽多了德雲社,郭德綱跟于謙的相聲你就會明白,《富貴圖》《白事會》《託妻獻子》等等這些,我明明聽過,但是郭德綱跟于謙在不同的場子,說的還有些不一樣,大框架沒變,細枝末節靠夫妻倆現場發揮。

這就說到,段子由誰寫的?由相聲演員,郭德綱能寫,閒來沒事就研究相聲段子,以及從全國各地老先生那裡找到了老段子,加以完善更新;岳雲鵬接受採訪的時候也說過,他喜歡自己寫段子,自己寫段子好處在理解深刻,說起相聲來得心應手;還有德雲社總教習的高峰,閒來無事也會整理相關的相聲段子。總之,相聲段子是由相聲演員們寫的,不會是由外行寫的。

說不說在我,聽不聽在你,我是大鵬哥。

如果你喜歡我所說,請關注我,必不負所托!


濟州府大鵬哥


這個問題郭德綱在相聲中提到過,他的很多段子是取自於老一輩傳下來的段子,加以加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所謂加工應該就是去掉一些太汙太黃的內容,適當加入一些時代元素。一般不會改太多,否則就變成創作了。像«富貴圖»,«西征夢»,«批三國»等這些屬於改編後的老段子,也有基本沒加工痕跡的老段子。

相聲界有個傳統,老一輩傳下的段子只要是相聲演員(業界認可的)都可以說,就看誰說的效果好。沒有版權和知識產權問題,這麼多年也沒聽說哪個說相聲的被告侵權,只有"砸掛"時不小心砸歪了被告。

也因為這個業界規則,所以郭德綱幾乎把相聲幾十年來所有段子都說光了,導致侯二罵他說,你把段子都說完了,讓別人怎麼說呢?侯家這個後代夠搞笑的。

像«我要反三俗»,«手機»這些屬於自創的,還有那些有關於氏家族的題材大多數也是創作的。像返場的小段,許多是"現掛"的,就是臨場發揮現編的。

而太平歌詞及開場唱的小曲小調,都是以前的,現在還能創作太平歌詞和北京小曲的已經滅絕了,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這中間幾十年斷層了,這有時代發展的因素,好壞世人評吧!

至於德雲社其它演員的相聲段子,許多是郭德綱說過的拿起來說,也有自己創作的,但應該不多。德雲社裡真正能創作的人不多,畢竟大多數文化水平都不高。

其實創作段子和表演者可以分開,不一定要表演者自己創作段子,這樣難度很大,這種人才也是鳳毛麟角了。趙本山經典的段子也是高秀敏老公寫的,電視劇也是由編劇和演員組成的,一輛汽車也是由幾萬家企業來完成的。社會分工嘛。

德雲社完全可以成立一個專職段子創作團隊,而且要大投入,就像企業科研團隊一樣,這樣才能經常出新。否則久而久之一旦觀眾審美疲勞,德雲社就夠嗆的了。


岑詮


說一個相聲裡的段子是誰寫的,本身問題問的就有點露怯。

說實話,關於相聲的藝術創作過程,幾百年來都沒有變化,除了繼承傳統的老作品以外,基本都是做藝的自己進行創作,很少有用到,所謂的段子。因為,相聲,不同於小品,還有脫口秀。



段子這個詞彙,主要適合脫口秀,或者小品,因為它屬於一個半成品的東西。需要場景來搭建它,比如,前些時候,誰啊,咋的了,誰啊,咋的了。這種重複的語言藝術,需要一個場景來構建,表現它的魅力。

段子與梗(應該叫哏,說慣了)還不一樣,梗是一個笑點,屬於元素,它的含義更為泛泛,沒有外形,所以,連半成品都不算,比如,老郭的我字系列,靠的是描述一個小市民什麼都不會,卻總想要發財致富的這個元素。

另外,相聲作品裡還有很多的現掛,這是一個成型的相聲,與完整的脫口秀、小品所不一樣的。



最後,還有一點想要和大家探討一下:總有人說,這個相聲作品是誰誰誰的,誰剽竊了哪個老藝術家的,誰誰誰無恥之類的。

筆者覺得,這要擱在舊社會,你這說法絕對沒問題,可如今這個現代化時代,傳統文化,曲藝作品,你說這個是你的,是不是得拿出點證據啊!比如,獎狀,證書,發票之類的啊!



再者說,如果你覺得這個作品現在這麼火,是你的,請大師能不能為了全人類的文藝事業,站出來,給我們大眾說一說,這也算您的功德了不是?

無意指摘,影射任何人,隨意而發,歡迎小夥伴留言討論,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


古月月半,胡胖在,不孤單。

不單單是德雲社,其實任何相聲團體的作品,不管是新作品創作還是老作品加工,任何演員都可以自己完成,相聲不同於舞臺劇等表演方式,不需要一個統一的寫手,誰都可以加工,誰都可以改編。 所以如果要問德雲社的段子是誰寫的,那答案就是,德雲社全體演員。

當然,要說整個德雲社創作能力最強的,那就是老郭本人了,一般的觀眾瞭解德雲社、瞭解郭德綱,也正是因為04年到06年間火爆到極點的幾個純老郭原創作品《我要幸福》、《我這一輩子》等等。



那個時候一個橫空出世的郭德綱讓所有人一驚,原來相聲還可以這麼說、原來相聲還沒死!!!

當然,總是有一些眼紅的人質疑說類似《我要幸福》這樣的作品是段子合集,算不得相聲, 其實真不用較這些真,相聲本來就是說學逗唱逗人笑的藝術, 觀眾們可以認可的,就是好相聲。 再說回來,除去才藝展示和基本功類的, 所有的傳統老相聲不都是老藝人他們那個年代的段子合集嗎?

王自健曾經評論過郭德綱,05,06年的郭德綱,是業內共識無法超越的。 那些酸言酸雨的人,說人家的作品是無數小段子合集, 你怎麼連一個能逗笑人的段子都沒有呢?

好,再說回到創作上,郭德綱在2009年左右又對“我字系列”和“你字系列”進行了不算,所以這個龐大的系列已經多達20多段了。 另外,客觀的說,老郭後期的整段原創作品例如《屌絲青年》系列,確實有點爛尾,而且沒那麼好笑了, 畢竟過多的商演、過多的影視娛樂圈活動有點透支了他。

除此之外,老郭還有很多早期原創作品,比如《日本幫子》等,是那種怎麼看都覺的是傳統活的作品。

剩下的就是傳統改編了, 老郭的每一段傳統相聲幾乎都進行了大幅度改編,比如《大保鏢》,馬志明先生突出的特點是精氣神和貫口活,聽的讓人覺得過癮熱鬧,老郭的改編版則側重在搞笑和包袱上,看似框架基本沒變,實為徹底翻新,加入了很多無厘頭元素,笑點密集,現場反響炸裂。

好了,其實真的還有太多想說的,但胡胖這邊真是時間不夠,有時間再單獨寫篇文章吧。 不管你喜不喜歡郭德綱,郭德綱都曾經幾乎靠一己之力挽救了相聲。不必站腳助威,也請理性尊重。


古月月半


每個劇場都有自己的寫包袱的幾個人,在結合一些對傳統段子的改變,加入一些演員的個人因素,就有了劇場相聲。



德雲社也不例外,起初的段子都是靠徐德亮、張文順、于謙等幾個相對有文化的藝人排演的,後來不斷壯大,寫手也就多了。徒弟徒孫們也分別自己創作幾個獨具特色的小段子,就有了現在的所謂“德雲社文化”,其實主要還是長時間的舞臺積累。



比如岳雲鵬的“五環之歌”,就是典型的特色演出,本來沒那麼搞笑,但小嶽嶽一唱大家就樂的不行,唱一次樂一次,這很難說是一個包袱,但是使十幾分鍾也沒人厭煩。



所以說,劇場相聲是一種小眾的文化,不是幾個寫手就能撐起來的。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敬請各位看官雅正!請點右上角關注,我們從此一起笑看人生。


懶散叔叔


作為德雲社的研究者和傳統文化愛好者,這個問題我還真研究過,而且寫過相關的文章。這個問題我想從兩個方面回答。

郭德綱的相聲創作和主流相聲界截然不同,郭德綱有了一個作品之後,他會經過醞釀,然後形成大概的思路。然後找到于謙,說今天咱們說段新相聲,然後拿出紙把大概的內容講講,然後注意點講講,然後登臺表演。

在這個過程中,于謙會現場把作品完善,這樣經過三五場之後作品就成熟了。郭德綱和于謙現在根本不對詞。

在這裡有一個網友們質疑的地方,那就是抄襲的問題,郭德綱抄襲了很多網絡上的段子。當然了,郭德綱的解釋是我想出了一個段子,我沒法微博,你也想出來了,你先發了,那麼這個段子算誰的?

當然了這有點強詞奪理了,實際上承認借鑑網絡上的段子沒什麼好丟人的,網絡段子就像白菜,相聲作品就像五星級廚師炒白菜,貴的不是白菜,而是廚師炒菜的手藝。


德雲江湖


德雲社那麼多劇場那麼多演員,如果有誰給他們寫段子,我認為不一定讓專人寫,也寫不過來,有一點能斷定,郭德綱是定基調和審稿人之一。每個演員應該都能拿出包袱段子,多數是既興表演和隨機應變。郭德綱培養的是好人才,必須是真功夫,除了語言基本功外,主要還是腦子活泛,給他們定一種格調,一種方向,他們自已在心裡打底稿,定出符合自己特點的作品的。段子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好的段子表演得不好仍然不生動;段子雖然不怎麼樣,但經過演員繪聲繪色的表演,硬是把不怎麼樣的段子說得很有風彩。一段相聲能獲得滿堂喝彩,靠的不僅僅是包袱段子,但更主要是表演。這只是我個人意見,具體怎樣操作的,得問郭老闆才知道。



xw希望的田野


郭德綱的段子確實有幕後作者,個人機緣巧合知道一點,但是也不熟,不能告訴大家是誰。

郭德綱大火之前只靠一段西征夢挺了兩年,後來也是朋友推薦才找到現在這位作者,至此以後郭德綱徹底火了起來。

可以給大家透露一下這位作者的價位,曾經有影視劇找他寫劇本,都是兩百萬起步的。

不過段子不是誰都能說的,可能郭德綱說的可樂的包袱其他人就抖不出來。


中袁摘要


由於不知道題主說的“段子”指的是相聲裡的“包袱”,還是指整段的相聲作品,所以我從兩方面都寫一下。


相聲作品

德雲社的作品有很多,相傳德雲社的演員要會50段才能上臺掙錢,至於作品來源,在我看來有兩點。

第一、老段子改編。

在德雲社最開始很多表演的節目都是老作品新編,將以前的作品改編的比較適應現在的社會背景,讓觀眾更容易被吸引。

當然,這些作品都是郭德綱和當時的老先生們改編的。

第二、演員自己寫的。

就像岳雲鵬的相聲《保安隊的日子》就是自己寫的作品。

現在在德雲社內,如果是剛開始表演的演員演得都是老作品。

但如果是相對成熟的相聲演員,會自己寫作品,然後找前輩先生指正,不斷的修改,然後在小劇場試水,如果反映較好會逐漸的形成一個新節目。

現在的張鶴倫、孟鶴堂、張雲雷等人都會在表演的時候演新節目。


相聲包袱

在相聲裡很多包袱其實都是現場靈光一閃出現的,就是所謂的“現掛”,除此之外也有上面所說的改編來的和演員自己寫的。

不過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其他的來源,老郭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過很多粉絲們都會在在德雲社演出的時候給臺上遞一打一打的打印好的網絡段子,有的時候老郭看這個段子不錯,也會摘下來用到相聲裡。

但是這種方式也有弊端,之前老郭用到一個粉絲給的段子就有人說老郭侵權了,這個是人別人寫的被他用了。

所以來說還是德雲社自己寫的多一點,尤其是關於於大媽家裡的段子,老郭同志必然是極為熟悉的,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