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新政」後,還能在成都當置業顧問嗎?

月暈知風,礎潤知雨。房地產也一樣,這個總體估值能達到幾十萬億的龐大產業中,任何一個細小的方面都可能是全局的縮影。

而站在這個巨大產業中最前沿的置業顧問們,也許是感受得最深的。

“515新政”後,還能在成都當置業顧問嗎?

1.

“515新政”後,還能在成都當置業顧問嗎?

李強是一名成都普通的一線置業顧問,也就是大家口中的“獸獸”。在這一行李強幹了有6年,算是“老司機”級別的了。而這六年裡,他估計自己賣出去的房子四、五百套是應該有的。

可能把這說出來,外人會覺得六年賣了四、五百套,肯定把錢掙得笑嘻了。讓他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李強的臉上總是掛著尷尬而禮貌的笑容。

“515新政”後,還能在成都當置業顧問嗎?

事實上,李強並不這麼認為。他說,看數量是有那麼多,但事實上也沒掙得比其他人多多少。各個開發商的政策不同,產品不同,收入架構的差別及其懸殊,有時候,賣出一套房子能拿到的佣金甚至能低到幾百元。

但是,李強也承認成都的置業顧問圈子裡確實有一些厲害角色,那些一年靠賣房子掙個兩三百萬甚至更高的也是有,只是把這些人放到整個成都來看,就不見得了。

說到底,還是因為“分母”太大了——包括一線的、電銷的、分銷、甚至包括帶客的各種各樣加起來,不說組成一個軍吧,組成一個師級兵力應該沒問題。平日裡大家平凡得像空氣,只是默默的存在,更不要說很多時候,還要苦兮兮的拿著兩三千的底薪眼巴巴的守著客戶的信息。

而他這樣的置業顧問屬於中堅力量,平均下來一年的收入大概在15萬到20萬左右,不多不少。這算下來確實是要比很多人都高,至少比成都的平均工資要高。

可是,往往外人只看見賊吃肉,沒見過賊捱打。

“515新政”後,還能在成都當置業顧問嗎?

帶客戶看樣板間也不知道磨壞了他多少雙鞋子,尤其是有些項目的樣板間並不在售樓部的那種,一天下來可以讓自己走個半程馬拉松絕對毫無壓力。按李強自己的話說,那些賣皮鞋的企業應該去找個置業顧問來打廣告,效果肯定好。

那些什麼講沙盤、介紹區域這些,都是小CASE了,但就算是小CASE,他也有講到過嘴皮發抖、講到衝進廁所吐的經歷。所以,李強這些年養成了一個習慣——很喜歡碳酸飲料,在講到感覺胃不對的時候就會大喝一口,把所有生理和心理的不滿都壓制下去。

最特別的是手機,作為一個合格的置業顧問,每個人的手機基本上都是24小時待命,只要客戶有問題,在幾分鐘內回覆過去是最基本的,哪怕是客戶在外面喝醉了酒,半夜凌晨發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他也得硬著頭皮去和別人溝通。

“515新政”後,還能在成都當置業顧問嗎?

沒辦法,置業顧問“軍規”的第一條就是:必須和客戶保持粘性。

僅僅是這樣也就罷了,李強時不時還得上著頭為客戶處理一些“家事”,什麼改名字跑房管所了,什麼辦不下貸款跑銀行了,什麼辦戶籍證明跑派出所了,各種各種。有時候為了賣一套房子,李強能瞭解到一個客戶全家老小甚至三姑六婆的所有底細,而他也不知道為什麼客戶的膽子為什麼那麼大。

“515新政”後,還能在成都當置業顧問嗎?

其實,苦點兒累點兒倒沒什麼,關鍵還怕。有時候開發商把房子修悲劇了,置業顧問往往是第一個會被客戶們“親切問候”的,而李強說,這些人也不想想,我又能做什麼呢?除了在一旁聽罵讓人消消氣以外。

這些在李強看來其實都習慣了,但更要命的是,他們這行還必須得頂著最大的市場變數。

“515新政”後,還能在成都當置業顧問嗎?

2.

“515新政”後,還能在成都當置業顧問嗎?

一般人對置業顧問的誤解在於,市場越好,他們就掙得越多,李強承認有的時候是這樣,但要好過頭或者差過頭,那就不見得了。

打個比方說,開發商和購房者的關係很像是男女之間的追逐關係,而置業顧問,就好像提供鮮花、煙火、音樂、高檔餐廳等等這樣的“催化劑”的中間方,他們存在的意義,就像是確保讓浪漫的愛情故事能夠更順利的發生。

“515新政”後,還能在成都當置業顧問嗎?

注意了,這裡說是“浪漫的愛情故事”,但萬一男女兩方都只為了直接繁衍後代呢?那要煙花和鮮花來還有什麼用?

“515新政”後,還能在成都當置業顧問嗎?

這就好像是今年上半年,那麼火爆的成都市場,卻讓全成都大部分的置業顧問都尷尬得不要不要的。

需要講沙盤嗎?不需要了。

需要去看樣板間嗎?不需要了。

需要時刻去對接客戶嗎?更不需要了。

因為買房的根本don’t care。

“515新政”後,還能在成都當置業顧問嗎?

火不火呢?火!李強身邊的很多朋友都帶著羨慕的心情揶揄他——成都買房子的人那麼多,你這半年的業績肯定非常突出吧?李強對此倒是很自嘲的說,這半年自己倒是搞得腰椎間盤突出了。

市場最火爆的那段日子裡,成都所有的開發商都開始了整個銷售架構的調整,從以往的一對一式服務,演變成為了像火車站站點買票那樣的情形。

李強回憶起那段時間,基本上每天一來到售樓部就是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收資料、驗資料、錄資料,累到恍惚的時候還以為自己在成都市檔案館上班。而他身旁坐的除了自己的同事,還包括了售樓部的保潔阿姨。

“515新政”後,還能在成都當置業顧問嗎?

當時有一篇專門描寫業內的文章叫《置業顧問已死》,裡面的幾句話,就直接暴擊了他們這一行無數人的內心:

“搖號新政開始以後,置業顧問已失去昔日光鮮。曾經引以為傲的專業素養,曾經精緻裝扮的高冷氣質,都不復存在。”

“工作量最大的時候,一個置業顧問一天需要處理三四百份客戶資料。”

“開發商給置業顧問開出的薪酬屢創新低,個別樓盤甚至開出了搖中客戶200元一個的價碼,但如果漏錄一份資料,罰款金額往往比這個還高。”

李強說,當時他們的工作就像是富士康流水線的工作人員。市場再火爆,和他們收入多少並沒有多明顯的關係。

“515新政”後,還能在成都當置業顧問嗎?

然而,最揪心的還不是工作的苦悶,而是對未來的無所期待。在上半年,不少這個行當的人都紛紛選擇了離開、轉行。一些想走而不能走的,多半是擔心業績和佣金都會被減半。

李強記得有一天他的同事小張在忙完之後,兩個人一起吃夜宵,在等菜的時候,小張突然問到:

“李哥,你說要這樣下去,這房地產市場還需要我們嗎?”

那晚上,李強整整抽了兩包煙,一點都想不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515新政”後,還能在成都當置業顧問嗎?

然而沒想到的是事情會轉變得如此迅速,在最關鍵時候“幫助”了置業顧問們的,竟然是“515新政”。

“515新政”後,還能在成都當置業顧問嗎?

3.

“515新政”後,還能在成都當置業顧問嗎?

李強倒是蠻嫉妒之前賣公寓的那一群置業顧問的,雖然都是同行,因為這群置業顧問的心態起伏並沒有像他、像其他從業者那樣大。

事實上不管是“515新政”之前還是之後,公寓市場在政策上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反倒是因為之後嚴苛的買房條件,迫使了不少人選擇把錢投資到了公寓之上,引得公寓市場一陣火爆。

最能體現這一現象的,就是位於雙流的空港T-MAX項目,就在政策頒佈的5月,這個項目的成交面積為22378.79方,為成都之冠,而把目光放到半年,它的銷售業績更是高達了15億元之多,強勢打榜了成都商辦市場。

想著自己那幾個月錄資料錄得臉都綠了,而這個項目的置業顧問還保持著正常的節奏,該做什麼做什麼,李強說,真是想想就來氣。

而且,據說空港T-MAX項目在6月份收到了比以前多幾倍大的置業顧問簡歷,著也可能和它項目的品質有關吧——我們這個行業有一個很有趣的心理現象,都喜歡去那種“乾貨”多的項目,這樣在和客戶溝通的時候,也有更多的“龍門陣”可以拿來擺。

但無論如何,成都整個市場好像變得越加撲朔迷離、侜張為幻,而自己唯一的選擇,也只能是隨波逐流。如果現在有一個人問我置業顧問這個職業的前景?我只能說:

它並沒有變得更好,僅僅只是回到了從前。

“515新政”後,還能在成都當置業顧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