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諳黃老之道 護國保身 全功遠禍

劉邦評價張良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身為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在興漢過程中在政治、戰略層面發揮了巨大而又不可替代作用。

張良博浪沙刺秦始皇失敗後拉起百多人隊伍反秦,自在下邳邂逅劉邦開始,一談之下,二人情投意合相見恨晚,張良從初期的劉邦客卿身份到後來正式跟從劉邦,算無遺策謀無不中,攻宛城,降嶢關,入咸陽,約法三章,鴻門宴,討封漢中,燒棧道,都是張良策劃。(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深諳黃老之道 護國保身 全功遠禍英雄所見略同,張良明燒棧道,韓信暗度陳倉,等漢軍平定三秦後,項羽欲發兵,時在給韓王成當相國的張良寫信給項羽說,“漢王只是要奪回應得的關中,無心天下”。麻痺項羽後又說,齊王田榮不聽號令,吞併齊地,近在咫尺是心腹大患。項羽信以為真,率大軍進攻田榮,棄劉邦於不顧。

之後項羽殺韓王成,張良間道正式投奔劉邦,會合諸侯聯軍攻取彭城,不聽勸的劉邦在彭城之戰中被項羽打得全軍覆沒,灰心喪志說“關東我不要了,誰打下就封給誰”。張良勸阻並劃策策反彭越英布,與韓信三雄夾擊項羽,扭轉形勢。

深諳黃老之道 護國保身 全功遠禍當劉邦輕聽酈食其要分封六國後人時,被張良阻止,避過失敗之禍,鴻溝劃界時,劉邦想收兵,又是張良勸阻,認為宜將剩勇追窮寇掃平項羽,漢軍於是尾隨窮追楚軍,屢敗屢戰咬住不放,沿路封齊王召集韓信彭越英布三人合兵,垓下一戰項羽兵敗自刎。

漢朝建立後的定都分封,都有張良的幕後之功,劉邦要廢劉盈立趙王如意,搞得雞飛狗跳,呂后求助張良解困局,張良指點太子請出商山四皓,一錘定音。劉邦感嘆太子羽翼已成,表面在說名不見經傳的商山四皓,實是明白張良態度立場而不再一意孤行。(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從無到有,從打天下到坐天下,張良全程陪同,分封時卻謝絕厚賞,只取因緣際會的“留”地,劉邦剷除功臣時,張良始終不受猜忌,全身而退。蘇軾認為張良的“柔功”不簡單,“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漢初分封,封王封侯一大片,有人還不滿足認為與功勞不相當,獨有張良屢辭劉邦封賞,不被允許後便選擇“留”這個小地方作為封地。留地是張良與劉邦初次相遇的地方,也是劉邦起兵的地方,張良主動要求去留地,既有表明了自己沒有野心,也有表達懷念舊情之意。劉邦沒辦法便封他為留侯。

深諳黃老之道 護國保身 全功遠禍《左傳》載“楚子辛救鄭,侵宋呂、留。”留即留邑。在春秋戰國時先宋國,後宋滅亡歸屬楚國轄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在這個地方設置留縣,屬泗水郡。

據後人查證,張良封地留,位於現在江蘇省沛縣東南的微山湖湖區內,在微山島的西南,現在已被湖水淹沒。但每逢大旱湖水乾涸,留地城郭遺蹟便暴露出來,肉眼可見。

探索歷史,思考人生,用今人眼光審視逝去故事,鏡古燭今,我是南方鵬,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