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維斯成「棄子」,班尼路關店3000家,休閒服裝品牌該如何發力?

近日,真維斯母公司旭日集團發佈公告稱,擬以8億港元將連年虧損的內地服裝零售業務即真維斯品牌出售給集團創始人、大股東楊釗和楊勳兄弟,預計出售事項將產生收益約3133.3萬元。

“真的,更精彩”這句廣告詞與其現在被賣的狀況相比,好像略顯尷尬。

真維斯成“棄子”,班尼路關店3000家,休閒服裝品牌該如何發力?

其實真維斯被賣可以從其近幾年的業績中發現一些端倪。據旭日集團方面表示,截止2016年12月31日的前12個月、2017年12月31日的前12個月、2018年5月31日的前5個月,真維斯中國內地業務分別錄得稅前利潤3119.9萬港元、-5045.3萬港元和-4532萬港元;稅後利潤6674.7萬港元、-4509.6萬港元和-4594.2萬港元。

不僅如此,從2013年開始,真維斯綜合營業總額也呈持續下滑趨勢,2013年-2017年同比降幅分別為0.7%、13.32%、25.91%、23.98%和4.37%。

針對業績的下滑,公司採取關店的方式來解決。旭日集團年報顯示,截至2017財年末,真維斯在國內共運營1298間門店,相較2014年末的2284間門店,真維斯在過去三年裡關閉了986家門店,以平均一天將近一家店的速度消失。

很明顯這一策略沒有起到作用,於是也便有了此次真維斯被賣的消息。

其實真維斯被賣並不一定是件壞事,畢竟是被賣給了其集團創始人。

據瞭解,1990年創立旭日集團的香港人楊釗和楊勳兩兄弟收購了澳大利亞主打牛仔系列品牌真維斯。3年後,真維斯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並在之後不斷擴張,迅速成長,幾乎佔據了整個內地休閒服裝市場的半壁江山。楊氏兄弟對真維斯應該還是充滿感情的,收購之後或許能為真維斯帶來轉機。

作為曾經的行業龍頭,如今卻深陷嚴重虧損,難逃被賣的命運,真維斯的興衰是整個服裝行業當前困境的縮影。

真維斯虧損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美特斯邦威、班尼路等昔日輝煌的休閒服裝品牌也遭遇了類似的困境。

據小編身邊一個朋友表示,“之前很喜歡美特斯邦威,但隨著跨境電商的崛起,購買國外的牌子會比較多,更喜歡潮牌代購,現在很少去買固定牌子的衣服。”

曾經被劉德華、王菲等代言過的時尚潮流品牌——班尼路也在6年關店3000家,甚至還被打上了低端的烙印。

其實早在2003年班尼路進入內地市場時,由於其主打年輕路線,並且配合一定的營銷路線,搶佔市場先機,也曾風光一時。

真維斯成“棄子”,班尼路關店3000家,休閒服裝品牌該如何發力?

但隨著以優衣庫、H&M、ZARA、GAP為代表的國外快時尚品牌從2006年開始在國內加速擴張,這些快時尚品牌款式豐富,性價比高,搶佔了大量消費者;加之互聯網電商崛起,班尼路的危機悄然來臨,出現了庫存危機。

為了解決庫存壓力,班尼路開始打折、降價,但這卻讓班尼路陷入尷尬的處境。在消費者心中,品牌價值越來越低,吸引力不斷喪失。

國際快時尚品牌與電商的雙面夾擊下,本身設計有所欠缺的班尼路前路越行越難,如今,主流商圈裡很難再看見班尼路的門店。

其實目前國內整個休閒品牌普遍面臨以下問題。

1. 市場競爭激烈,很多國外品牌進入國內,無疑將原有的市場份額進行蠶食,企業都面臨關店風險。

2.品牌老化,創新力不夠。休閒服裝本身設計成本比較低,在早期很多消費者者有較強的購買意願。但隨著消費升級,人們更加追求獨特、個性化的產品,很多休閒品牌並沒有做到這一點,因此也無法與新興消費者連接,導致品牌忠誠度下降。

3.跨境電商的迅速發展。近些年我國人均消費水平不斷提升,很多人都願意去購買一些海淘品牌的衣服,跨境電商的發展無疑助力了這一購買慾望。

一個品牌要想很好的發展,就必須找好其目標消費群,不能鬍子眉毛一把抓。只有具有明確的定位,才可以有目的的去做產品和營銷的分解,以實現產品升級。

其實在這一點上,這些品牌應該去學習森馬。

據瞭解,zara、優衣庫的進入也曾給森馬帶來影響,以至於在2012年業績出現斷崖式下滑。但森馬卻選擇逆勢擴張,在童裝市場上深入佈局。

真維斯成“棄子”,班尼路關店3000家,休閒服裝品牌該如何發力?

根據森馬服飾年報的業績,我們可以發現,2017年兒童服飾比休閒服飾將近高了8個億,可以看出森馬轉型的成功。

所以其他品牌也可以去學習類似的策略,找好自己的目標消費者,對該領域的產品進行創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