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增北京等22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這意味著什麼?

2018年7月,中國又新增了22個城市的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根據國務院的批覆,國務院同意在北京、呼和浩特、瀋陽、長春、哈爾濱、南京、南昌、武漢、長沙、南寧、海口、貴陽、昆明、西安、蘭州、廈門、唐山、無錫、威海、珠海、東莞、義烏等22個城市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名稱分別為中國(城市名)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具體實施方案由城市所在地省級人民政府分別負責印發。

中國新增北京等22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這意味著什麼?

醒醒,這已經是第三批了

有人驚呼:“怎麼連上廣深杭都沒有?”

這就需要普及一些知識點了。要知道,這次設立的跨境電商試驗區,已經是第三批試點了,而全國第一個跨境電商試驗區就是杭州。2015年3月7日,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緊接著,2016年1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將先行試點的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初步探索出的相關政策體系和管理制度,向更大範圍推廣。於是,國務院又在寧波、天津、上海、重慶、合肥、鄭州、廣州、成都、大連、青島、深圳、蘇州12個城市設了一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中國新增北京等22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這意味著什麼?

如此,這已經基本包括了目前全國最發達的幾個城市,不管是經濟實力、人口分佈、交通貨運條件,它們都有著長足的優勢,自然能最先被選作跨境電商的試驗田。

而後面設立的這些跨境電商試驗城市,都試圖複製和推廣杭州試驗區的成功經驗,畢竟,說杭州在電商市場中獨佔鰲頭,一點也不過分。

2017年度杭州跨境電子商務指數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底,杭州跨境電商綜合發展指數為257.32點,同比增長了56.48點,增幅為28.12%。

截至2017年6月底,跨境電商綜合發展指數為226.30點,比2016年末提高了25.46點。2017年6月跨境電子商務綜合發展指數與2015年10月的基期水平相比,跨境電商綜合發展指數值提升了1.26倍多。

綜試區能有啥影響?

經過官方總結,成功在杭州試驗成功的跨境電商模式是:六大體系、兩個平臺。

所謂“六大體系”,包括信息共享體系、在線金融服務體系、智能物流體系,電商誠信體系、統計監測體系和風險防控體系;而

兩大平臺,則是指線上“單一窗口”和線下“綜合園區”這兩個平臺,可以實現與政府管理部門間的數據交換和互聯,同時為跨境電子商務企業提供物流快遞、金融等供應鏈服務。

杭州的數據被其他城市看在眼裡,比如南京。

綜試區的設置,對本來就有著跨境電商的業務的城市來說,可謂是雪中送炭。根據中國江蘇網的報道,南京在幾年前就設立了龍潭和空港兩個跨境電商產業園,只是,雖然付出了大量努力,但正是因為不是國家試點,不能享受跨境電商綜試區政策,受限較多,導致很多跨境電商企業和資源都沒能留在南京,發展並不充分。

而這些城市之所以張開雙臂擁抱綜試區,無非還是“垂涎”綜試區的政策,因為它們對跨境電商從業者和消費者來說,影響還是很大的。

中國新增北京等22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這意味著什麼?

對從業者來說,傳統進出口貿易的流程非常複雜,效率很低,進出關口的關稅和清關問題往往牽扯不清。上述中國江蘇網文章分析提到,對於出口企業來說,跨境電商綜試區的設立可以助其可以簡化歸類,比如原本10位數的海關編碼可以減少至4位數;而增值稅上的政策而也有改變,原先的增值稅有著“先徵後退”和“徵多退少”的特點,現在可以享受“不徵不退”的原則。

在綜試區城市,拿倉儲來說,保稅區倉庫是必不可少的,企業可以進行保稅集貨進口,貨物放置在保稅倉的倉庫裡,同時,相比原有的、只能從國外包裝後通過海空郵寄的發貨流程,能節省不少時間成本和轉運成本。

設立跨境電商試驗區之後,將保稅倉設置到更多地方,電商企業將得益於跨境電商整體的配套設施搭建,從倉儲、物流、支付、稅收到清關效率。沒有意外的話,貿易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得到改善,從而,當地的電商公司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進口的商品離消費者更近,商家的服務效率也會更高。

同時,綜試區城市的就業和創業應該會因此活躍一段時間,藉著政策紅利的東風,很多企業轉型跨境會成為“風口”,增加就業、增加收入可能就成為連帶紅利了。

而另一方面,從購買進口商品的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更多的保稅區當然代表著更多的讓利。

以後消費者想要海淘買美美的化妝品,如果能從當地的保稅倉直接發貨,就不用再翹首以待一個多星期,結果最後還等來被稅的通知。

不過,一些走“灰色通道”的海淘、代購的生意可能會大打折扣了,保稅倉的設置目的肯定還是交易和運輸的透明化。

更重要的還是加強自身貿易能力

在杭州一城得道之後,將這樣豐厚的跨境電商區域化政策紅利共享給其他城市,就成為政策上的必然。

2017年9月20日,國務院第187次常務會議將“六體系”“兩平臺”等成熟的做法面向全國複製推廣。

電子商務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張莉在去年9月接收《上海證券報》的採訪時就說過:

目前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城市,下一步有望擴大中西部地區的試點,以形成區域間均衡發展的格局,擴大覆蓋範圍。而推動跨境電商試驗區建設最主要的目的是對地方產業發展形成帶動作用,對經濟增長形成輻射。

藉著跨境電商的東風,這些原本並不起眼的城市似乎馬上就能飛上枝頭。

但是,全國畢竟只有一個杭州。

“雖然跨境電商發展勢頭迅猛,但仍面臨著不小的內外壓力,僅有政策的支持還不足以讓跨境電商企業在國際市場中高歌猛進。”跨境電商組織“出海者聯盟”創始人李海表示,“現階段跨境電商主要是集中在有歷史積累且有優質產品的產業帶,跨境電商的產業帶是不以政府意志為轉移,為此我認為政府所劃分的這22個跨境電商綜試區對跨境電商出口企業影響並不大,但對進口電商企業會有一定影響。”

同時他建議,跨境電商出口企業當前仍應該回歸市場,“實幹興邦”。

也有人表達了一種“殊途同歸”的觀點。

智能遞送服務商UEQ CEO楊學海就表示,進口電商總量目前已趨於穩定,增量有限,擴大城市相對比較雞肋,但對出口電商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但他們相同的看法都是,大部分城市會受到航線、口岸等劣勢發展條件的限制,所以對總體經濟的促進有一定的侷限性。

由此可見,對這些試點城市來說,更重要的還是借政策的利好提升其本身的貿易能力,否則再好的模式也起不到十分驚豔的作用,純粹的模仿可能就只是治標不治本。

正如楊學海所說:“放開這些新的試點城市,應該也是希望通過地方自身的努力,推出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出來。”

中國新增北京等22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這意味著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