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4日,额尔敦朝古拉的妻子敖敦呼在整理转场所需要的生活用品。

6月5日是牧民额尔敦朝古拉和妹妹两家人夏季转场的日子。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草原上,额尔敦朝古拉早早地忙碌起来,把家中的50多头牛赶出棚圈,与妹妹牡丹家的30多头牛会合。两家人将迁徙到40多公里外的草场放牧、生活,直到9月再返回家中。

长期以来,牧民会根据草场长势决定游牧的线路和时间,牧民、牲畜和草原形成天然的依存关系,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乡镇)至今保留这一传统。2014年,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列入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6月,季节性禁牧期结束,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乡镇)里至少有上千户牧民驾驶摩托车、农用卡车,带上生活用品,赶着数十万头只牛羊,转场迁徙到依河傍水、草木繁茂的100多万亩集体草场,安营扎寨,牧马放羊,游牧的队伍有时绵延数十公里。

这样的场景在内蒙古其他牧区已经很难见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内蒙古先后实施“草畜双承包制”和草原“双权一制”,大部分草场承包到户,多数牧民拉起网围栏,在自家草场打草、放牧,结束了游牧生活。

额尔敦朝古拉与妹妹牡丹两家人驾驶着两辆农用卡车,经过近1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达到了水草丰美的夏季牧场。牧民们纷纷赶来帮忙搭建蒙古包,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额尔敦朝古拉和家人将在这里度过整个炎热的夏季。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4日,额尔敦朝古拉(左)在亲友的帮助下将转场所需要的生活用品搬上农用卡车。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5日凌晨3点,额尔敦朝古拉将牛群赶出棚圈,与妹妹牡丹家的牛群会合。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5日凌晨4点,初升的朝阳照耀着额尔敦朝古拉家的院落和他生活的草原(无人机拍摄)。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5日,额尔敦朝古拉赶着牛走上夏季牧场的迁徙之路。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5日,额尔敦朝古拉和家人赶着牛群向夏季牧场前进。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5日,体弱的牛犊影响了迁徙的速度,额尔敦朝古拉和妻子敖敦呼将牛犊搬上农用卡车。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5日,额尔敦朝古拉的妻子敖敦呼和妹妹牡丹骑着摩托驱赶牛群。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5日,牛群即将穿越一片丛林(无人机拍摄)。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5日,牛群走累了,额尔敦朝古拉停车休息(无人机拍摄)。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5日,额尔敦朝古拉驾驶农用卡车即将抵达夏季牧场。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5日,额尔敦朝古拉的妻子敖敦呼在水草丰美的夏季牧场放牧牛群。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5日,抵达夏季牧场后,额尔敦朝古拉的妻子敖敦呼将体弱的牛犊送进水草丰美的地方。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5日,抵达夏季牧场后,周边的牧民帮助额尔敦朝古拉搭建蒙古包。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5日,抵达夏季牧场后,额尔敦朝古拉的妻子敖敦呼(右)和妹妹牡丹在牛群前合影。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5日,抵达夏季牧场后,额尔敦朝古拉的妹妹牡丹悉心照料着牛犊。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5日,牛群在夏季牧场觅食,远方额尔敦朝古拉的蒙古包已经搭建完成。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5日,额尔敦朝古拉的妹妹牡丹亲昵地抚摸着牛犊。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5日,牛群在夏季牧场觅食(无人机拍摄)。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5日,牛群在夏季牧场觅食。

「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6月5日,牛群在夏季牧场觅食(无人机拍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